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配套教学设计(3)

文档属性

名称 书愤 配套教学设计(3)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5 10:04:52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解读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解读诗眼的方法来鉴赏诗歌。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引导学生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
2学情分析
我国是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国早出现的、富于表现力的种文学形式,它被人们视为“文学之母”。诗歌以其凝练的语,瑰丽的想象,丰富的情感,给我们以无限美的艺术享受。学习欣赏我国的古典诗歌,对于学生学好中国语,了解古代灿烂的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都会有极大的帮助。但古典诗歌毕竟与我们当代生活相距甚远,对于并不具备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的当代学生来说晦涩难懂。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习并欣赏它是有定难度的,因此很多学生面对古诗的学习点也提不起兴趣,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那么如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体会古典诗歌之美,提高人文素养,从而终身受益呢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1注重课堂诵读训练,引导学生还原诗性美现在我们在看古装片的时候常常会看到私塾中学生们摇头诵读的场面,我们常常报以嘲笑,其实我们错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由此可以看出诵读对于学习古诗的重要作用。因此,本节课主要以诵读为主,以读带赏,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3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解读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解读诗眼的方法来鉴赏诗歌,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来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从而层层加深其对诗歌的体会和感悟,通过这种诵读加情感体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书愤
我采用以下的方式来开始我这节课的教学。开始上课就让学生先来朗诵这首诗歌。(一读)我在简单点评之后就以此为切入点进入这节课的教学。 学生在诗歌情感的把握上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注意到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多大年纪、在怎样的人生况境下来写这首诗歌的。由此进入下一环节。
活动2【讲授】书愤
(二)知人论世
在知人论世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通过学生所熟悉的一首诗歌《示儿》来介绍诗人的基本情况。首先请学生自己来介绍和概括诗人的情况,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加以补充诗人的生平、作品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最终在师生合作下得出结论:陆游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一个一生为国效力,但却壮志未酬的赤子;是一个临死也不忘北伐,梦想有朝一日能够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的老者。
然后请学生思考:在面对陆游闲居山阴六年之久,在他六十二岁时所写下的这首诗,我们该用怎样的情感来读?(悲壮、悲愤、沧桑)请大家揣摩酝酿感情,齐读这首诗歌。(二读)
老师关注学生诵读情感的变化并加以评价,得出结论:赏析好一首诗歌必须要了解好作者的情况,包括作者的生平、社会及创作背景,也就是知人论世。
进入下一环节。
(三)诵读指导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由我给学生介绍诵读古诗文的四种境界。
音读,读准节奏;意读,读得流畅;情读,读出情感;悟读,读出心得。
前人告诉我们诗言志,而作者在诗中的感情就是志,那么这首《书愤》的志是什么呢?我们就要通过诗歌具体的语言来了解。
引导学生:从第一联中找出“那知”、“世事艰”并加以体会其中的情感。我进行范读,要读出其中的雄壮豪迈之感。
第二联讲的是诗人曾经参加的两次胜利的战役,因此读的时候要比较轻快,读出自信的感觉。因此要这样读。
第三联的解读,请学生回答什么地方体现出作者的愤,并得出:“空自许”,“已先斑”尤其是一“空”,一“已”,体现出作者的无奈和壮志未酬的悲愤。读这一联的时候要缓慢并且读出沉重和悲怆感。
第四联中,诗人以诸葛亮自诩,表达了自己有志报国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但就如《示儿》所说的“皇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样,诗人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这里要读出悲愤但不绝望的豪情。
这样,通过对知人论世和诵读指导,我们对这首诗歌的情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请大家推举两名同学来饱含深情地朗读这首诗歌。老师加以点评,注意与之前朗读的变化。(三读)进入下一环节
(四)解读诗眼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归纳:
一愤报国有罪,陆游的主战派受到苟且偷安的主和派的压迫,欲报国反有罪。
二愤壮志难酬,“塞上长城空自许”,用典表明自己一身的本领却得不到重用。
三愤年华空老,第三联与第一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鬓先斑。
四愤朝中无人,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突出了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无人领军。
从这四愤中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情感熏陶,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带着这种感情,我来给学生范读,请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陆游的形象。(四读)
我范读之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是:大声读、放开读、读出陆游的情感。
(五读)
进入下一环节
(五)知识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这样总结:
刚才我们很好地完成了对《书愤》的赏析,尤其是我们对诗歌的朗读,一次比一次有气势,一次比一次有感情,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总结原因:
那是因为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
知人论世 诵读指导 解读诗眼
活动3【练习】书愤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引导学生在课后利用这节课学过的诗歌鉴赏的方法来解读杜甫的《蜀相》一诗,分析其感情和手法,并写成300字左右的诗歌鉴赏。
活动4【作业】书愤
背诵本诗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