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3节 比热容 课件(共21张PPT)人教版(2024) 九年级全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三章 第3节 比热容 课件(共21张PPT)人教版(2024) 九年级全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8-24 20:3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比 热 容
学 科:物 理
所属年级:九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
CONTENTS
01
教材与目标
02
实验与创新
03
实验教学设计
04
反思与总结
教材与目标
课标与教材:
教材与目标
知识角度
能力角度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功率、内能、热量等知识点,已具有一定的热学知识基础。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观察实验现象,自主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对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已较熟悉,但在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器材选取上有所不足,因此要在对学生引导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
学情分析:
教材与目标
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将控制变量法应用于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会基于简单的吸、放热计算,进而设计通过实验得出物质的比热容,并分析误差来源。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科学
探究
物理
观念
科学
思维
科学
态度与责任
教学目标:
教材与目标
教学重难点: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影响物质吸热能力的因素
实验测定不同液体的比热容
重点
难点
实验与创新
比热容的实验原理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当吸收或放出同样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较小。
由于加热仪器的功率已知,学生可以通过公式W = Pt及Q = cm(t - t0)计算得出被测液体的比热容,通过和比热容表对比发现不同,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误差的来源有哪些,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论证、交流合作、评估反思能力。
实验原理:
实验与创新
1.
酒精灯危险性较高,加热功率不恒定
2.
电热棒加热同样较危险,清洁不易,加热时液体受热不均匀
3.
红外线传感器加热实验设备昂贵,不易推广
教材实验:
实验与创新
1.
电加热杯垫商业化成熟,价格低廉,易于采购,还可用于探究熔化和凝固
2.
安全性高,最高温度为60 ℃;操作更符合学生使用逻辑
3.
受热均匀;到达一定温度自动保温,便于多组连续实验
4.
此外,还将水银温度计更换为数字温度计,天平更换为电子天平。
创新优点:
实验与创新
实验器材:
食用油

电加热杯垫
烧杯
自制杯盖
温度计
电子天平
计时器
实验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课前
实验
拓展
课后
预习实验:烧开水、煮牛奶
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的情况
拓展:计算液体的比热容
课后实践:设计冷却法测定比热容的实验方案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运用控制变量等方法制定简单的探究方案,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正确表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烧开水和煮牛奶,各自用了多长时间?为什么大家烧水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能否设计实验探究这个问题?
(2)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猜想为什么大家烧水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随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这个问题。
实验过程设计
◆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学生已知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由 转 换 法: 要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可以从传递的热
量来判断物质的吸热情况。
由 控制变量法: 1)比较相同温度变化所需加热的时间
2)比较相同时间内的温度变化。
(3)制定计划
实验过程设计
1、温度变化相同时
2、加热时间相同时
(4)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设计
②加热时间同 水 油 温度变化量 △T / ℃ 5.8 14 20.7 10.3 21.6 33.6
加热时间t / s 300 600 900 300 600 900
吸热量Q吸= P t 2880 9600 14400 2880 9600 14400
(5)收集证据
①温度变化同 水 油 温度变化量 △T / ℃ 5 10 20 5 10 20
加热时间t / s 261 447 920 144 280 547
吸热量Q吸= P t 4176 7152 14720 2304 4480 8752
实验过程设计
(5)收集证据
1、温度变化相同时
2、加热时间相同时
实验过程设计
通过图像分析,不难发现,在误差范围内,升高同样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热量高于食用油,而加热相同时间水温上升小于食用油温度上升。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水的吸热能力强于食用油。
继而引出比热容。
(6)解释和结论
实验过程设计
计算所测液体比热容,分析误差的产生原因,思考改进方案。
(7)反思与总结
实验过程设计
课堂小结:以问答形式归纳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过程,组织知识框架。
素养渗透:回到课堂引入,分析为什么大家烧水所用的时间不一样?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讨论生活中如何烧水,烧多少水。
巩固练习:
1)自行测定冰的比热容,并与水比较。
2)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已知水的比热容,在不加热的情况下,粗略测定某种液体的比热容。
(8)表达与交流
反思与评价
NO.2
NO.1
NO.3
NO.4
锻炼学生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物理思维和素养
使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
为学生应用物理学知识进行跨学科实践打下来基础。
操作简单,更符合生活中的操作习惯,设备不会浪费
实验效果评价:
由于条件限制难以实现应用传感器。学生已经放暑假,无法录制实际班级课堂实验。
感谢您的聆听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