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阅读整合教学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阅读整合教学教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4 19:3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阅读整合教学教学案
第一课时
人类群星闪耀时
(第一单元阅读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概括文章内容,了解情节与人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以课文为例,掌握人物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杰出人物的非凡气质,憧憬理想,追求理想。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人物分析的方法。
难点:了解情节与人物、人物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课堂探究】
一、预习反馈
1.请写出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人公。
《邓稼先》:邓稼先
《说和做——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闻一多
《回忆鲁迅先生》:鲁迅
《孙权劝学》:孙权或吕蒙均可。
2.你认为判断一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①看标题,标题是文章的“文眼”,如《邓稼先》《说和做——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
②看详略,如《孙权劝学》中描述吕蒙的内容比较多,充分描述了吕蒙从推辞不学习到学有所成的所有经过,展现任务的变化,因此吕蒙是本文的主人公。
③看主题,如《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此篇重在表现学习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文的主人公应为吕蒙。
二、自主探究:阅读《邓稼先》
赞美邓稼先的高贵人格
三、课堂小结:参考示例,分析邓稼先的人物性格,并归纳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句式。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①从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可以看出他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②从邓稼先说服九院继续工作和说服工宣队、军宣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没有私心的人。
③从邓稼先回答好友杨振宁的问题,可以看出他为人谨慎。
④从邓稼先的工作场所,可以看出他具有不畏艰难的性格。
⑤从邓稼先的工作情况,可以看出他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⑥从邓稼先坚守岗位,可以看出邓稼先勇于担责,不怕牺牲。
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句式:从 (事情)中,可以看出 (人物)是一个 (性格)的人。
四、当堂练习
1.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利用你在《邓稼先》所学到的方法和句式,分析闻一多先生的人物性格或精神品质。
①从闻一多先生编著《唐诗杂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勉刻苦的人。
②从闻一多先生编著《楚辞校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③从闻一多先生编著《古典新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专心致志的人。
④从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⑤从闻一多先生大骂特务,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正义凛然的人。
⑥从闻一多先生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敢无畏的人。
2.在闻一多先生身上最集中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在闻一多先生身上最集中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热爱国家民族,言行一致。他为了“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十几年潜心研究我国古典文化,不辞辛劳,前进不息;他为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身体力行,不仅出声呼吁,还起草政治传单、参加游行示威。无论是学者、诗人,还是革命烈士,他都是言行一致的爱国志士!
五、课时作业 评分:
(一)基础作业:阅读《邓稼先》一文,回答问题。
(1)文章第三部分将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比较对比,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作者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精神品质,通过对比得出结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2)文章第五部分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结尾处引用自己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他有着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3)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选择。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和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在此选择人生的话,他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二)拓展作业: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一文,体会下列句子的的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作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可见闻一多研究之深。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附录】《吊古战场文》翻译
广大辽阔的,无边无际的旷野啊,极目远望看不到人影。河水弯曲得像带子一般,远处无数的山峰交错在一起。一片阴暗凄凉的景象寒风悲啸,日色昏黄,飞蓬折断,野草枯萎,寒气凛冽犹如降霜的冬晨。鸟儿飞过也不肯落下,离群的野兽奔窜而过。亭长告诉我说:“这儿就是古代的战场,曾经全军覆没。往往鬼哭的声音,阴天时就能听到。”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赏析语句,体会从细节描写中人物形象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以课文为例,通过练习,掌握赏析语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杰出人物的非凡气质,憧憬理想,追求理想。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赏析语句。
难点:了解情节与人物、人物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课堂探究】
一、预习反馈
1.判断一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①看标题,标题是文章的“文眼”,如《邓稼先》《说和做——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
②看详略,如《孙权劝学》中描述吕蒙的内容比较多,充分描述了吕蒙从推辞不学习到学有所成的所有经过,展现人物的变化,因此吕蒙是本文的主人公。
③看主题:《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目的在于记录史诗,并非为了写人;现在较为主流的说法是此篇重在表现学习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文的主人公应为吕蒙。
2.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句式是怎样的?
