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张波涛
单位
兖州区第六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太平天国运动
一、教材分析
近代中国人民为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 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前赴后继地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时代又赋予其新的内容,即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 抗外来侵略的任务。它成为当时亚洲反对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的革命运动的一部分。
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是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其后期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
二、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太平天国运动,知道“过程”,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背景”和“如何评价”。
2、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高,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辩论会的放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其自主学习、探究。
3、高一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易简单化、固定化,教学中应较强引导,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种史观看问题。
?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2)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和强盛的过程。
(3)掌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理解两者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4)剖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用多种史观加以评价。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太平天国起义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史料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方法。
(3)通过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史观评价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以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在授课过程中,使用文字、视频和图片等方式。2、上课环节设计:(1)复习巩固并导入新课,需要通过图片和视频使学生置身于100多年前的历史情境中。(2)自主学习,文字性的问题设计,有层次、线索明晰。(3)教师点拨(4)问题探究,通过图片及文字史料。(5)交流展示(6)巩固练习。3、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课堂表现力,力求达到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同时,对于小组合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协作方式,以求自主学习的实现。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利用ppt动态效果出示太平天国起义图片以及范文澜对它的评价。
思考如何认识太平天国运动。
动画图片效果ppt
讲授
利用视频、动态图呈现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出示天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革命纲领,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讲授革命纲领和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成果
图片、视频、文献史料;
视频资料。
PPT展示
?
研讨
出示高考题(图片)
学生以辩论会形式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的是推进还是阻碍的作用
文献史料ppt展示
探究
综合以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教师提供回答
Ppt展示创设教学情境
巩固
教师指导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教师提供巩固本节课内容
