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课件(3)

文档属性

名称 书愤 课件(3)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22.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5 10:04:52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陆 游
学习目标:
1、解读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运用知人论世、解读诗眼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3、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说说诗中的人物形象。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三步:概括形象+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情感
 (步骤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步骤3)表达了作者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写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朗 读
注意:节奏、感情基调
的把握!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自主鉴赏
解 题
书:写
愤:愤懑,悲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集中描写宋军在瓜洲渡、大散关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战斗的胜利,具体记叙当年戍守御敌之事,写得英姿飒爽,气概不凡。
  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采用了列锦的手法。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忠而被谤,招来杀身之祸。他说:“乃坏汝万里长城”。
塞上长城:比喻有能力戍守边关的将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
  两相比照,何等悲怆?
  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诸葛坚持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
  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仍怀恢复中原、收复失地的崇高理想。
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总 结
主 旨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拓展练习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怎样理解《蜀相》颔联中“ 自”、“ 空”二字的意蕴 并尝试比较《蜀相》和《书愤》中的“空”字的运用。
怎样理解《蜀相》颔联中“ 自”、“ 空”二字的意蕴 并尝试比较《蜀相》和《书愤》中的“空”字的运用。
(参考答案:两字同义,有“徒然,白白地”之意。碧草萋萋,无人欣赏;黄鹂婉啼,无人倾听。乐景写哀情,反衬了寂寞、凄凉之情。这类题目的答题步骤:①解释字义。②解释句子。③明确表现手法。④分析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