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四上第一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观潮》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雄奇多姿的画卷;《繁星》描绘了作者眼中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满天繁星;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倦鸟归巢和红霞满天的美景,《花牛歌》描绘了草地里悠然自得的花牛。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二年级时已经提出过“读句子,想象画面”的学习要求;三下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本单元则是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这样的阅读方法。如何边读边想象画面?本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提示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时,调动多种感官,不仅要能“看”到样子,还要能“听”到声音,“闻”到味道……
《观潮》作为本单元首篇课文,为落实“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提供了很好的文本。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写作顺序,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用“天下奇观”总起,指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为读者描绘了几幅静态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镇海古塔等、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堤。“横卧”“笼罩”“若隐若现”“屹立”“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词语,很有画面感,从侧面烘托了“天下奇观”,也写出了人们等待观潮的激动心情。
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从声音、形态两个方面重点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了江潮的声音。接着从“一条白线”,到“拉长变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描写了江潮的样子。最后,同时描写了浪潮的样子和声音——浪潮如千万匹战马飞奔,声音如山崩地裂。这两个自然段的描述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感受到江潮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课文第5自然段简要描述了潮去后的情景。潮头虽然奔腾西去,但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江面依旧风号浪吼。即使恢复平静了,但水面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这也能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教学目标
1.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生字,积累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4.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揭示课题,理解“天下奇观”
1.读一读单元篇章页主题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
我们曾经跟着课文欣赏过黄山的奇石,游览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跟着课文,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2.出示单元目录页:这个单元,我们要跟着作者去观潮,去走月亮,去欣赏诗人眼中的秋晚的江景、有趣的花牛,去看天上的繁星。然后,我们还要向同伴推荐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
3.这节课,我们先去浙江海宁的盐官镇观潮。板书课题。
出示并齐读语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出示字典解释,理解“观”的不同意思:
观潮 观:看、观赏
天下奇观 观:景象;天下奇观就是天下少有的奇特景象。
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学习任务一 通读课文,识字学词,初步感知天下奇观
1.出示学习任务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完后,填写观潮信息表
2.检查反馈,认读生字词,读准生字和多音字。
盐官 屹立 昂首 震动 霎时 余波
薄雾蒙蒙 人声鼎沸 横贯江面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选择一两个说一说。
3. 梳理反馈观潮信息表
(1)观潮时间:农历八月十八。
相机读读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为什么八月十八的大潮最壮观呢?课后可以搜集资料了解一下。
(2)观潮地点:浙江省海宁县盐官镇
相机出示课后资料袋中的地形图,了解盐官镇的位置。
(3)观潮顺序:(板书或板贴)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从文中找到的提示性词句。如: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潮头奔腾西去……
学习任务二 品读“潮来时”,想象画面,感受天下奇观
1.出示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摘录文中关键词填写学习单。
2.交流反馈,引导发现作者的写作秘密:
(1)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板书:由远及近
(2)从声音和形态(样子)两个方面来写。板书:声音、形态
3.指导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1)品读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的语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生动?你仿佛听见了怎样的声音?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怎样的特点?
指名交流,相机听一听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
②指名朗读、分组叠加朗读,读出钱塘江大潮的声音变化。
(2)品读描写钱塘江大潮形态变化的语句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生动?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怎样的特点?
交流过程中:相机出示图片,理解“横贯江面”的意思;对比教室高度(教室高度约一丈),感受“两丈多高的水墙”;观看万马奔腾的视频,说说感受。
②指名朗读、分组叠加朗读,读出钱塘江大潮越来越壮观的形态变化。
4.欣赏钱塘江大潮视频;
5.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3、4自然段。
6.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钱塘江大潮是怎么形成的。
第二课时
课前练习,听写词语,当堂反馈订正
观潮 据说 宽阔 盼望 顿时 霎时 逐渐 犹如
横贯江面 齐头并进 闷雷滚动 山崩地裂 大地震动
学习任务三 回读“潮来前”,想象画面,感受天下奇观
上节课,我们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还写了潮来前的画面、场景。
1.登上海塘大堤,我们看到了哪些景物?在文中圈一圈。
交流,反馈:钱塘江、江面、薄雾、镇海古塔、小山、人山人海
2.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从哪些词句体会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交流,分享,引导品味“横卧”“屹立”“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词语,感受潮来前场景,体会人们等待潮来的激动心情,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学习任务四 联读古诗,摘抄课文精彩句段
1.再次呈读课文总起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自古以来,也留下了许多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文佳句。
2.读一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找一找文中对应的语句,摘抄下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前置出示语文园地中的“书写提示”,明确摘抄的书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