知识体系框架。
PPT展示
?
评价
根据小组合作评价量规评价学生表现。
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展示自己。
小组合作评价量规
建构
教师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并根据学生反馈强调注意
学生建构本节知识体系
PPT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合理使用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源等信息技术手段,既?丰 富了课堂内容,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依据教材和相关史料,事先精心选择课程资源,设计问题情境,把过往的历史事实变成易掌握的内容,引起 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枯燥、低效的历史课堂变成高效益课堂。本节课经过重新整合、信息技术手段的处理,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 度,在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引导法等教学方法基础上,让学生在自我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使教学目标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
课件72张PPT。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一、太平天国起义的酝酿
(一)国内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1、土地进一步高度集中,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空前加重
农民失去土地,形成饥民群,成为农民起义的重要力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租种土地,地租剥削率抬高;农民被迫借贷的人日益增多,高利贷的利息增加。
2、清朝封建统治者为支付战费和赔款,对人民进行大肆收刮,各种赋税不断增加。
3、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倾销商品的数量激增,造成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穷困破产。(二)、拜上帝教
(1)理论:
《原道救世歌》:救世思想,拜上帝做正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宣传上帝是唯一真神。
《原道醒世训》:揭露了封建社会黑暗腐朽,关键在于私,私引起了凌夺斗杀,尔吞我并,改变私,建立正直公正之世。
《原道觉世训》:提出了与皇上帝相对立的阎罗妖,号召天下兄弟姐妹共击之。推翻以道光帝为首的封建反动统治。 (2)仪式和戒条
A、仪式:把人们日常活动表现为一种宗教仪式,这些仪式成为组织群众的重要方法。
洗礼:入会受洗
祈祷:灾病、生日、嫁娶、丧葬、做屋、动土、朝起夜睡,都有拜上帝奏章,吃饭时,感谢上帝祷文。
祷文内容:祝福有衣有食,无灾无难,今世见太平,升天见永福,妖魔诛灭,万胜胜意
七日礼拜:礼拜日的前一天挂旗宣布:明日礼拜,各宜虔诚,不得怠慢。各馆在这天三更子时后,点灯二盏,供茶二杯,茶三盘,饭两碗。打锣召集大家聚在一堂。长官书记立中间,众人立两旁,齐诵赞美诗,毕,先生写成黄表奏章,尽道一馆姓名,手执奏章跪地,众人都跪下,读完,焚化,礼始成。讲道理:临时对广大群众的宣讲。新编军队、全卒出征、临时受命、动员人民、处决罪犯都要讲道理。讲道理的场所,必须在高台上,到期群众空巷来听。
B、拜上帝教的戒律
拜上帝教规定有十款天条,平时它是生活的法规,战时它是军事纪律。作用很大,限令军中日夜学习,过三个礼拜还不能熟记的就治罪,凡犯十款天条者杀无赦。
天款十条是:崇拜皇上帝;不好拜邪神;
不好题皇上帝之名;七日礼拜颂皇上帝恩德;
孝顺父母;不好杀人害人;不好奸邪淫乱;
不好偷窃抢劫;不好讲谎话;不好起贪心。C、作用:
积极作用:它成为农民斗争的思想武器,平等、平均是中国农民起义的传统革命思想。拜上帝教提出天下一家共享太平,适合农民斗争的需要,激起了农民反清斗争;
基督教是舶来品,摒弃了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并经过改造赋予新的政治涵义,迂回曲折的表达农民的革命要求,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外衣。同时对于改变农民的保守、散漫、因循守旧的生活方式,保持群众思想上的一致和严格地组织纪律起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把农民的意志局限为宗教信念,把目标前途理想化,希望寄托在天国,目标不明确,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进一步指导革命实践;拜上帝教不拜邪神,对封建秩序起破坏作用,与民间的风俗及传统相抵触,使许多人对太平军保持距离,到后来更被曾国藩利用,组织起反对力量;由拜上帝教导致的迷信幻术更为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乱及后期分裂埋下了祸根。二、金田起义及胜利进军
(一)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是洪秀全38岁生日,拜上帝会众两万多人齐集金田村庆祝洪秀全38大寿,在万众欢呼声中,洪秀全登上人群中央的高台,庄严誓师,自称天王,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2、太平军军制
