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0课 西学东渐 课件(29张ppt)+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0课 西学东渐 课件(29张ppt)+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16 11:17:40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近代海归派中国近代史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金田起义 引领思想解放潮流的先驱者《马关条约》的签订《辛丑条约》的签订武昌起义五四运动《南京条约》的签订………………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向西方学习(学不学?学什么?怎样学?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 第20课 西学东渐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
东渐:指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西学东渐: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②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开眼看世界”—萌发
(19世纪40、50年代)课前微视频自主学习1、背景: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
中国同西方联系扩大
2、表现:
代表人物:
3、意义:
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地主阶级抵抗派)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海国图志》书影魏源和《海国图志》思考:
①“开眼看世界”关注的焦点是什么?
②学习西方“长技”的目的是什么?
③想一想,该如何评价他们的活动?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 御侮强国,维护封建统治。 局限:⑴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⑵停留在技术(器物)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二、体用之争——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19世纪60—90年代)1、“中体西用”思想的兴起: 【人物档案】
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曾、李、张等嫁接封建制度小农经济西方先进技术中学: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西学:
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 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名教作为立国之本
“西学为用” :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为封建制度服务。实质:指在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目的。倭仁(顽固派):“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以夷变夏”,将毁灭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
曾国藩(洋务派):“购(外洋器物)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李鸿章(洋务派):“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1、洋务派和顽固派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2、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有何共同点?2、表现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各是怎样的?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有何共同点?
观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共同点: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争论焦点:要不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洋务运动失败根本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变革封建制度。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近代教育洋务运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开平矿务局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想一想,我们应该在怎样评价中体西用的主张呢?【人物档案】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王韬、郑观应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
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
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思考:
1.与洋务派相比,以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有哪些进步之处?有什么重要作用?
2.为什么早期维新派对洋务派由支持转为分道扬镳?甲 午 战 争维新思潮(19世纪90年代)1.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兴起的原因: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1.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兴起的原因: 【人物风采】
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康、梁、谭、严2、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自主学习)《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①民权思想;②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③变科举①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名教;②倡导男女平①自由为体,民主为用;②主张人民享有自由权利;③变法才能救亡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维新派的宣传家批判纲常礼教最激烈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1、是一种策略:减小了改革的阻力
2、是一种无奈:反映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
问题探究:
顽固派指责康有为采用“移花接木”法宣传维新变法,对此你有何认识?维新派思想:
①变法立场:必须变法;变法才能救亡
②政治学说:民权思想;君主立宪(反专制);自由平等
③文化观念:废科举(改革教育制度);倡导西学 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①变法立场:“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②政治学说:“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③文化观念:坚持科举取士制度;反对西学核心:
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除“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双方论战的本质是什么?
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时间:1898年1月24日下午3点
地点:总理衙门西花厅
人物:维新派——梁启超、谭嗣同
顽固派——李鸿章、荣禄一显身手:历史剧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核心:
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除“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双方论战的本质是什么?
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历史回声小组合作:1、寻找论战的核心? 材料一 所有的维新派人物,在政治上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材料二 在经济方面,康有为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建议是设工商总局和废除厘金制度。这两条都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 材料三《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中国屡战屡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多少年轻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论从史出 维新思想有力的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 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史观角度: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民主化西学东渐1840186018941898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体用之争
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
19世纪90年代代表:林、魏代表:曾、李、张康、梁、谭、严萌发了西学思想思想启迪学习器物制造开启中国近代化学习政治制度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因素促使西学东渐不断深入?①民族危机的加重
②经济结构的变化
③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墙里开花墙外香——《海国图志》一书的遭遇 历史回眸一本在中国遭到冷遇乃至唾弃的书,在日本却成为畅销书,人们竞相阅读——100多年前《海国图志》的命运,为中日两国此后的命运埋下伏笔。请你从《海国图志》的遭遇,谈谈国人对读书及接受新思想的看法。
课后请自主搜集材料写一篇小论文。《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课题:西学东渐
课时:1
教材
教材版本: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发展历程》
章节: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二十课
教材分析:
【知识主线】: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三者之间依次层递,不断深入,但“西学东 渐”这一主线贯穿始终。
【情感主线】:以史为鉴,知耻知辱,鼓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重点】:维新思潮的背景、内容、影响。
【难点】:归纳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既包括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又包括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整体特点;如何整合知识的方法;以及理性、全面评价历史事件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近代中国在救亡图存背景下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
2、能力与方法: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知识的能力,并训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总结学习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理性、全面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总结历史规律,运用历史规律,以古鉴今的辩证科学历史观。将西学东渐与现在的学习相联系,鼓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
2、小组合作探究:八名不同层次的学生一组,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互查质疑基础知识。其次,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解决问题所需的材料,并引导学生学习小组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讨论,进一步深化认识,帮助学生将所获得的片段知识同正在研究的问题结合起来,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组、组合,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或答案.
