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4 23:16:54

文档简介

语文学科测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种以时间紧、游览景点多、花费少为特点的高强度旅行方式被称作“特种兵式”旅行,这种旅行方式曾经火遍全网,2023年夏天,一种叫作City Walk,即“城市漫步”的旅行方式悄然兴起。如果说“特种兵式”旅行强调的是紧张和饱满,旅行者期待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游览更多的地方,进行饱和式景点打卡,完成高性价比且内容丰富的旅行计划,那么“城市漫步”的旅行观念和方式则与此有明显的不同。
选择“城市漫步"的人认为,旅行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求静谧和恬淡,像“特种兵式”旅行那样育目从众,前往网红景点排队打卡,未必能获得旅行的最佳体验。与其在拥挤中潦草地感受,不如避开热门景点和热闲人群,从容地摘徉于城市中隐秘的角落。在这样的漫步中,根行者能够发现一座城市的独特面貌,同时,也能够融入当地人,体验当地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平静和安逸。“城市漫步”使旅行者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去感受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选择“城市漫步”的人常常在旅行之前不做攻略.不盲目追寻热门景点,不打卡网红地标。他们于城市之中漫无目的、随意随性地游走,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够发现种种惊喜。别具风格的街巷和建筑,以及人们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与它们发生的或紧密或松散的关联,都会给旅行者带来意外之喜。
“城市漫步"强调松弛感,但不排斥提前做功课,想深入“淘宝”某个城市的人,会事先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和文史知识,然后按照划定的区域一路徒步,领略当地各式各样的自然风光与城市建筑之美,探寻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南京为例,古老城墙、大江大桥、桨声灯影,都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向漫步者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和传奇故事。人文历史底蓝和城市发展、现代生活相交融,又给漫步增添了独特的兴味。文旅深度融合,拉近了旅行者与城市的距离,有助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取材于江音、薛蓓等的文章)
材料二
2023年,看似与遛弯儿无异的“城市漫步”成为最受欢迎的旅行方式之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某同络平台上与“城市漫步”相关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超30倍。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等地成为“城市漫步”的热门目的地。
与先前兴起的“特种兵式"旅行不同,“城市漫步"既不要高强度的“千里奔袭”,也不要勿忙的“走马观花”,它强调慢节奏与松弛感。人们选择用脚步丈量城市空间,用心品尝当地美食。以贴近当地人日常生活的方式阅读城市,沉浸式感受域市的风土人情与发展脉搏。
“城市漫步”火了,因为这种方式更贴近粮行的本质,能够满足人们通过旅行放松身心、探寻新趣的需求。按图索骐的“特种兵式”打卡根行,易陷入“上车睡觉、下4拍照”的套路,一天下来,赶路的疲累与照片的富同,很容易影响旅行的好心情。而以漫步的方式探索城市,无需精心规划,更不必拘泥于“打卡清单”。只需随心而行。“城市漫步”既可跟随向导走特定路线。在社区街道、市井小卷中触摸城市历史文化印记,又可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一家小饭馆,一座老建筑,一次与当地居民的对话,都是粮途中不期而遇的“风景”。
"城市漫步"并非游客专属,对一座城市的居民来说,同样频受欢迎,这反映了人们想与城市建立深度关联的精神需求,繁忙的城市交通和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往往使人们忽视了对居住地和办公地附近的深入观察与了解,这论对城市产生归属感与情感认同,利用闲暇时间,在夜间集市上游遮、到滨河步道上吹风,这些日常化的漫步,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消失