仿《周礼》“5人为伍,5伍为两,4两为卒,5卒为旅,5旅为师,5师为军”。以军为单位,共13156人。
一个伍长管4人:冲锋、破敌、制胜、奏捷
一两管5个伍长,即5×5=25人
一卒管4两 25×4=100人+4个两司马=104人
一旅管5个卒 104×5=520人+5个卒长=525人
一师管5个旅 525×5=2625人+5个旅长=2630人
一军管5个师 2630×5=13150+5=13155+1=13156
军由监军、总制、将军节制逐级上达到领兵大员取决大事。
此外,太平军中有女军和童子军。
3、太平军的军纪
军纪五条:遵条令;别男行女行;秋毫莫犯;公心和睦,各遵头目约束;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
4、太平军的建设: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份。太平天国农民领袖十分重视军队建设。他们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建立起了一支农民革命武装——太平军。它是农民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争取自身政治经济权力的工具。太平军初起时,连妇女老幼在内共计两万人左右;攻克武汉时,水陆合计约十万人左右;驻至南京已发展为水陆两军,25万人左右。
5.太平军的成员:贫苦农、手工业工人、城市贫民、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一类是革命者,是广大雄厚的农民力量基础,发挥巨大革命威力。二类是中间派,受感召参加太平军。三类是混入太平天国内部的野心家,为清王朝奸细)、商人、游民(他们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的因素,但勇敢奋斗,有极强破坏性,太平天国能吸引他们参加到革命洪流,但无力改造他们身上沾染的游手惰怠、盲目破坏习气,影响太平军军纪)。
(二)、东乡称王
1851年3月太平军挥师东进,转战至武宣。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东乡正式称天王,并建立军师和五军主将制度。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预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东乡称王标志着太平天国革命政权初步形成。
(三)、永安建制 1851.9—1852.4
(1)整饬军纪:为军事胜利打下了基础;
(2)封王建官制;(杨秀清-东王、萧朝贵-西王、冯云山-南王、韦昌辉-北王、石达开-翼王,确立了从军师、丞相等十二级官制)
(3)颁行《太平天历》:该清朝的“正朔”,并规定了一系列尊卑分明的等级制度和庸俗烦琐的礼仪制度;
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各项体制(四)、太平军胜利进军南京
1、进军路线:金田——永安——全州——岳州——武昌——南京
2、注意以下几点:四易主帅 林则徐 李星沅 赛尚阿 向荣
(1) 拿下州所在地: 永安 并在这里初建政权 省会城市 武昌
(2)沿途损失两位核心级领导人物 1852、6 冯云山全州 1852、9 萧朝贵 长沙
(3) 太平军军种增加 1852、8 土营 郴州
1852、12 水营 岳州
(4)攻占南京时间 1853、3攻入南京太平军进军路线图 3、迅速进军原因:
(1)它是一次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战争,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参加。
太平天国公开宣称推翻满清,解救人民,所到之处打击官僚、豪绅、将衣物散给贫民,并宣布“将来概免租赋三年”。深受群众拥护。连地主分子也承认“乡民处处助贼打仗”。太平军至“争迎之,官军至皆罢市”。(2)有坚强的组织和严明的纪律。
兴起时,领导核心是团结的,作风也是民主的。所到之处不淫杀、不掳掠,公平买卖,战斗力强。
(3)有正确灵活的战略战术。
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天国的总目标下,制订第一阶段战略目标是夺取南京,使太平军在战斗中表现出高度的进取性和主动性。能避其主力,攻其薄弱,虚实兼用。三、咸丰帝对太平天国的反动政策
(一)重用汉人问题
1、清政府政权组成:
以满族地主阶级为主体,满汉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政权。
2、对汉地主的态度:
政府标榜满汉并重,实际上重用满人,轻视汉人,例如:康乾时期地方封建大吏中总督、巡抚满人占70-80%。
3、重用汉人:
政策的改变是在咸丰年间,(统治面临危机时)文庆时任咸丰时大学士,他认为:欲为天下太平,当重用汉人。用那些中下层官吏及中下层知识分子,他们在面临整个地主阶级危机时,会死心塌地为清王朝效命。这些人有胡林翼(1855年暑理湖北巡抚)、曾国藩(1860年授两江总督)、左宗棠(1861年授以浙江巡抚,63年迁闽江总督)、李鸿章(1861年升任江苏巡抚,1870年调直隶总督)、骆秉章(1860年任四川总督,1863年击败右达开)。重用汉人使他在危机时得以苟延残喘。
(二)变更军制——勇营制出现
1、皇命举办团练:1851年——1853年间,太平天国迅速发展,一路从广西打到南京,清政府的百万正规八旗、绿营大军穷于应付,几易主帅,却无可奈何,咸丰帝命令南北十省命40余名在籍官办团练,但成效甚微。办的最成功的是湘军。
2、湘军
(1)创办人——曾国藩,
生卒年代(1811—1872年)。简历:1838—1852年在京为京官,学习道学 ;1853—1866年创办湘军镇压太平天国;1866—1872年做封疆大吏。集子曾文正公全集》。
