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开学考试 ( 语文)学科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不重细密的分析,而重总体的品鉴。把握的 方式是直观的、印象的、顿悟的。例如“郊寒岛瘦”中,何谓“寒” 何谓 “瘦” 说这话的苏东坡本人也未必能作出精确的回答。他只是把自己对孟 郊、贾岛这两位诗人的总体感受说了出来,其中的意味要靠读者自己去体会。
那么诗歌的艺术分析依据什么呢 我想首先就是诗歌语言。当然,文学是 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离不开语言。但小说、戏曲还有故事和人物,诗 歌(抒情诗)连故事、人物也没有,它唯一给予读者的就是语言。所以诗歌的
艺术分析第一步就是语言分析。如果从语言学角度给诗歌一个定义,不妨说诗 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一般书面语言,成为了特异的语言形式。诗 歌另有一套属于诗歌王国的语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音方面是建立 格律以造成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 子成分等等。各种变形都打破了人们所习惯的语言常规,取得新、巧、奇、警 的效果;增加了语言的容量和弹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了语言的启示性, 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甲】
词语是构建诗句的材料,也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 就是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分析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得意忘言是诗歌鉴 赏的法门。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其一是词语的精炼 与意象的密集。中国诗歌一首诗里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相当丰 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乙】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 据显著地位,而且其意蕴不断丰富。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 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在于意象组合的灵 活性。在这方面,汉语语法的特点给诗人以极大的方便。汉语句子的组织常常 靠意合而不靠形合,中国诗歌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连词、介词往往省略。词 和词,句和句,几乎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组合在一起。这不仅增加了意象的 密度,而且增强了多义的效果,使诗更含蓄,更有跳跃性,从而给读者留下更 多想像补充进行再创造的余地。
由语言和意象的研究再进一步就是意境和风格的研究。词语的组合构成诗 篇,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揭示意境的形成,既可看到诗 人的构思过程,又可窥察读者的鉴赏心理。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风格也有密切 的关系,诗中经常出现某一种意境,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某一种风格。诗歌艺 术研究的最高层次就是风格研究。对诗人风格的描述,只能是一种近似值,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很自然的。
诗歌的艺术理论、艺术分析、艺术鉴赏,单从诗歌本身入手,就诗论诗, 难以得其三昧。诗歌艺术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有密切关系。诗的思维离哲学思维是很远的,但又是很近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既深入到言、意、 象、境和风格的范畴,又旁涉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领域,在广阔的文化 背景上遂能充分展示中国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
材料二: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 符号再返回平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 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 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
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 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 创造的形象。【丙】
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像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 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 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 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 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 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 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 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 的想像得到了显现。这是想像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者的 困难。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天女散 花般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 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
【丁】要善于寻找并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欣赏活动不可停 留在表面意思的掌握上。
(节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讨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阐释了如何依据其特 点欣赏中国古代诗歌。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如何欣赏诗歌,材料一认为分析语言最重要,材 料二认为想像最重要。
C.材料一认为欣赏中国古代诗歌,不需要细密分析,而应注重直观的感受, 靠的是欣赏者的悟性。
D.材料二认为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读 者读诗时的想像活动。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屈原诗中的“木叶”到杜甫诗中的“落木”可以看到古诗中自然景物意 象内涵的传承与丰富。
B.诗歌语言含蓄,内容跳跃,有不少的留白,因此读者欣赏诗歌时需要充分 发挥自己的想像。
C.风格是古代诗人最高追求,读者对某一诗人诗歌的总体感受不同,对其风 格描述也就不同。
D.要真正领悟诗中“三昧”,读者不仅需要丰富诗歌鉴赏知识,还需要提高 哲学等领域的修养。
3.下列诗句不能印证材料一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4.下面一段文字,在原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3分)
当读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 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
A.甲 B.乙 C.丙 D.丁
5.请你以下面两句诗为例,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向同学们分享你对中国古代诗 歌语言艺术特点的认识。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120字。(6分)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张洁
在音乐学院,孙长宁看见一间门上写有“招生委员会”字样的房间,便推门进去。 “喂,孩子,请你出去,这是考场!”
孙长宁舔着由于几天来的疲劳、没有睡眠、不正常的饮食而变得干裂的嘴唇,十分 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也是来参加考试的!”
“你来晚了,复试都要结束了!”