的附近”,重新认识并爱上所在的城市。
“城市漫步”能够把我们从热闹、拥挤中解脱出来,让我们把目光更多投向菜市场、老街巷、小院落,投向寻常卷陌中的人间烟火,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暂时逃离忙碌的工作学习带来的压力,回归内心本真,寻找生命真诗。所以,这是一场更为深刻的,触及灵瑰的游走,人们离开高楼林立的职场,一改往日的行色勿勿,拥有了更为丰富的思考空间和精神生活。
有人认为,“城市漫步”只是一种随意的休闲活动,其兴起是昙花一现的潮流。其实,网红地标、风景名胜毕竟不是城市的全部,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场景才是城市的“血肉肌理”,只要人们对城市怀有好奇心,希望与城市深入对话,同频共振,那么,"城市漫步"就不失为一种颇有意义的选择。(取材于来金宜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城市漫步”这种旅行方式悄然兴起,体现出人们的旅行观念发生了变化。
B.与“特种兵式”旅行相比,"城市漫步”是一种性价比较低的旅行方式
C.选择“城市漫步”的游客更注重旅行体验,更加懂得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D.选择“城市漫步”的游客旅行前从不做攻略,也不事先准备和设定目标。
2.根据材料二,下列海报宜传语不符合“城市漫步”理念的一项是(3分)( )
A.用脚步丈量城市,感受独特的风土人情,满眼皆是最美的风景。
B.与拐角处充满格调的咖啡厅不期而遇,在香气四溢中找到“小确幸”。
C.青春需要肆意地挥酒,挑战时间与体力的极限,来一场旅行的“拉练”。
D.夜幕降临,盛夏的燥热褪去,沉浸在夜色中,感受升腾的烟火气。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特种兵式”旅行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间紧,游览景点多,强度高,花费少。
B.计划性强,游览路线和项目容易雷同。
C.热门景点、网红地标更受旅行者欢迎。
D.旅行过程中旅行者无法获得意外惊喜。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特种兵式”旅行不能让人获得最佳体验,是因为参观景点需要排队。
B.2023年上半年,选择“城市漫步”的游客比往年同期增长了30多倍。
C.本地居民可能存在对其所生活的城市缺乏归属感与情感认同的情况。
D.旅行者只要对城市怀有好奇,希望与其对话,就会选择“城市漫步”。
5.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城市漫步”的方式游览北京,下面这条路线受到了广泛欢迎,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这条路线受欢迎的原因。(6分)
路线:泰安里(藏在北京老城区的具有上海风格的弄堂)——留学路(汇集当地居民喜爱的各色美食)——杨梅竹斜街(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片区)——三里河公园(吡邻居民区和写字楼,环境优美)——西兴隆街(有一座微型的历史博物馆“北京地下城”)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山为证
叶仲健
“依第。这信递岭上去!”端叔将一封信交给放牛娃。“给哪个 ”放牛姓看出端叔十分急慌。
“一个叫青山的人。”端叔叮嘱,“记住,只能交给他!”
绊风岭,童安镇最高的山,上面有个村子,稀稀拉拉几户人家,眼下是游击队根据地,上去得半天,对放牛姓来说,只消个把钟头,以前放牛,他常跑上面去,有条近道,得穿越
一处崖洞,鲜为人知鲜风岭村口,一个小伙子拦住放牛娃,问他找谁。放牛娃说:“青山。”“找青山哈事 ""见到青山才能说。”小伙子搜遍放牛娃全身,才领他往村里走。信,躺放牛娃鞋窝里,没被发现。
将放牛姓带到一个汉子面前,小伙子退到屋外站岗。“找我哈事 ”汉子不老,三十来岁模样。
“青山横南北 ”
“绿水绕西东!”
暗号对上,放牛娃脱掉鞋,掏出信,递过去。
汉子扫了一眼,未立即打开,拍拍放牛娃臂膀:“好样的!”
放牛娃是我的父亲。他自小是孤儿,寄养堂叔家,十三岁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半路逃脱,躲进苦竹村,给林伯家放牛。父亲说端叔过去是隐藏在我们村的地下党员,他帮他送过好几回鸡毛信,“有回撞见一伙巡山的,不懂哈来头,我只管逃,他们在我背后追,跑出几里地,我上树躲了一宿,不知道多惊险!”
