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http://cs.ustc./csli/cloud/cloud/mingjia/32/yangzhouman.mp3
佛冈县第一中学 罗德辉执教
学习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法。
2.理解意境,品味词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3 .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江湖雅士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等人都极为推重,名声震耀一世。 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背景知识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诵读感知:
配乐朗诵
1、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2、要求:
感知文意、正音释词、体味意境。
(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
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时间
地点
所见
所感
写作缘由
感情
基调
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所闻
品读赏析:作为“空城”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试从所见所听所思概括
所见: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
二十四桥、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所听:清角吹寒
所思: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凄清
沉寂
悲凉
作为“名都”的扬州是一幅怎样景象?
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繁华兴盛)
现实的扬州是空城,想象的扬州是名都,两相对比,词人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昔盛今衰之感和家国残破之痛——黍离之悲
①青青荠麦――对比、以虚景反衬实景 (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②废池乔木――拟人-→反映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③黄昏/清角—视觉到听觉——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
④二十四桥/无声冷月――乐景衬哀情-→昔日的繁华衬今日之萧条凄清冷落
⑤红药――直抒胸臆-→“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探讨技法这些景物描写是怎样表现词人“黍离之悲”的?
合作探究:《扬州慢》词中引用杜诗 有何作用?
1.化用杜诗,丰富了词的内容,深化了词的意境。
2.可引发读者对昔日扬州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虚实相生。
悠悠扬州路 凄凄黍离情
表达技巧
1、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2、虚实结合,对比衬托。
小结全词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绪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作业布置:
1.背写全词。
2.咏史怀古诗规律总结
清平乐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眉好,
白发谁家翁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被劾落职后在农村过隐居生活有二十年之久,他有一些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景象。该词描写了农家怡然自得的生活景
咏史怀古诗规律总结
咏史怀古诗:以古人、古事、古迹为题材,
借咏叹史实来感慨兴衰、借古讽
今、借古自喻的一种诗歌体裁。
常用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借古讽今、 借古抒怀、借古自喻、对比、拟人、衬托、用典
常抒发情感:1.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懑
3.讽刺朝廷、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