桌子后面的监考老师骚动起来,主考傅涛教授向擅自闯进考场的孙长宁严厉地瞪视着。
人们的淡漠使孙长宁那敏感的自尊心感到了极大的难堪,他真想退出这个使他的脊 背冒汗的房间。
为什么还要赖在这里呢 走就是了,很简单,只要转过身去,扬起脑袋,拉开房 门。他想起梁老师在弥留的时刻对他说过的那些话。不,不能走!必须把梁老师没有 说完的活,沿有做完的亭,一生一世地、永不松懈地继续下去。他叉开两腿,比以前 更牢地钉在那里。
他那低垂着的、羞涩的眼睛抬起来了——那是一双像秋日的晴空一样明澄的眼睛——坚决而迅速地说起来:“老师们!还是请你们听一听吧,哪怕是只听一个曲子!”
傅涛教授不由得细细地打量着这个固执而古怪的孩子。孩子手里那个装长笛的盒子 不知为什么引起了教授的注意。盒盖左上角的护皮脱落了……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盒子似的。
“老师,让他演奏一下吧!”七位考生一齐为他力争。
就是这七个人,已经是难分高低上下,让教师们一个也舍不得丢下啊!一股热乎乎 的激流,冲击着每一个教师的心!教师们不由得同意了这个顽强的孩子。
孙长宁脱下了那件几个昼夜也未曾离身的大皮袄,摘下了大皮帽子。一缕柔软的、 卷曲的额发立刻垂落到平平地展开着的眉毛上,带着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局促,孙长宁开始了演奏。
不一会儿,孙长宁自己就被乐曲中表现出来的东西感动了。他不再记得这是考场, 仿佛他重又对着那无涯无际的森林在吹;对着山脚下那像童话中的小木屋在吹,小屋顶上积着厚厚的雪,从凝结着冰花的小窗里透出了温暖的灯光。那儿,是他亲爱的故乡.
当明亮、质朴、优美的像散文诗似的旋律流泻出来的时候,教授被深深地感动了。 从敞开的心扉里,他看见了一个没有在这个考场上出现的人,一个优美而高尚的灵魂。那人和这少年一同在倾诉着对光明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不知为什么,他对这少年人渐渐地产生了一种歉疚。他是从哪里受到了这样严格而正规的训练呢 他的表现手法严谨而细腻。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引起了教授的联想。 他又想起了那个好像在哪见过似的装长笛的盒子。
孙长宁轻轻地收住了音响。
傅涛教授却早已忘记了自己应尽的一个主考教师的责任,仿佛在参加一个精彩的音 乐会似的,神情恍惚地说:“再演奏一个吧!”
孙长宁更自如地一个乐曲又一个乐曲地演奏下去。此时此刻,除了那片在春风里快乐地摇曳着嫩绿枝条的、朴实无华的白桦林以外,他什么也看不见了。
没有一个人愿意扰乱这些旋律在大家心里形成的感觉——干净的、纯洁的、向上的感觉。
那七个考生突然热烈地喊起来:“老师,这才是真正的第一名!”
孙长宁觉得好像一下子被人从深谷推上了山巅。
“告诉我,这是谁写的 我怎么从来没有听到过 ”
“我的老师!”
“他现在在哪儿 ”
“他……他在森林里!”
“在森林里 !”那飘飘渺渺、若有若无的呼唤一下子变成了鲜明而生动的形象, 站在教授的眼前。难道真的是他 难道这个少年是他的学生
孙长宁慢慢地把长笛放在教授面前的桌子上,又从背包里掏出厚厚的一叠乐谱,含 泪说道:“这是老师留下的!”
在乐谱的封面上,教授看到了工整而熟悉的笔迹,端正地写着:“梁启明!” 啊!果然是他!教授想到那位最知已的朋友,同时代人里最有才华的一个。他抚摸 着长笛和乐谱。这就是那个才华横溢、勤于事业、忠于理想的人留在世上的全部东西 了。是全部吗 啊,远远不是,他抬起一双泪眼,宽慰地看着站在面前的这个少年, 拉过他的手,把少年人那热泪纵横的脸贴近自己的心田。不,生命并没有在那片白桦 林中结束,往事也没有成为陈迹,这就是他的生命的继续。
夜晚,当孙长宁躺进教授那松软的、散发着肥皂的清新气味的被窝里的时候,从浅 绿色的窗帘的缝隙里,他又看见……
陈年的腐叶在他的脚下沙沙地响着;风儿在树叶间飒飒地吹着;蝴蝶飞着,甲虫和 蜂子嘤嘤地哼着;啄木鸟笃笃地啄着。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叫了一声,又停了下来,从 森林的深处传来了另一只鸟儿微弱的啼鸣,好像是在回答这只鸟儿的呼唤。远处,时 不时地响着伐木工人放倒树木的呼声:“顺山倒——”“横山倒——”。这声音像河 水里的波浪似的荡漾开去。突然,一种奇怪的声音传入耳际——它既不像鸟儿的啼鸣 缭绕,也不像敲打着绿叶的一阵急雨;它既不像远处隐隐约约的伐木工人那拖长了的 呼声,也不像风儿掀起的林涛,可是它又像这许许多多的、他自小就那么熟悉的、大 森林里的一切声响。朦胧而含混,像一个新鲜、愉快而美丽的梦。它是童话里的那支 魔笛吗 在一片已经伐倒了不少树木的林间空地上,和爸爸住在一个帐篷里的从北京 来的梁老师在吹着一根长长的、闪闪发亮的东西。
朦胧中,梁老师弥留之际的话萦绕耳际:“总有一天,春天会来,花会盛开,鸟会 啼鸣。等到那一天,你到北京去。那里,一定会有人帮助你继续完成….”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孙长宁“干裂的嘴唇”和“皮袄”“皮帽”的穿着,可知他自寒冷的地方长途跋 涉而来,也暗示了他朴实憨厚的性格特征。
B.孙长宁擅闯考场遭到了老师质问、漠视,在获得了其他考生的同情和老师们的许可 后,他的表演便轻松自如渐入佳境了。
C.孙长宁的演奏逐渐唤起了傅涛教授对梁启明的记忆,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随着音乐 渐渐清晰,最终乐谱印证了他的判断。
D.结尾处孙长宁在梦境中听到自然之声、伐木工人的呼声和梁老师的笛声,这些“声 音”由近及远,传达出他再次回到森林的期盼。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叉开两腿,比以前更牢地钉在那里”,这里用“叉”“钉”两个动词,表现出 此刻的孙长宁因想到梁老师的嘱托,信念更加坚定。
B。文中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如孙长宁由遇挫时的难堪,到演奏时的忘我,再到演奏成 功后的喜悦和兴奋,呈现出他心理的变化。
C。本文两次写到“白桦林”,既照应了题目,又为故事的发生和发展营造了一个真实 可信的自然环境,预示着孙长宁美好的人生前景。
D.本文结尾含蓄隽永,可以预见孙长宁将会在音乐的道路上有更好的发展,并且他也 将更好地完成梁老师弥留之际的心愿。