父亲将他的故事对我讲了无数遍。20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县政府办,工作一年多后,意识到一个问题;父亲对革命事业也算有过贡献,按理应该享受优待才对,可父亲哈都没有享受过,修了大半辈子地球,一生清贫。我向民政局朋友咨询此事。朋友说对老地下党员和老游击队员,国家确实有优待政策,前提是你得去认定身份,具备至少两名在世的且同时期、同地点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证明。
我回家向父亲提及此事,让他联络编叔和青山,“只要拿到他们出具的书面证明,每月就能享受好几百元补助。”“我看还是算了,当年我又不是奔着好处去的。”父亲将头摇成披浪鼓:“黄土理半截的人了,争这些做甚 ”我说:“至少得让国家给你恢复名分吧 ”父亲还是拒绝。我有些生气:“你要嫌害臊,我替你去办。"
从父亲话中得知,端叔全名林成,新中国成立后在童安镇政府工作,家就在镇上。只是,一番辗转,我打听到,曾任制镇长的端叔,十年前退休,两年前过世,不曾造留与父亲有关的一鳞片爪,出师不利,也就失去寻找青山的必要,“青山”是否真名,何许人也,身在何处,也许死去的蝙叔才清楚。这事就此搁置,父亲雅患胃癌过世后,不了了之,每每回想起此事,我难免遗憾。
后来。我调至市司法局,听说我来自童安镇,一位同事说他知道那地方。“有个红色革命根据地遗址吧 我父亲当年在那蹲点过,他是老共产党员,参加过孟良幽战役。”文献记载,游击队在绊风岭设立根据地,前后不到两年时间,倘若他父亲在那里参加过革命,保不准会知道我父亲。我让他回家问问他家老爷子是哪一年的事,记不记得当时有个放牛娃给他们送过鸡毛信。同事当即打电话,挂掉电话后说他父亲当时不负责通讯任务,不记得有这么个人,得向王副局长打听。“王副局长 ”“市公安局王青山制局长,早退了,跟我父亲是老战友,"听到“青山”这名字,我无比激动,迫不及待让同事引见。同事说没问题,周末让他父亲带我去。
眼前这位老人,九十二岁高龄,谈吐清晰,据说还能每天看报,他问我有没有我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我说没有。父亲只照过一次相,晚年照的,那照片成为他的遭照。他说:“既然你爹已经过世,你找我的目的是啥 ”我怔住,是呀,我的意图是让政府恢复父亲的名分,还是奢望上级照顾我的仕途,抑或只是为了印证父亲那段被埋没的历史 “不瞒你说,当时是有这么个放牛姓,至于是不是你爹。恕我不能下结论。”这是位相当睿智的老人。我尽可能表现得不卑不亢:“有您这话,不枉此行,”
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转身离去那一刻,苍老的声音逃过来:“我给过他一枚弹光!”
我的心被抓了一下,回过头问:“刻着“王'字的弹光 ”
老人目光一亮:“对对对,我还让他有因难拿弹壳来找我哩,还给过他地址,”
那枚弹壳,父亲看得很重,跟钥匙率一块儿,傍在身边几十年,只是他过世后,我忘记丢那去了。回想起来,身份认定这件事,父亲一直是拒绝的。
“新中国成立后,不少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拒绝享受国家优待。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哪怕再穷困潦例,也不向政府伸手,他们是最值得敞佩的人……”坐着的老人颜疵巍地站起,左手按住我手背,右手拍拍我臂膀,“你爹。好样的!”
回到老房子,翻箱倒柜,那枚洋壳怎么也我不着。我知道它真实存在过,如同父亲那段峰噪岁月,青山可证。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放牛娃人小却灵活,别人得走“半天”的山路,放牛娃却“只消个把钟头”便能到达日的地。
B.听说已退休的市公安局副局长名叫“王青山”时,“我”的内心又燃起了能找到证人的新的希望。
C.“我怔住,是呀”后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道出了“我“找王青山老人的真实目的。
D.辞别之时,王青山老人告诉“我”弹壳的事,说明他已经认定父亲就是当年送信的放牛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人物对话时,多采用短句,刻画出端叔、小伙子、汉子等人机警、果敢的人物形象。
B.小说围绕“我”为给父亲认定身份而寻找证人一事展开,两次于无希望处又峰回路转,跌岩起伏,有吸引力。
C.小说善用伏笔,如要将信交给叫青山的人、交信时的暗号、得知端叔死讯时失去青山的线索等,都为后文找到“青山”设下伏笔。
D.小说结尾处,青山老人拍着“我”的臂膀说的那句话,呼应小说开头故事中他对放牛娃的称赞,同时更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8.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作用。(5分)
9.小说结尾关于“弹光”的相关情节有何妙处 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颜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塔变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赢痰。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痹馁有日臭。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情以菜肉,麾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林,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林五土亩种凝岁终会郡建督邮至县史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款识之,不能致也。润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鹿通之食酒具,于半道震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的。依项弘至,亦无进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薄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目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你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润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葡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怎值弘送酒至;即便就的。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瓶
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都将尝候之,值其酸熟,取头上葛巾流酒,流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率。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消明传》)
[注]①舁(yú);抬。篮真;桥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林/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B.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林/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C.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林/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D.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林/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刺史,汉代为一郡长官。刺,检核问事质疑,即监察之职;史,“御史”之意。
