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 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主张抗金,屡遭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虽然历任多种官职,但始终无法实现他收复中原的理想。
《书愤》作于1186年,当时诗人62岁,已被罢官,闲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眼看少年时的志向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
作者及背景简介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
2、分析人物形象。
3、领悟诗人的
思想感情。
解 题
书:书写
愤:悲愤
抒发心中悲愤之情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陆 游
朗 读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意:1、节奏 2、情感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朗 读
结合课本注解,解读诗歌内容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我早年哪知世事的艰辛,北望那中原大地,雄心勃勃,豪气如山。
记得在瓜洲渡口宋军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我跨上战马纵横驰骋,带领宋军收复了大散关。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用典),立壮志企盼统一祖国。到如今我鬓发斑白,收复失地的愿望竟然落了空。
诸葛亮以《出师表》名传后世,千百年来谁能与他相提并论呢!(用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 愤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朗读、讨论
1、抒情主人公在一、二联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三、四联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简要分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1、一、二联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立志收复中原的、勇猛无畏的、怀有必胜信念的将军形象。三、四联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衰老的、收复中原的壮志屡屡受挫、报国无门而又不甘心的官员形象。
2、本诗一、二联和三、四联构成对比。一、二联写诗人青壮年时代收复中原的壮志和壮举,三、四联写诗人暮年被罢官,收复中原的理想已完全落空。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表现了诗人收复中原的理想落空后内心的极度痛苦。
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对统治者的妥协和投降派的阻挠表示强烈的愤慨,和虽然年老而壮志犹存的爱国情怀。
解题指导
看诗题(愤:悲愤)
看诗人(知人)
看背景(注解)(论世)
看内容(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找诗中字眼回答)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年华空老
无人领军
课外拓展
感 事
陆 游
堂堂韩岳两骁将,驾驭可使复中原。 庙谋尚出王导下,顾用金陵为北门!
注:①韩岳:指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和岳飞。
②王导:东晋时丞相,晋元帝时采用王导的
建议,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顾用:反用
④北门:北方的门户(边界)
问:第1、2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第1、2句的意思是说宋有韩世忠和岳飞两员骁将,使用得当完全可以复兴中原,统一国家。表达了诗人对投降派把持朝政,排斥迫害主战派的强烈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