扬州慢 配套教学设计(4)

文档属性

名称 扬州慢 配套教学设计(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5 08:50:1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背诵并默写全词。
(2)了解词作写作动机。
2、过程与方法:(1)鉴赏写作手法。
(2)通过设置问题组,对词中意象以及全词的情感等知识点进行把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专研能力,解读姜夔的历史记忆与现实意识,同时理解南宋特定环境下文人感情。
2学情分析
《扬州慢》选自粤教版语文必修三,在高一下学期使用。对于高一下的学生来讲,他们基本掌握了诗词鉴赏的方法。加之我所教授的班级是文科荣誉体系,所以我主要是通过问题组的设置,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他们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努力制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么快乐地学习。
3重点难点
1.鉴赏词之手法。
2.体会姜夔作为一位南宋词人的独特心态以及他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意识。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历史记忆中的扬州
不知道各位同学对扬州有什么印象,有人去过扬州吗?没去过也应该听说别人去过吧。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差不多相当于现在这个时候,正是到扬州游玩的好季节。不过你我都困在学校里,就不要想了。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的胜地,旅游胜地的胜地啊。我们来看看古人对扬州的感情:
南朝梁殷芸《小说》卷六:“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原为扬州刺史,或原多赀财,或原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可见时人对扬州的向往。
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更是出现空前盛况: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九:“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杜牧之有“春风十里”“珠帘”之句,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王建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其盛可知矣。
活动2【活动】初读作品,筛选信息
学生齐读。教师点评。
1.在姜夔记忆中,扬州是什么样子?
明确:名都(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2.现实中的扬州是什么样子?
明确:空城(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清角吹寒)/废池乔木/冷月无声/桥边红药)
3.姜夔写名都与空城,各自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名都、佳处、春风十里,总是好景,此为铺陈赋法。
空城:对比、以景衬情:荠麦青青——荒凉残破 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反衬冷寂 废池乔木——拟人(移就,包含无限伤乱语。) 波心荡,冷月无声——反衬,无声,无复当时歌吹沸天之景。无声衬有声:戍角悲吟 荡,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 桥边红药——物是人非)无限哀情,尽在虚处。
4.姜夔为什么写这首词?
明确:予怀怆然,感慨今昔/黍离之悲。
此问旨在让学生回归小序。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词前小序成为他的一大特色。我们读一遍小序:发现四字短语较多,文字优美,堪比一篇小品文。再分析一下小序写到哪些内容呢:时间、地点、人物、写作动机等等。同时这段文字与全词有对应关系: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等等。
活动3【活动】再读作品,回答
教师范读。
1.在姜夔笔下,扬州由名都变为空城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胡马窥江,即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度洗劫扬州。
2.真相如何?宋朝扬州实况如何?
明确:
《容斋随笔》卷九:自毕师铎、孙儒之乱,荡为丘墟。扬行密复葺之,稍成壮藩,又毁于显德。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
也就是说,在北宋之前的五代, 扬州已屡经兵火之灾,几为丘墟,早已不复晚唐杜牧笔下的那种繁华之景了。那么, 姜夔在这首词的下阕中说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云云, 就可以说是于史难徵的文人之辞了——其实完全不需要“而今”重到,即已堪“惊”了, 因为且不说五代时,即如北宋,“尚不能及唐之什一”,杜牧同样会有“感慨今昔”之叹。因此,姜夔在这首词中,把扬州衰败的原因,有意含混地说成是因为“胡马窥江”,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活动4【活动】三读作品,思考
学生齐读。
问题:如何理解姜夔将扬州从名都变为空城的原因含混地说成“胡马窥江”?
明确:旨在重新强调“知人论世”。
1.姜夔,南宋词人,所谓的黍离之悲,立足于南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姜夔在扬州“感慨今昔”,把当时的扬州和杜牧时代的扬州进行比较,有意忽略远在“胡马窥江”之前扬州已经屡遭兵火之灾的历史事实。 因此,倒是洪迈的感情相对冷静一些。 他说“今日真可酸鼻也”,同样有姜夔的今昔之叹,着意点出“今日”,与姜夔词意略同,但他毕竟清醒地认识到即使北宋的“承平”之日,扬州也是“尚不能及唐之什一”。这也是作为学者的洪迈和作为文人的姜夔的区别吧。
2.忧世伤时 , 感于国是 , 对南宋王朝的现实处境和历史遭遇的慨叹 , 是他创作这首词的真正动机。3.忧世伤时的情怀和民族情怀 ( “胡” 与“汉” 的对立关系 )。
这就是姜夔的现实意识。
活动5【讲授】多余的话:如何看待姜夔对杜牧诗歌的明引暗用
1.与杜牧“对话”。将杜牧从历史中拉到现场。所引并非为了强调扬州昔日之繁盛,而是为强调“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2.个人情感经验得到“非个人化”处理,成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的经验。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1.思考:词末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有人认为应读成“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你认为哪种断句好?为什么?
2.背诵并默写全词。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