B.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印辞去官职。
C.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属于按照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测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颗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B.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琐事,拜官回家,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
C.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鹿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
D.那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酸的酒糟熟了,那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4分)
译文: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4分)
译文:_____
14.结合文章,简单说说陶渊明不与檀道济交往的原因。(3分)
答: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地世,攀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近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古体诗对对仗的要求与此相同。
C.三、四两句中“智”"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英馨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调零
16.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大千世界,在感叹宇宙的广阔之后,慷慨激昂,又发出了这样的追间:“ , "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 , ”两句,表达了希望建立抗金复国功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示:虽然自己不求闻达,但先帝能够放低身份,“ , ”。因而自己受到感动,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盲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掉树 看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曲着仲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慕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因间的要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口居。
虽然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楼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剩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波的乡材牧歌式的画面。住在这样的房子望,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副”,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槛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他纳闷了——究竟是计算的方法失误,还是运用不到家
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C.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
D.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填满了叶与叶之间的缝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近160年前,发明地铁的英国人查尔斯·皮尔逊恐怕很难想到,一个解决交通难题的“脑涧”。竟能推广到全球。在那个工商业急速发展的年代,大量人口涌入伦教市中心,满街的马车将城市围得① ,于是地铁作为一个大胆的建议被提了出来。历经多年的论证,政府终于批准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的建设。地铁通车当天就有4万多名乘客② .来体验这种新奇的交通方式,在此之后,地铁更是以③ 的速度推进城市化的进程,重塑城市的面就和市民的生活。
对中国人而吉,四通入达的地铁更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条地铁在北京通车,轰隆向前的不仅是新技术产生的美好生活,还寓意着穿行首都地下的仅式感。几十年后,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承建他国城市的地铁,当制造、使用盾构机成为中国人的“看家本领”。当中国制造成为高品质地铁设备的代名词,作为一种新技术想象的地铁持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4分)
四、微写作(10分)
23.《沁园春·长沙》中作者运用动静、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也运用了这种手法。请根据领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体现出动静、远近结合的手法;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超过200字。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迷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机花明异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墙。
[注]①征铎(duò):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铬。②凫(tú)服:凫,野鸣;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语文学科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1.A 2.C 3.D 4.C  6.B 7.C  10.C 11.D 12.D  15.B 18.D
