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配套教学设计(2)

文档属性

名称 书愤 配套教学设计(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5 10:04:4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
2、分析人物形象。
3、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新设计
《书愤》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18课《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歌,节选自《陆游集》,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闲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感情慷慨激昂,是陆游的代表诗作。所以,鉴赏本诗的关键是以旧带新,以读带赏。
3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古诗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合作探究精神。但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手法、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复习旧诗和通过熟读背诵来鉴赏新诗,教学中要加强诵读和引导。
4重点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思想情感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书愤
课前导入: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活动2【讲授】作者及背景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主张抗金,屡遭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虽然历任多种官职,但始终无法实现他收复中原的理想。《书愤》作于1186年,当时诗人62岁,已被罢官,闲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眼看少年时的志向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
活动3【讲授】解题
解题书:书写愤:悲愤书愤:抒发心中悲愤之情
活动4【活动】朗读
朗读:学生个人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注意:1、节奏
2、情感(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活动5【活动】结合课本注解,解读诗歌内容。
我早年哪知世事的艰辛,北望那中原大地,雄心勃勃,豪气如山。记得在瓜洲渡口宋军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我跨上战马纵横驰骋,带领宋军收复了大散关。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用典),立壮志企盼统一祖国。到如今我鬓发斑白,收复失地的愿望竟然落了空。诸葛亮以《出师表》名传后世,千百年来谁能与他相提并论呢!(用典)
活动6【活动】分析人物形象和手法
1、抒情主人公在一、二联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三、四联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简要分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明确:1、一、二联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立志收复中原的、勇猛无畏的、怀有必胜信念的将军形象。三、四联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衰老的、收复中原的壮志屡屡受挫、报国无门而又不甘心的官员形象。
2、本诗一、二联和三、四联构成对比。一、二联写诗人青壮年时代收复中原的壮志和壮举,三、四联写诗人暮年被罢官,收复中原的理想已完全落空。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表现了诗人收复中原的理想落空后内心的极度痛苦。
活动7【活动】把握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愤!(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对统治者的妥协和投降派的阻挠表示强烈的愤慨,和虽然年老而壮志犹存的爱国情怀。)
活动8【讲授】解题指导
看诗题(愤:悲愤)
看诗人(知人)
看背景(注解)(论世)
看内容(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活动9【练习】课外拓展
感事
陆游
堂堂韩岳两骁将,驾驭可使复中原。庙谋尚出王导下,顾用金陵为北门!
注:①韩岳:指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和岳飞。
②王导:东晋时丞相,晋元帝时采用王导的
建议,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顾用:反用
④北门:北方的门户(边界)
问:第1、2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1、2句的意思是说宋有韩世忠和岳飞两员骁将,使用得当完全可以复兴中原,统一国家。表达了诗人对投降派把持朝政,排斥迫害主战派的强烈谴责。
活动10【作业】布置作业
完成《书愤》学案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