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句式:从 (事件)看出 (人物)的 (性格品质)。
二、自主探究: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赏析下列句子。
1.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提示: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笔记的整齐和丰富,突出闻一多先生的认真细致。
2.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写出了闻一多先生正气凛然、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
3.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运用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三、课堂小结:从上边的练习中,归纳赏析语句的方法。
归纳语句的方法:①定角度(写物一般定修辞角度,写人一般定描写角度);②说特点;③联主题:如果特点就是文章的主题,这一步可省略)。
(此处也可引导学生认识:可以通过细节描写去分析人物形象。)
四、当堂练习:阅读《回忆鲁迅先生》。
五、课时作业 评分:
(一)基础作业:阅读《回忆鲁迅先生》,思考:不能反映出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的片段情节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①片段二刻画先生走路的细节,可以看出作者对先生观察细致,表现出作者对先生的深切敬仰之情;
②片段三记叙“我”和先生一家的来往,描述先生的饮食习惯,突出先生家愉快温暖的家庭气氛,表现作者对先生的孺慕之情。
③片段八写许先生很忙碌,表现了许先生心甘情愿为鲁迅先生忙碌,体现出许先生对鲁迅先生的仰慕之情,侧面体现了鲁迅先生强大的人格魅力。
(二)拓展作业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李兴濂
①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不管是在乱世还是盛世,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处茅庐,他们以血泪蘸笔,嶙峋傲骨,直书亘古不移的人文理想,构成了一幅激荡壮美的长卷。在当代,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也与古代文人一脉相承。
②民国初年,梁漱溟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报考北京大学,不意未取。他回家发愤说:“我今后一定要够得上叫北大请我当教授!”1918年,蔡元培真的电请他去北大哲学系任教授。谁人不佩服他的自信!
③抗战中,梁漱溟在重庆办学,有反“政府”之论,沈醉带特务闯进学校去查办他。梁漱溟则正气凛然,针锋相对:“我这是小骂,对你们,对抗日有好处,如果你们仍不改悔,我今后还要大骂。”浩然之气令特务也怕三分!
④1970年,全国政协机关对新《宪法草案》学习讨论,梁漱溟最后一个发言,他讲了“两句话”:“一是,据我所知现代宪法最早产生于欧洲,其出发点之一是为了限制王权。换句话说,宪法的产生就是为了限制个人太大的权力。有了宪法,则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公民都得遵循,而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宪法之上。现在的‘宪草’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字实在不妥……在此我声明一点,我不赞成把个人的名字,包括把接班人的名字写进宪法……二是,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与今天的‘宪草’对照,发觉条文少了许多。条文少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有的重要内容少了却让我等不甚了了。比如没有写上设国家主席,一国的元首不能没有。设国家主席是一回事,选谁当国家主席合适是另一回事。现在的‘宪草’偏偏没有设国家主席这一条,如此‘草宪’,实为置国统、政体于不顾!”此论令四座咋舌,寂静肃然,空气凝滞!
⑤身处乱世逆境,却始终以天下道义为己任,以良知为己任,刚直不阿,铮铮铁骨,足以震烁于今!中国的20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⑥梁漱溟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谁能说他不是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一位伟丈夫 (有删改)
1.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体现在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
2.请把梁漱溟先生在1970年新《宪法草案》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归纳为两句简单的话(每句不超过15字)。
反对:在《宪法》中写上个人的名字
主张:在《宪法》中写上设国家主席
3.请你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梁漱溟的精神风骨,说说为什么“中国的20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在中国的20世纪,很多知识分子三缄其口,明哲保身。梁漱溟先生的真诚无畏确实起到了震烁于今的作用。失去他,是时代的不幸;有了他,是时代的幸运。
六、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词汇,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侧面描写、对比烘托手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随文翻译,巩固分析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读书地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为自己读书,为国家读书的志向。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言词汇,了解文章大意。
难点:感知孙权劝说的艺术。
【课堂探究】
一、预习反馈
1.《孙权劝学》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解。
①本文的主人公是孙权,从本文的题目看,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孙权劝学,劝学是故事的起因,吕蒙学习(经过)和吕蒙改变巨大(结果)都是孙权劝学这一行为促成的,所以孙权是主人公。
②本文的主人公是吕蒙,文中描述吕蒙的内容比较多,充分展现了吕蒙从推辞不学习到学有所成的所有经过,详细地描述了人物的变化,且本文重在表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的主人公应为吕蒙。
2.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句式有哪些?
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句式有两种:
①从 (事件)看出 (人物)的 (性格品质)。
②从“ (语句,人物描写)”看出 (人物)的 (性格品质)。
二、自主探究:参看课本的注释,翻译句子,并说说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个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一)孙权
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说:“我难道像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官吗?只是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往事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多,和我相比怎么样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益处。”
从上面两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 关心下属、善于劝说、热爱读书的人。
(二)吕蒙
1.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2.蒙乃始就学。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3.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更换新的目光看待,兄长为什么了解事情这么晚呢?”
从上面三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吕蒙是一个会听取别人意见,认真做事、自信爽朗的人。
(三)鲁肃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谈论事务,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地的阿蒙了!”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就告辞离开。
从上面两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爱才、惜才的人。
三、课堂小结:从《孙权劝说》中找出十个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并解释这些词语。
示例:①权谓吕蒙曰 谓: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