5.答案:①在北京走进上海风格的弄堂,遇见别具风格的街巷,会给旅行者带来惊喜。②留学路上的当地美食和原生态的老北京胡同片区让人回归市井烟火,沉浸式感受北京的风土人情。③三里河公园毗邻居民区和写字楼,可以让本地居民发现附近的风景,放松身心,与城市建立深度关联,重新认识并爱上北京。④参观北京地下城博物馆,探寻背后的历史故事,能够拉近人与城市的距离,有助于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他们于城市之中漫无目的、随意随性地游走,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够发现种种惊喜。别具风格的街巷和建筑,以及人们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与它们发生的或紧密或松散的关联,都会给旅行者带来意外之喜”可知,泰安里是藏在北京老城区的具有上海风格的弄堂,人们在北京走进上海风格的弄堂,会遇见别具风格的街巷,会给旅行者带来惊喜。②根据材料二“人们选择用脚步丈量城市空间,用心品尝当地美食,以贴近当地人日常生活的方式阅读城市,沉浸式感受城市的风土人情与发展脉搏”可知,留学路是汇集当地居民喜爱的各色美食的地方,人们在留学路上可以享受当地美食和感受原生态的老北京胡同片区,让人回归市井烟火,沉浸式感受北京的风土人情。③根据材料二“繁忙的城市交通和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往往使人们忽视了对居住地和办公地附近的深入观察与了解,遑论对城市产生归属感与情感认同。利用闲暇时间,在夜间集市上游逛、到滨河步道上吹风,这些日常化的漫步,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消失的附近’,重新认识并爱上所在的城市”可知,三里河公园是毗邻居民区和写字楼,是环境优美的地方,本地居民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来此漫步,可以发现附近的风景,放松身心,与城市建立深度关联,重新认识并爱上北京。④根据材料一“想深入‘淘宝’某个城市的人,会事先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和文史知识,然后按照划定的区域一路徒步,领略当地各式各样的自然风光与城市建筑之美,探寻背后的历史故事”“人文历史底蕴和城市发展、现代生活相交融,又给漫步增添了独特的兴味。文旅深度融合,拉近了旅行者与城市的距离,有助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可知,西兴隆街有一座微型的历史博物馆“北京地下城”,人们可以通过参观北京地下城博物馆,探寻背后的历史故事,拉近人与城市的距离,有助于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
8.答案:①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围绕着“我”要为父亲认定身份而寻找证人这一事件展开,叙述了寻找端叔未果、让同事询问父亲、找到青山老人、证实父亲身份等情节。②衬
托父亲的形象。“我”为父亲认定身份的出发点是较为功利的,这更加衬托出父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③就效果而言,“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参与者,小说以“我”为叙述视角,使得故事更加真实。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①从文章中间“父亲将他的故事对我讲了无数遍”开始,“我”这个叙述者的形象就出现了,此后文章中“我”想要让父亲恢复名分,寻找端叔和青山,与青山对话等情节发展,都是因为“我”的行动才得以进行下去,因此,“我”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根据文中“我”的观点“只要拿到他们出具的书面证明,每月就能享受好几百元补助”和后文青山质疑后“我”的思考“是呀,我的意图是让政府恢复父亲的名分,还是奢望上级照顾我的仕途,抑或只是为了印证父亲那段被埋没的历史?”与父亲的态度“我看还是算了。当年我又不是奔着好处去的”进行对比,可知作者也是想借“我”来衬托父亲高大无私的形象。③由“我大学毕业……”“我回家向父亲提及此事”“我调至市司法局”“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可知,“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参与者,小说以“我”为叙述视角,使得故事更加真实。
9.答案:①在即将放弃的绝望时刻,“弹壳”这一线索的出现,迎来柳暗花明,使故事于结尾处再起波澜,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使故事更完整一体。②父亲手握弹壳这个有力的证物却不去找组织要待遇,他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更加突显。③通过弹壳,青山老人联想到众多的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的高尚情怀,由“个体”到“群像”,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④“我”虽找不到弹壳,但知道它真实存在过,表明经历了这次事件,“我”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为人,精神上受到洗礼。(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弹壳出现前,“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转身离去”说明“我”原本已经打消了再去确认父亲身份的心思,但弹壳的出现却让父亲的身份得以证实,这使行文产生了转折,使文章更波澜起伏。②父亲一直持有这枚特殊弹壳,但直到此刻,“我”,甚至是读者才知道这枚弹壳就是一个最好的证物。但父亲却一直没有说明,这进一步说明父亲没有认定身份要待遇的心思,他的形象得以进一步彰显;而“我”也在这一转折中更清楚了父亲的为人。③因为弹壳的出现,“我”和青山老人得以进一步交流,由此青山才能说出“新中国成立后,不少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拒绝享受国家优待,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哪怕再穷困潦倒,也不向政府伸手,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这一句话,它使拒绝优待从父亲个人扩散到了诸多类似的人身上,使小说主题得到了升华。④回家后“我”也找了弹壳,“翻箱倒柜,那枚弹壳怎么也找不着”,但“我”知道“它真实存在过,
如同父亲那段峥嵘岁月,青山可证”,经历了这次事件,“我”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为人,精神上受到洗礼。
13.答案:(1)(陶渊明)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篇文章是他自己真实情况的记载。
(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自己的心意。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尝”,曾经;“自况”,自嘲,自比;“谓”,认为;“实录”,真实情况。(2)“而”,却;“蓄”,储存,保存;“适”,满足,畅快;“辄”,总是,就。
14.答案:个性原因——陶渊明任性率真,清高自负;不堪官场,对应酬檀道济无兴趣;道不同,不相为谋。
