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扬 州 慢
姜 夔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解读注释(序)
诵读品味
自主鉴赏
知人论世
整体探究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诗文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知人论世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戌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思考:
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解读小序
(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
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时
地
景
情
因
旨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诵读品味
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诵读品味
鉴赏词作
你最喜欢哪个句子,请简要赏析。(意象、意境、手法、情感等角度)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拟人,词人将废池、乔木人格化,意即它们是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融情于景,暮色降临后,只听见凄清的号角声,随着凛冽的寒风吹来,回荡在荒凉的空城上空。作者把“黄昏”、“清角吹寒”、“空城”等几个具有特征的景象组合在一起,渲染出一种萧条空荡的气氛,也衬托出作者凄凉孤寂的心境。(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对比反衬“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所写是明月当空,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通过对比反衬,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融情于景(拟人),芍药花虽好,如今却已经无人欣赏或无心欣赏了,这里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
思考讨论:
本词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词?为什么?结合全词分析。
整体探究
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
“惊”
昔
日
今
日
整体探究
(虚写)
(实写)
“名都”
“空城”
“清角吹寒”
“竹西佳处”
“废池乔木”
“荠麦青青”
“青楼梦好”
“春风十里”
破败
荒凉
繁华
热闹
对比昔盛今衰的感伤
“惊”,“吃惊”“惊讶”之意,/作者想象当年有卓越鉴赏的杜牧,如果看到昔日繁华热闹的“名都”扬州,而今因为战乱,已变成破败荒凉的“空城”,一定会感到吃惊痛心。/用今昔对比和虚实相衬的手法,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整体探究
释义
分析
(手法、描述)
明效果
(意境或情感)
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为什么?结合全词分析。
手法小结:
1、情景交融
2、虚实相衬
作者化景物为情思,表现作者怀念往昔,伤痛今日的感慨。“荠麦”、“废池乔木”、“清角”、“二十四桥”、“冷月”、“红药”等景物都很好地烘托出词人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
虚写主要是借杜牧的诗句表现扬州在唐时的繁盛,实写是写词人眼中所见的扬州城的破败冷落。全词虚实相衬,以虚写起笔,引出实写,最后又虚写结束。以虚写来反衬实写,两者产生巨大的反差,令人油然而生沉痛之情。
手法小结:
3、化用诗句
化用杜牧诗句来追忆昔日扬州的繁华兴盛来与今日扬州的现实见闻、感受形成对比反衬,很好地抒发了作者的“黍离之悲”。
4、修辞手法
拟人、通感等。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将本词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散文。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