简评: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被清政府称为“中兴名臣”;开洋务运动之先;程朱的礼学的倡导者。
(2) 湘军的创立:
时间:1853—1854年创立成军。兵力:1859年1.7万—1864年20万。共计1万七千人。
湘军军制——勇营制度;编制:帅——统领——营官——哨官——队;水路相依,“兵为将有”。军队以营为单位,每营统领500人;营下辖4哨:前后左右;哨辖8队。水师每营官兵447人,有快蟹、长龙、舰板等船。
湘军战斗情况:1854年2月建成,全集湘潭,发布《讨匪檄》开始对太平军作战。初败于靖港。再占湘潭岳州,陷武汉,1855年败于湖口,丢武汉,1856年受困南昌,趁“天京事变”反扑,1856年12月陷武汉。1858年破九江。1861年占安庆、浙江。1864年攻下天京。之后镇压捻军。1866年裁撒。
主要将领:左宗棠 刘长佑 曾国荃 刘坤一
湘军特点:1)兵为将有,兵必亲招,将必亲选。近代军阀的先例;
2)水陆相依,自带水手,自选战船,水陆并进;3)以程朱理学为思想支柱,依靠血缘、姻亲、地域、同年、同门等关系;
4)军队的残暴:杀戳。(3)曾国藩的治军思想
别树一帜的建军思想,克服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现象,能团结一致。
带兵思想: a、注重选将:忠义血性之人(才堪治民、不怕死、不计名利、耐受辛苦、临阵当先)。b、带兵讲术用仁用礼。“仁”:对待兵如同对待子第,望其成立,望其发达,“礼”:讲究军风军貌,不因扰民而坏品行,不因嫖赌而坏身体,人人学好、人人成才。c、重纪律(严训练、熟技艺、言勤俭、言朴诚)
(4)湘军筹饷措施:封建社会“兵以饷为天”,饷源足则士气盛、粮草缺则士气弱。” 争取湖南支持,用湘籍官绅充当湘军主帅,协调与督抚大员关系,以湖南财力支持湘军措施(5)湘军裁撤:
裁撤过程:1864年,湘军主力一举攻克天京,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在湘军为清王朝剪除内患的盖世大功告成之际,湘军首领曾出人意料的奏请裁撤湘军。1865—1866年湘军除水师改编为国家经制兵长江水师,其他相继裁撤。
裁撤原因:政治上:湘军首领曾因藩已权高位重,为避权,知封建社会之学的他,不得不隐而退;军事上:湘军自身的老化,行营既久,暮己深,行军打仗己成为强弩之未;经济上:财力匮竭 ,难维系巨额的军费开支 。四、太平天国的北代和西征
(一)北伐
1、总目标:攻占清廷老巢北京,摧毁地主阶段中枢政权,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
2、战略:先派兵北征,到天津驻扎待援。
3、派兵时间、地点、人物、兵力
1853、5 林凤祥 李开芳率兵一万多从扬州出发,
4、战术:师行间道、避实就虚
1854年2月:孤军深入,停驻待援,时届严冬,粮食不继,寒衣无着。5、失败原因分析及教训:
A、战略思想的错误:
太平天国领导者没有在攻克南京之后乘胜全力北伐,廓清中原,一鼓作气地推翻盘踞北京的清朝中央政权,而是过早的建都南京,既着重于经营南方,又开辟了北方战场,结果兵力分散,顾此失彼。
B、北伐军的失误:
孤军深入,没有广阔的后方为依托,没能深入发动群众壮大力量,因而其失败是必然的,教训是深刻的。
6、意义:A、打击了清政府,坚持斗争两年,行程六省数州县;B、推动了北方地区群众运动;C、支援了太平军长江流域的斗争。(二)西征:
1、总目标:夺取安庆、九江、武昌三大军事重镇,控制长江中游地区,以巩固天京,切断清政府与江南联系。
2、派兵时间、地点、人物
1853、5 从天京出发 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带兵五万人。
3、战略战术
分兵两路进行经营 皖北(胡以晃 曾天养) 江西(石祥赖、韦俊)
4、与湘军的鏖战5、几个时间点、地点
出师:1853、5 安庆 1853、6
战役:靖港、湘潭、湖口、武昌 九江 1853、9
胜利:1856、3 武昌 三下武昌
6、西征的特点:
目标明确;战斗艰苦;战略战役上失误:战线长、兵力分散 水陆不能相依,水师歼灭;巩固了太平天国政权。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一、《天朝田亩制度》
(一)制度的制定
1、《天朝田亩制度》的制定适应农民革命斗争的需要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体现了农民对封建土地关系和地租关系的不满
3、它的思想源泉—理论依据:大同之世 天下为公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
1、中心问题:土地问题
提出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主张把全部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广大农民。(1)平分土地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办法:将土地按产量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杂以九等”,“好丑各半”,按人口平均分配,凡十六岁以上,不论男女各得一份,15岁以下减半。“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
(2)生产问题
A.规定凡分得土地的农民都要参加农业生产,“力农者有赏,惰农者有罚”.
B.每家必须从事副业生产,“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
C.必须从事手工业生产,“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长及伍卒为之,农隙治事”.(3)关于产品和财产的分配问题
实行圣库制度.
