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月亮 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充满童真童趣。“走月亮”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走月亮”不同于在月光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这篇文章,如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处处充满温馨美好的诗一般的回忆,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课文中的一些语句饱含深情。如,文中反复出现的“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流露 着“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愉悦,“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情意。再如,“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这句话既在写天上的月亮、星星,也在写地上的阿妈和“我”,阿妈就如天上的月亮,“我”就像那小星星,月亮牵着星 星,阿妈牵着“我”,多么温馨、多么甜蜜!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畔的月光下散步的场景。全文语言温暖、画面温馨、情景交融,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2.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这篇课文教学的着力点可以放在达成第一个语文要素。
课文以“走”为线索,呈现给读者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认真读好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语句所描绘的画面。
课文中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的穿插运用,让课文的表达显得优美生动,富有画面感。如,第2自然段中四个“照亮了”构成的排比,犹如一组特写镜头,慢慢扫过点苍山、大青树、大道、小路……描摹出一幅皎洁的月光图,省略号的使用,更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又如,“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用拟人的手法形象贴切地勾画了“水塘映月”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温暖的情感。再如,“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用比喻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稻田丰收在望的美景。
课文插图形象地展现了走月亮的场景。“我”和阿妈身着民族服饰,在柔和的月光下, 阿妈牵着“我”的手,脸上洋溢着甜蜜的微笑,“我”仰头看着阿妈,露出幸福的笑,浓浓的亲情充盈其间。
学情分析
这篇文中所写的“走月亮”是对我国南方户外月下散步玩耍的描述,文章语言景美情浓,充满浓郁民族特色。里边一些内容,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预习中可以带领学生回顾自己和家人一起散步的情景,尽可能地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之中。对于文中学生比较陌生的词语,可以布置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和家人交流,初步了解相应的内容,课堂上再通过适当手段的讲解,让学生明晰。
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字,会写“柔和、鹅卵石” 等14个词语。
(2)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的情景。
(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感悟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点
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教学难点
教学中将朗读、品味、想象、表达于一体,引导学生感悟:景之美,亲情之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提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课堂行为】
同学们,提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交流和月亮相关的内容。
(1)交流预设:
交流和月亮相关的知识:(可以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2)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可以简单讲一讲)
嫦娥奔月,吴刚砍月桂,天狗吃月亮等等
(3)和月亮有关的诗句:(可以吟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与月亮相关的内容,在引入新课的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说说何为“走月亮”
【教师课堂行为】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走月亮吗?何为走月亮呢?
(2)说说你是否有过“走月亮”的经历?
【学生学习活动】
预设:
(1)走月亮简介。
走月亮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习俗,人们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 嬉戏。
(2)交流自己在月光下散步的经历:和谁一起,做了什么。
【设计意图】交流自己在月下散步的经历,达到初步的情感共鸣。
环节三:分类识字,规范写字
【教师课堂行为】
作者吴然,也和咱们同学一样,有走月亮的经历,他用优美的文字描写了儿时在美丽的云南洱海畔,阿妈牵着“我”的手散步的场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和作者一起看看美景、感悟亲情。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完后,小组进行字词部分的预习交流。
【学生学习活动】
(1)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本课要求学生会认8个生字。“鹅、卵、俗、跃、烁”,可以结合词语“鹅卵石、风 俗、跃出、闪闪烁烁”,进行整体认读。“穗”可和“惠”进行字音的辨析。
(2)多音字辨析:
(3)分类识记字形。
①左右结构:左右两部分的比例及错落。如“坑、填”,左边部分要写得窄一些,提土旁要偏上一些。“卵、填、稻”容易写错,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字形,注意“卵”字左右两个小点不能丢, “填”字右边的“真”中间有三横,“稻”字右下“臼”中的两个小横不能连在一起。“淘” 与“萄”可引导学生进行字形的辨析。
②半包围结构:“庄”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广字旁要写得舒展,
③上下结构:“葡、萄、熟”
教师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分类识字,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以指导学生达到读准字音。语境中辨析字音,多音字字音掌握更牢固。归类,按结构识字,学生在预习自学的基础上交流分享寻找规律和共性,培养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书写指导,规范学生的书写。
环节四:学习新词,了解意思
【教师课堂行为】
(1)出示词语,接龙读。
鹅卵石 风俗 跳跃 稻穗 镀亮 田埂 闪烁
淘洗 牵手 坑坑洼洼 填上 庄稼 葡萄 稻谷 成熟