3、问题式教学:课堂上合作学习的问题应该少而精,抓住教学的关键之处。创设学生小组合作的问题应该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
3、创设情境、巧妙利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应有的情感。
六、教学思路:围绕 “西学东渐这条主线展开教与学。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填写表格和上网查找资料的任务,教师课前收集资料,将课本内容重新整合,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的灵活性,既把握知识结构的主线又明确事件之间的前后联系。
七、课前预习:
1、课前微视频自主学习第一框题“开眼看世界”
2、完成预习案
3、上网查找近现代中国人(洋务派、顽固派、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图片、内容。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代海归留学生”视频播放引入新课
通过预习,明确第20课的课标要求,认识到面对挑战,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的一批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谋求独立自强,揭开了晚清西学东渐的三个篇章:
第一篇 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篇 中体西用学科技
第三篇 维新变法立宪政
【讲授新课】:
一、社会背景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从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深刻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背景:政: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日益扩大
经: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加剧
阶层:先进的中国人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文化:闭关锁国,对西方了解甚少,沉迷于“天朝上国”
2.代表①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②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合作探究一】-----突破难点(PPT展示)
材料一: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1.“夷之长技”指什么?
2.学习“长技”是为什么?
3.综合背景谈一下这股思潮的影响。
4.能挽救民族灭亡吗?
(不能,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仅侧重于学习理论层次,并没有付诸实践,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一。)
(过渡)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付诸实践的是——地主阶级另一派别——洋务派,他们提出了“中体西用”,揭开了西学东渐的第二篇章。
结合网址分析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针对着如何挽救民族危机,地主阶级洋务派和顽固派洋爆发了一场激烈争论——体用之争。
(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太平天国运动冲击清朝统治基础)
伴随着西方侵略,西方先进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播,洋务派和顽固派开展了激烈的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堂学习案】的表格1填写洋务派和顽固各自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黑板展示】
洋务派(中体西用)
顽固派(体用不变)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坚守“夷夏”精神,原封不动保持文化格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
“力师西法”求强求富
“异端邪说”“败坏人心”
【合作探究二】-----突破难点(PPT展示)
从表格中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中分析异同点分别是什么?
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异: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实现国家富强;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
问:洋务运动是否能救中国?(从结果分析)
(不。只学器物。)
(过渡)由于中法战争失败暴露出洋务运动的弊端,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对“体用关系”进行深刻反思,认识到西方的富强之本在于“政治制度”。面对着民族危机,为了救亡图存,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即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三个篇章“维新思潮”。我们一起来探究这股维新思潮产生的背景。
【合作探究三】------突破重点(PPT展示)
结合PPT的提示要点,以小组为单位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代表人物概括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大背景。
【PPT展示背景要点】在此民族危急之秋,维新派进行了哪些活动力图挽救民族存亡?
【黑板展示】结合课本和预习学案,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表格2.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西学活动、 代表作、 影响
康有为
办学堂研究维新理论,借中学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为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
宣传民权思想、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科举,教育制度
《变法通议》
维新派的宣传家
谭嗣同
抨击纲常礼教,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倡导男女平等
《仁学》
冲击纲常礼教维新勇士,发出时代最强音
严复
翻译西方书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
《天演论》
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
【合作探究四】-----突破难点(PPT展示)
1、在宣传维新思想时,康有为采取了怎样的策略?特点是什么?
(“移花接木”)
(特点:把西学中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2、为什么?你怎样评价康有为的“移花接木”法?
(减少改革阻力。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民族资产阶具有软弱性。)
结合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名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 提倡西学 改革教育制度等)
【情景模拟】-------突破重点
各学习小组分别选定一个派别,角色扮演,展开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合作探究五】维新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一 通过变法,国家奖励工商、振兴实业的种种新政策,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等自由,新学和报纸的风行,这一切都让人耳目一新。
材料二 维新期间,各种社团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也如雨后春笋。新式书局以及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大量涌现,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
材料三 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
这场论战起到了开阔眼界,使维新变法思想冲破重重阻碍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小结】PPT出示知识要点总结表
学习主体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林、魏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维新派
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了,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救亡之路。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失败了,地主阶级洋务派被迫自救,提出“中体西用”,其实践----洋务运动却在甲午战争中彻底失败。生死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进行了戊戌变法。103天后又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的救亡之路仍在继续,直到1949年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之林。
九、【课后作业】---以史为鉴
一本在中国遭到冷遇乃至唾弃的书,在日本却成为畅销书,人们竞相阅读——100多年前《海国图志》的命运,为中日两国此后的命运埋下伏笔。请你从《海国图志》的遭遇,谈谈国人对读书及接受新思想的看法。 课后请自主搜集材料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设计几个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19世纪中后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制度——思想”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并联系高考辅以当堂检测,达到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备课精心,课件、教案、学案准备充分,上课有讲有练,板书工整,教学内容熟悉,教学环节处理较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鼓励学习小组内互动交流,组与组之间互相点评,最后教师精讲点拨,师生互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和历史概念,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受到学生和听课教师的好评。
当然,整个过程还是有些不足,主要是由于时间把握不够精确,在最后的练习阶段,处理得比较匆忙,讲评不够到位。备课要考虑学情,学习小组内要分层次点拨;上课不能与表演等同,要讲求实效。教学内容必须精练,有重点,否则往往会觉得时间不够;要充分领会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要考虑各个教学环节上下衔接,前后照应,把握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