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分析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具有有一定的阅读古诗文能力,绝大多数学生能借助字典提前预习,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能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由于在以前的课文中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相对完整的学习,所以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了解了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后,不能体会其代表的深远的含义以及句子的深刻内涵;大部分学生虽然在朗读中能把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但却不是在体会着重点句子的描写将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所以这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重点指导的。而课前的预习,大部分学生也是以生字词为主要目标做的预习。
3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
2.难点:鉴赏列锦的艺术手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书愤
众所周知,南宋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朝代,由于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掳去,宋高宗赵构得以登上帝位,所以,尽管当时宋朝的大好河山被金兵占领,但从赵构的心理上来说,他并不想收复失地,因为一旦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他将无地可处。正鉴于此,南宋历史上有着太多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形象,比如:岳飞、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心里压着太多的愤慨,今天,我们就通过《书愤》来一同感受一下前人的情感。
活动2【讲授】书愤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设计题目: ①文章题目为 “书愤”,这一“愤”这具体包含了哪些感情? 义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首联写诗人由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情壮志,有民族大义。 悲愤。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阻挠,诗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显得异常的沉痛、哀伤。激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尾联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比。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借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宏大志向。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诗人并没有绝望,其中还蕴含着渴望为国效力的激动之情。 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联词语组合有什么特点?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 ③.同学们曾经接触过的诗篇中,还有哪些诗篇具有这一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情寓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④.这是一种什么艺术手法? 列锦。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方式,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通过列锦手法,勾勒出两幅战争画面,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五、总结 : 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活动3【活动】书愤
拓展阅读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活动4【练习】书愤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答案: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答案:诸葛亮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活动5【测试】书愤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答: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诗歌当中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答: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活动6【作业】书愤
比较阅读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书愤》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有哪些异同。 答: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 (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4、个人情感: 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壮志难酬) 陆游——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 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