(2)利用生活经验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学生学习活动】
(1)接龙读词。
(2)理解词意。
洱海:湖名,在云南。
淘洗:用器物盛颗粒状的东西,加水搅动,或放在水里簸动,使除去杂质。
运载:装载和运送。
坑坑洼洼:形容地面或器物表面高一块低一块。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闪闪烁烁: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学习课文前,通过预习的交流,解释词语的意思,解决词语障碍。
环节五:自由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师课堂行为】
(1)自读课文,圈画地点。
以“我和阿 妈走月亮”这个句子为线索,思考“我”和阿妈走月亮经过了哪些地方,圈画出表示地点 的词语。
(2)通过师生交流,理出走月亮的几个主要场景,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学习活动】
(1)自读课文,以“我和阿 妈走月亮”这个句子为线索,思考“我”和阿妈走月亮经过了哪些地方,圈画出表示地点 的词语。
(2)交流文章脉络。
预设:
第1 3 自然段,写月亮升起,“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
第4 5自然段,写“我” 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6 7自然段,写“我”和阿妈在村道、田坡上走月亮。
第8 9自 然段,总结全文,抒写“我”和阿妈之间的亲情。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带着问题思考,提高学生读的专注性及边读边思考的能力。理清文章脉络,利于后边的课文深入学习。
环节六:质疑解疑
【教师课堂行为】
(1)浏览课文,将文中不理解的问题写在文旁。
(2)小组内交流你的质疑,组内进行初步解疑。组内解决不了在全班提出。
(3)交流质疑并初步解疑。归总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学习活动】
浏览课文,标注质疑。
小组交流质疑解疑。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质疑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设疑问难的能力。敢于质疑,也是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小组解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力已经听说能力和学生间的合作能力。
第二课时
环节一:浏览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教师课堂行为】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顾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学习活动】
浏览课文,交流课文大意。
预设:
在秋夜洱海畔,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将学生带进文本之中。
环节二:美美地读1-3段,感受月夜的的美
【教师课堂行为】
(1)美丽的月夜,温馨的走月亮,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徜徉在“走月亮”的美妙之中。快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的1—3段,读的过程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2)简介苍山和洱海
点苍山,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组成,北起洱源邓川,南至下关天生桥。苍山十九峰,巍峨雄壮,与秀丽的洱海风光形成强烈对照。苍山十九峰,每两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奔泻而下,流入洱海,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
洱海古代文献中曾称为叶榆泽,位于云南大理郊区,宛如一轮新月,静静地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湖面面积256.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因形状像一个耳朵而取名为"洱海"。洱海属断层陷落湖泊,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很高,水质优良,水产资源丰富。
(3)再读1——3段,你眼前看到的月亮图什么样?
何时的月夜? (秋天)
强调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月亮渐渐从洱海升起来月光如洗的样子。
淘洗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在这用淘洗一词?
(4)月夜美在哪里?
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仅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更增强了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势。
(5)读中想象画面,感悟月盘的明亮、月光的柔和。
逐句细细品读,声音轻一些,速度慢一些。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自己最喜欢或读时最触动你的内容旁边简单写一下你的感受。
跟随 “点苍山”“大青树” “大道和小路”的景物变化,在脑海中切换不同的画面。根据这些景物变化,进一步指导学生按照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的顺序展开想象,让想象的画面更具次 序性、连续性,月光好像把地上的一切都依次照亮了,从而感受月夜的明亮、柔和。
(6)拓展想象:月光还会照亮了哪呢?
(7)如此美妙的月夜,引读:
这时候——阿妈牵着我的手,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学生学习活动】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画面之美。一读,初步感受景色之美。
(2)了解洱海和点苍山。
(3)再读1-3段,交流眼前的月夜图。二读,逐步形成画面。
(4)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5)三读,感受月夜的明亮、柔和。
(6)交流月光还会照亮了哪里?
预设:照亮了错落有致的茅屋;照亮了门前的小木桥;照亮了栖息在枝丫间的鸟儿;照亮了人家窗前忙碌的身影……
(7)有感情地朗读:
这时候——阿妈牵着我的手,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设计意图】通过读中想象及品味,感受苍山洱海之美,以达到初步体会自然之美。与此同时将学生的情感代入到美妙的月夜之中。
环节三:师生对话第四自然段,想象“月下溪边”图,感受月夜的祥和
【教师课堂行为】
(1)读第4段,标画出所见所闻所想。
(2)解疑:
香味和月光怎么能在溪水中流着呢?
(溪水在流动,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在秋风的吹拂下漂到了溪水上空,随着溪水飘啊飘,月光洒在溪水里,溪水流动月光也跟着动。)
卵石间怎么能有小水塘呢?水塘怎么能抱着月亮呢?(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3)流着香味的溪水、布满河床的鹅卵石,抱着月亮的小水塘,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选择其中的一幅画面加以想象并描绘。
(4)此情此景下,作者想到了什么呢?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引导感悟:洗衣、坐船,满满的温馨而美好的回忆。
(5)还会回忆到和妈妈生活的哪些温馨画面呢?
(填补想象空白。)
哦,阿妈,白天你在 ,而我 。
描述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说说感受,体会阿妈和“我”之间的浓浓亲情。
是什么,让“我”回想并品味着白天的幸福经历呢?
