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人工世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人类与动物在食物、出行、应对气候及住所等方面的基本差异,认识并列举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造物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探索人工世界奥秘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人类智慧的自豪感,同时培养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
人的食物与动物的食物:比较人类多样化的食物来源(包括人造食物如面包、饼干等)与动物相对单一的食物链。
人的出行方式与动物的出行方式:探讨人类利用各种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等)与动物自然移动方式(跑、跳、飞等)的不同,并了解与出行相关的人造物品(如道路、桥梁)。
人与动物应对严寒与酷暑的方式:分析人类使用衣物(如羽绒服、空调)、建筑(如温室、暖气)等手段与动物自然适应环境的能力之异。
人与动物的住所:对比人类建造的房屋、城市与动物巢穴、栖息地的区别,介绍与人类住所相关的人造设施(如水电系统、网络通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人类与动物在上述四个方面的主要差异,认识并列举相关人造物品。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造物品如何改善人类生活,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包含人类与动物生活的对比图片,引发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 新知讲授:
食物:展示不同食物图片,区分人类与动物的食物来源,特别介绍人造食物的制作过程。
不同点:人类食物种类丰富多样,包括植物性(如蔬菜、水果、谷物)和动物性(如肉类、奶类、蛋类),且常经过加工烹饪;动物食物则多基于其自然环境,如草食动物吃草,肉食动物捕食其他动物。
其它人造食物:如方便面、罐头食品、婴儿配方奶等,这些食品便于储存、携带,满足了特定人群或情境下的需求。
设计意图:人类通过种植、养殖和食品加工技术,不仅丰富了食物来源,还提高了食物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满足了多样化的饮食需求。
2. 人的出行方式与动物的出行方式
不同点:人类出行方式多样,包括步行、骑自行车、驾驶汽车、乘坐公共交通等;动物则多依赖自身能力,如奔跑、游泳、飞行等。
与人出行有关的其它人造物:如道路、桥梁、机场、火车站等基础设施,以及导航设备、交通信号灯等辅助设施,共同构成了现代交通系统。
设计意图: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创造了各种交通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出行效率和舒适度,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 人与动物应对严寒与酷暑的方式
不同点:人类通过穿着保暖或散热的衣物、使用空调、暖气等设备来调节体温;动物则依靠自身的生理机制(如换毛、迁徙)或寻找适宜的栖息地来适应环境变化。
御寒和防暑的人造物:如羽绒服、电热毯、空调、风扇、遮阳伞等,这些物品有效帮助人类应对极端天气。
设计意图:人类利用科技手段,创造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存质量。
4. 人与动物的住所
不同点:人类住所多样,从简单的帐篷、木屋到复杂的现代建筑,注重舒适性、安全性和美观性;动物则多选择自然形成的洞穴、树洞或自行搭建的巢穴。
与人的住所有关的其它人造物:如家具、家电、装饰品、安全系统等,这些物品提升了居住品质,增加了生活便利性。
与人的住所有关的其它人造物:如家具、家电、装饰品、安全系统等,这些物品提升了居住品质,增加了生活便利性。
设计意图:人类住所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文化、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五、课后拓展
创意小制作: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件简单的人造物,如纸杯风铃、塑料瓶花盆等,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对比人与动物在食物、出行、居住及应对环境方面的差异,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人工世界”的概念,认识到人类创造力的伟大和人造物对人类生活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了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家中人造物大搜索”报告,并准备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2. 思考并写下自己未来想发明的一种人造物,包括它的功能、设计理念和可能带来的改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