现实原因——官场不是檀道济所说的开明盛世,所以自称不是贤明之人;陶渊明也不慕名利,故不受馈赠,坚守气节。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探究问题的能力。(1)从内因看,即陶渊明个人的性格特点看,原文有“颖脱不群,任真自得”,意为“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故和檀道济交往会违背陶渊明的本性,考生可概括为“个性使然”。(2)从外因看,从檀道济和陶渊明所说的“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分析可知,“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是陶渊明所认可的为官之道,但不认可“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的观点,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所处之世不是“文明之世”,故才会有陶渊明对檀道济的敬而远之的态度,故才会有“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的举动。
参考译文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陶渊明)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篇文章是他自己真实情况的记载。
陶渊明家里很穷,孝敬老人,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他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
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后来他担任彭泽县令。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他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
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地名)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馆,随即去那里拿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的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自己的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谥号叫作靖节先生。
16.答案:作者托物言志,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托物言志。写荷之美,从“艳”“鲜”;分以“花”“叶”“色”“香”描写;陪以“朝日”“绿水”“青烟”。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之不遇,曰“空”曰“凋”。“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中“冒”与“罗”用字极其到位,冒尖而踊跃,收罗而无遗。“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华池,芳华之池。这是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末句“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意愿。知人论世,作者其实想表达自己才华横溢,希望能够得到举荐和提拔,受到朝廷的重用。
17.(1)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2)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19.答案:①改变了句间关系。改句缺少关联词,显得平铺直叙;原句的“不仅……更……”体现了一种递进关系,重点强调“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②与语境衔接不连贯。改句把“填满了叶与叶之间的缝隙”放在最后,与前文语境脱离;原句“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与前文话题一致,衔接得当。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从表达效果看,改句“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填满了叶与叶之间的缝隙”,介绍阳光和鸟鸣,客观直接,语气平淡,没有突出作者的情感,而原句把“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放置在前面,增强了吸引力,也突出了“阳光”和“鸟鸣”的存在感。原句使用了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更……”,不仅使语言更加整齐,而且能够重点强调“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从而使表达更生动、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其次,从连贯角度看,前句写“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再往前看,“它们”指代叶子,所以把“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放前面,主体一致,衔接更自然。
20.答案:①水泄不通 ②蜂拥而至 ③前所未有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根据语境说的“大量人口涌入伦敦市中心,满街的马车”等信息可知,此处是强调伦敦市中心十分拥挤,故填写“水泄不通”。水泄不通:水都流不出去。比喻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第②空,语境说的是地铁通车当天就有4万多名乘客同时来乘坐地铁,故填写“蜂拥而至”。蜂拥而至:像蜜蜂一样一拥而来。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来到。第③空,语境说的是地铁以其从没有过的速度推进城市化的进程,故填写“前所未有”。前所未有:以前从来没有过。
21.答案: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条地铁在北京通车,轰隆向前的不仅是穿行首都地下的仪式感,还寓意着新技术带来的美好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一是搭配不当,“新
技术产生的美好生活”中,应把“产生”改为“带来”;二是语序不当,“不仅是新技术带来的美好生活,还寓意着穿行首都地下的仪式感”应改为“不仅是穿行首都地下的仪式感,还寓意着新技术带来的美好生活”。
22.答案:三个排比句节奏和谐、感情充沛,增强了表达的气势,表现出作者对中国地铁技术走向世界的自豪、赞叹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表达效果的能力。形式上,画横线的句子采用“当……,当……,当……”三个相同的句式,构成排比修辞手法,节奏和谐、感情充沛,增强了表达的气势。内容上,“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承建他国城市的地铁”“制造、使用盾构机成为中国人的‘看家本领’”“中国制造成为高品质地铁设备的代名词”三个排比句层层递进,表现出作者对中国地铁技术走向世界的自豪、赞叹之情。
23.(示例)残月还挂在村野的上空,清冷的月光笼罩着茅舍客店,雄鸡报晓的声声啼鸣,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催促着我上路,而村头铺满银霜的木板桥上,却早已留下行人渐行渐远的足迹。山路蜿蜒曲折,槲树落叶纷纷,秋叶悄然铺满静寂的小道;路旁枳树的繁花正热烈绽放,使原来暗淡的驿墙显得格外明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