看到柔和的月光下的溪水、鹅卵石、可爱的小水塘,让人不禁想到白天和妈妈一起在溪边温馨幸福的经历。(触景生情)
(6)创设情景引读:
嗅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看着一个个可爱的小水塘,我们仿佛听到孩子欢快的低语: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伴着溪边美好的回忆,我们仿佛听到孩子幸福的呢喃: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学生学习活动】
(1)读第4段,标画出所见所闻所想。
预设:
“细细的溪水”“灰白色的鹅卵石”“可爱的小水塘”是“我”眼中所 见,“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是“我”鼻中所闻,“阿妈白天洗衣裳”“我用树叶做小船”是 “我”心中所想。
(2)师生交流中理解为什么溪水能流着香味和月光,为什么小水塘里抱着月亮。
(3)选取一幅画面,加以想象,并进行描述。
(4)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5)想象,回忆并描述其它和妈妈生活的温馨画面。
(6)情景朗读第5段。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突破这一部分学生理解的难点,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环节四:想象“月下田园”图,感受月夜下的丰收景象
【教师课堂行为】
(1)默读6自然段,用朗读的形式填空。
走过溪边,走到村头。“我”听见,秋虫唱着,夜鸟拍着打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我闻见,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我”看见,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着头、稻田里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
(2)结合课文, 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起一个名字,如“修补村道” “虫唱鱼跃” “果园飘香” “种菜栽稻”。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或描述,或朗读,或交流自己的感受。
A.从嗅觉的角度来描述果园的丰收景象:
“果园飘香”的画面,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把果园丰收的画面描述出来
B.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把丰收的喜悦读出来。
“在坡头那片月光下 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
“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
C.在朗读中想象“种油菜” “找兔草” “吹蒲公英” “栽水稻” “稻谷成熟”等画面,在一幅幅 画面切换中,感受人们的辛勤劳作,感受丰收在望的景象。
D. “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运用拟人和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稻田的样子。
(4)引读
带着丰收的喜悦,带着对爸爸即将回家的期盼,“我”不禁低声吟咏: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学生学习活动】
(1)默读第6自然段后,用朗读填空的形式找出所听,所闻,所见。(听觉、视觉、嗅觉)
(2)将第6段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
(3)加以想象并描述画面。
(4)情景朗读第7段。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调动多种感官将此部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方式。
环节五:想象“月亮牵星”图,感受浓浓的亲情
【教师课堂行为】
(1)自由朗读第8、9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再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
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 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3)排比句式
A.这个自然段有四个“走过”,朗读时,语速不要过快,要留有想象、回味的空间,要读出画面 感。
B.仿照排比句式,说一说,我和阿妈可能还会走过哪些地方呢?
(4)从哪感受到这是一个奇妙的夜晚?
引导学生重点想象“月亮牵星”的画面。
然后结合课文的插 图,引导学生理解阿妈就像天上的月亮,“我”就像那小星星,天上“月亮牵星”,地上 “阿妈牵我”,天地融为了一体,构成了“星月、我和阿妈,行走图”。这是多么美妙、温馨的画面,从而体会“我”和阿妈之间的浓浓亲情。
风景之美、亲情浓浓、丰收的喜悦……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日子。构成了这个奇妙的夜晚。
(5)带着“我”和阿妈走月月亮时的兴奋、愉悦、幸福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多么美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学生学习活动】
(1)读第8、9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2)汇报自己的感受。
(3)理解排比句式的作用,并进行说话练习。
(4)交流自己感受到的奇妙的夜晚。
(5)齐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利用仿照排比句式说一说,及结合插图加以想象,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再次共鸣。
环节六:梳理写法,指导小练笔
【教师课堂行为】
(1)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动静结合,多感官描写(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
如第六自然段:
远景:秋虫、夜鸟、鱼儿、果子
近景:村道、田地、沟水、稻田、稻谷
动态:秋虫、夜鸟、鱼儿、沟水
静态:果子、村道、田地、稻田、稻谷
(2)仿照第六自然段,写写你在月下的某个情景。
【学生学习活动】
进行小练笔,仿写第6段。
【设计意图】梳理写作手法,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写作。
环节七:积累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教师课堂行为】
借助填空,辅助背诵。
细细的( ),流着山草和野花的( ),流着( )。灰白色的鹅卵石( )。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 ),每个小水塘都( )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 ),而我,用树叶( ),运载许多新鲜的( )……哦,阿妈,我们到( )去吧,我们去看看( ),看看水塘里的( ),看看我( )的地方。
【学生学习活动】
(1)填空练习背诵第4段。
(2)同桌互背,独立背诵。
【设计意图】有梯度地指导背诵,已达到促进学生语言积累的目的。
作业
(一)背诵第4自然段。
(二)从课文中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