A.规定“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
B.如有额外支出,都由国库统一供给.规定二十五家中“婚娶弥月喜事”,所需要的银钱粮食都由国库开支,但有限制,不得多用一钱,“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C.鳏寡孤独、疾病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都由国库供养。(三)评价:
《天朝天田制度》作为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透视其性质,着眼点应该主要在其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上。 1.积极作用:
其基本精神体现了农民平均的社会理想,其核心内容(即土地和产品分配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则设计了达到这种平均的社会理想的途径和方案;它大胆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广大农民反对地主残酷剥削的强烈要求和获得土地的热切愿望。并且把农民的这种要求和愿望用政权发布的文件系统地规定和肯定下来,这是一项伟大成就;《天朝田亩制度》所体现的平均思想达到了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中国 农民平均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进步性和革命性。
2.消极作用:
《天朝田亩制度》要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只能是空想。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因为实现人人不受私的公有制的条件还不具备,把建立公有制作为自己的纲领,缺乏现实性;
《天朝田亩制度》中的某些规定及废除私有制的主张均反映出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这在当时除了失业破产的农民和手工 业者之外,其他社会各阶层并不欢迎这个纲领。农民阶级作为一个小生产者、私有者,私有观念是很深的,要求废除私有制度,平均一切社会财富,这就不仅剥夺了地主阶级,而且也必然侵犯具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农和中农的利益,这必然与农民的私有观念发生冲突,这就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还企图把整个社会经济都改为清一色的小农经济,把整个社会组织都恢复到财产公有的古代公社组织。具有明显的落后性,是历史的倒退。农民没有办法积累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这样必然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自然落后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从而扼杀了社会经济进步 的生机,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 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此外,这个文件中的有关规定,还体现并肯定了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关系。这些又表现出它的封建落后性,表现出农民阶级的严重局限性。这一文件中关于土地问题的方案没有也不可能实行,有的内容(如乡官制度)或有实行。(四)太平天国实际执行的政策——照旧交粮纳税
照旧交粮纳税出现的原因:严重的经济困难;
阶级根源。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一)战争的借口
1、“修约”问题
2、战争借口——马神甫事件、亚罗号事件
(二)挑起战争
二、战争的经过
(一)战争的第一阶段:
1、挑起战争:
2、签订《天津条约》:
(二)战争的第二阶段:
1、战事重起
2、大沽之战
3、扩大战争
4、《北京条约》
三、沙俄趁机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1、中俄《瑷珲条约》
2、《中俄天津条约》3、中俄《北京条约》
4、《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由于各国公使常驻北京,使资本主义各国得以直接干预中国的政治,对清政府进行影响和控制。
2、增开通商口岸,修改税则,海关管理权以及鸦片贸易合法化,使外国资本主义获得了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更便利条件。从此外资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从南方扩展到东北,而且外国侵略者得以从财政上、经济上控制清政府,使中国社会经济加速半殖民地化。 3、由于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和各通商口岸巡弋,所以这些口岸不仅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经济据点,而且成为侵略中国的军事据点。?
4、由于外国传教士可以深入内地“自由传教”,使披着宗教外衣的侵略分子得以到中国各地进行文化侵略,并从事间谍活动,干涉中国地方政治。?
?
?
第四节 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局一、辛酉政变
(一)辛酉政变的经过
(二)政变成功的原因:
1.两宫的密切配合;
2.奕訢和两宫的合作;
3.肃顺的揽权与对外抗争,导致了他的失败。
4.争取民心;5.掌握皇权;
6.抢占先机; 7.破釜沉舟;
(三)政变的影响:
1、这次事变成为中国封建势和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勾结的开始。1862年“借师助剿”正式成为清政府的一项政策而得到贯彻执行,使太平天国面临双重敌人,终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灭亡。
2、这次事变使奕訢等上台,奕訢主张“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事。”为国家谋久安之策,不使受制于人,主张自强、求富,于是支持并主持了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
二、咸同朝局
(一)满汉势力的消长和湘淮地方势力的扩展
1、三位权臣的对时局的认同:
2、湘淮势力的扩展
3、满汉势力的此消彼长:
(二)督抚专权局面的形成
1.兵权下移督抚
2.财权下移督抚
3.地方督抚专权
第五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一.天京事迹与领导集团的内讧
1.内讧的原因
(1)封建的等级制度日益森严
(2)享乐腐化思想日益严重
(3)宗派色彩日益明显
2.洪杨矛盾的激化
3.天京事变
4.石达开负气出走
5.内讧的后果
(1)革命力量大受摧残
(2)朝政不纲
(3)人心离散
(4)由军事进攻转入防御阶段
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三、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困境及对策
(一)政治困境
(二)《资政新篇》的提出
1、作者——洪仁轩(1822—1864年)
2、内容:《资政新篇》共分
“用人察失类”(禁明党弊,上下团结)、
“风风类”(提倡革除腐败的生活方式)“法法类”(就是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刑刑类”(采用新的刑法制度)四部分.
