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背诵并能默写这首词;能力目标:学习情景交融、虚实反衬、化用典故等写作手法、掌握炼字的技巧。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感。
2学情分析
通过本学期诗词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对词句的赏析和写作手法的分析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自主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
3重点难点
1、背诵并能默写这首词
2、学习情景交融、虚实反衬、化用典故等写作手法,掌握炼字的技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扬州慢
一、导入新课高悬天宇的明月,容纳这两千多年来来无数中国文人的憧憬和幻想,希望和失落,困惑和烦恼,欢欣和感伤,沉静和觉悟,外国学者曾经用“高悬于中国文坛上空的月亮”这句话来表述中国文学的“月亮情结”。的确,从唐诗的“床前明月光”到宋词的“明月几时有”,中国古典文学无不渗透了月亮的光辉,就拿我们正学的第三单元的唐诗宋词来说吧,就有许多诗句描写了月亮,想想看,有哪些?那么,又有谁知道,被称之为“中国的月亮城”的哪座城市?扬州的月亮是扬州的一道独特风景,古人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占了天下2/3的月色,今天就让人称“慢词圣手”的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引领我们进入八百多年前的扬州。二、知人论世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诗文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三、解读小序 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词作的感情基调和主旨。四、诵读品味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首词,读两遍。 2、教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五、鉴赏词作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鉴赏(在手法、情感、炼字上皆可,也可直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重点点评并总结:六、整体感知1、思考讨论:本词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是哪个词?为什么?结合全词分析。“惊”,“吃惊”“惊讶”之意,/作者想象当年有卓越鉴赏的杜牧,如果看到昔日繁华热闹的“名都”扬州,而今因为战乱,已变成破败荒凉的“空城”,一定会感到吃惊痛心。/作者用今昔对比和虚实相生的手法,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七、知识小结(1)借景抒情:作者化景物为情思,表现作者怀念往昔,伤痛今日的感慨。“荠麦”、“废池乔木”、“清角”、“二十四桥”、“冷月”、“红药”等景物都很好地烘托出词人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2)虚实相衬:虚写主要是借杜牧的诗句表现扬州在唐时的繁盛,实写是写词人眼中所见的扬州城的破败冷落。全词虚实相生,以虚写起笔,引出实写,最后又虚写结束。以虚写来反衬实写,两者产生巨大的反差,令人油然而生沉痛之情。(3)化用诗句:化用杜牧诗句来追忆昔日扬州的繁华兴盛来与今日扬州的现实见闻、感受形成对比反衬,很好地抒发了作者的“黍离之悲”。(4)修辞手法:拟人、通感等。
八、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全词;2、将本词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散文。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