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课件(11)

文档属性

名称 书愤 课件(11)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9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5 08:55:32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
掌握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情感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陆游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
掌握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一、解题和知人论世
诗歌的题目是“书愤”,书,动词,记录,记下,书写;愤:气愤、郁愤、悲愤、激愤,愤慨。“书愤”也就是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那么诗人是如何抒发他内心的悲愤情感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部分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
注意用笔划出关于诗人爱国情怀、诗歌情感、艺术手法的句子。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书愤》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
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朗读诗歌:注意把握感情基调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料想不到抗金复国的历程竟是如此的艰难。这种艰难不仅来自侵略者的强悍,更是缘于统治者的妥协和投降派的阻挠破坏。既含有自己不喑世事、爱国之志被亵渎的辛酸不平,也隐讽妥协投降的宋王朝。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
大散关失而复得  
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过去
现在
朝廷昏庸、奸臣误国
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也是对自己年迈之际杀敌报国情怀的一种激励,表现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同时将辉煌的过去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暗含对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对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用檀道济自比长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既有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也有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更是抒发自己一心报国、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空自许”三字很沉痛,既感叹自己壮志未酬,年华已老,又有对统治者无心救亡,使广大人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企盼一再落空无比愤慨!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
借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典故,一来表明自己矢志北伐、义无反顾的决心,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二来指出如今像诸葛亮那样矢志北伐的爱国者被埋没沉沦了;三来借古讽今,暗讽宋统治者是“阿斗”,被奸臣当道。 
概念:在组词成句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有时不是直接使用词,而是使用古书中记载过的古人的事迹或语言,使读者由于这些材料的启示发生联想,因而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用典。
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诗歌中运用典故的作用:能使诗歌整体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使诗歌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用 典
主旨小结: 这首诗语言明畅,劲健有力,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陆游一生的创作中大量地运用了许多相同的艺术手法,表现相同的主题,他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壮景抒豪情,以具体的意象抒发直接的感情和相同的志愿,这样的风格成了他的标志。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 愤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8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诉衷情(70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示儿 (85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 游 诗 作
诵读诗歌,加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