主要内容:
(1)政治上——主张立政的关键是“设法用人”之得当。强调内部团结。
(2)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事业和金融事业,奖励民间开矿,制造火车、轮船等。
(3)文化社会生活方面——主张移风易俗,破除恶习和腐朽生活方式,举办社会福利事业,提倡文明纪实等。
(4)对外关系上——主张同外国平等往来,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反对外人干涉内政和外来侵略。
3.评价 (与《天朝田亩制度》对比)
第一:《资政新篇》作为农民革命的一个纲领而提出来,它和《天朝田亩制度》所反映的经济思想,在反对封建主义,巩固太平天国政权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天朝田亩制》的重点在于打破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而资政新篇的侧重点在于建立和发展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第二:它是洪仁轩向西方学习的结晶。也反映了中国城乡资本主义因素生长的愿望。
第三:资政新篇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正是由于这一点才使太平天国具有近代民主主义的气色。
第四:虽描绘了一幅诱人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却丝毫没有触及土地问题.洪仁轩漠视农民的土地问题,主要是由于他长期脱离革命实践,对于农群众的强烈愿望和革命战争的迫切需要缺乏足够认识的结果,得不到群众拥护,也没实现资本主义的阶级基础;《资政新篇》的颁布是在太平天国后期的艰苦斗争时期,因此不能给他们提供进行重大社会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结果未能付诸实施;
《资政新篇》也没有明确提出切实的反抗外国资义侵略的对策,太平天国面对的敌人除封建统治者外,还有外国侵略者,洪仁轩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加上受西方传教士影响较深,没认外国侵略者本性,看不出与太平天国的根本对立。
《资政新篇》的性质: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治纲领,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是中国近代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第一个纲领,具有其历史意义。
四、太平军后期的军事斗争
(一)军事形势的恶化:
1、军事力量的严重削弱
2、湘军反扑
(二) 陈玉成、李秀成的军事征战
1、二次西征失败及安庆的失守
2、太平军东征与李秀成经营江浙
(三)太平天国的败亡
1、陈玉成死难 (1862年)
2、苏杭失陷
1862年2月,慈禧宣布支持东南地方官“借师助剿”。同月,中外反动势力在上海成立“中外会防公社”,联合镇压天国,西方侵略者以上海为据点,加强围攻太平军。不久,苏州、常州失守,苏浙战场失利,此时,曾国藩率湘军加紧围攻天京,天京形势更加危急。
3、天京陷落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被湘军轰塌,天京陷落。
李秀成在突围时在天京被俘,写下了自供状。
太平军余部在天京陷落后在大江南北继续坚持武装斗争,一直奋战到1868年。
?
洋枪队的建立
六、太平天国起义的特点、历史意义、失败 原因
1、特点:
(1)、它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在农民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2)、太平天国起义有着较为明确而系统的理论和纲领。
(3)、太平天国组织之严密也是空前的。
这一切表明太平天国起义把中国旧式农民战争推向了最高峰。2、历史意义:
(1)打击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
(2)打击了资本主义侵略者的气焰,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英勇斗争。
(3)第一次把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说明近代时期的农民不仅是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军,而且是反抗外侵的主力军。
(4)其深远影响鼓舞了以后的人民反封建斗争,同时对亚洲和欧洲革命也有重大影响。3、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的结果。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阶级力量的代表者,无法克服自身存在的弱点,在斗争中犯有许多错误,甚至是致命的错误。
A、太平天国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存在着严重的宗派思想,造成内部团结破坏,革命力量削弱。
C、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领导集团的享乐腐化。
D、太平天国军事战略的严重错误。
E、宗教迷信对革命的严重破坏。
F、实行消灭家庭和私有财产、取消商业和严刑峻法等过火极端的政策和措施,侵害了群众。
G、对混入太平天国基层政权中的阶级敌人没有加以清理,造成队伍的严重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