8。这篇小说在叙事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作家刘恒在多年之后仍然记得当年被这篇小说深深打动的情形:“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有一种人格的力量,给我以强烈的震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 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襄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 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 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 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
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 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3分)
设所遭值A非始皇二世B斯之术C将不出D于此E非为F仁也G亦以趋H时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竟然,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乃”用法意义相同。
B.“业”,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乐”活 用类型不同。
C.“坐”,连坐,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坐”用法意义不同。
D。“逆”,猜测,与《出师表》中“凡事如此,难以逆料”的“逆”用法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对比分析了“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驳斥了驱逐 客卿
之策,比喻形象贴切,气势充沛雄厚。
B.姚鼎回顾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凭借地势、逐步富强、兼并诸侯的过程,这些在李 斯的《谏逐客书》中也有相对应的叙述。
C。商鞅在秦中期就让孝公焚毁《诗》《书》,到了李斯进一步推进严法酷刑,是因为 秦始皇本来赞同法术之学而非习惯延续。
D。李斯严惩儒生,毁灭夏商周的成法而崇尚督察责罚,并非推行荀子学说,而是迎合 秦始皇和秦二世,只是为了趋附时事罢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4分)
(2)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4分)
14。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姚鼎提出自己观点的理由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午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③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午枕:即午睡。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 箫:《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欹:倾斜、 歪向一边。
15.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 似已有百年。
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己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现了对 梦境的依恋。
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鸣鸠相乳相酬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午睡梦醒后 的视听印象。
D。“旧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颇 含理趣。
1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以“____ , ”描绘洞庭湖吐纳日月的恢弘气 象,而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则以夸张、比喻的手 法描写湖面的广阔、湖水的清澈透明。
(2)苏洵《六国论》中,明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这也论 证了“____”观点。
(3)风尘劳顿,茫茫水域,一叶孤舟似乎更能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唐宋诗人往往将 自己的家园之思、离别之情、孤寂之感倾注于“孤舟”意象之中,如“____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
纵观古今历史,横跨不同文化,人类的同理心与悲悯情怀会让我们的行动遵循这样 的黄金法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但_①__。理由是人们的价值观、生活经历 和对于事物的接受度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你想要的东西,可 能完全不是另一个人想要的。譬如在医学领域,医疗工作者受过良好教育,受人尊 敬,薪资丰厚,这些因素会改变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作为脆弱病人,A他本身想要的 东西或医生设想自已在同等情形下想要的东西可能存在巨大差别,难以被黄金法则弥合。因此,精神病学教授哈维·马克斯·乔奇诺夫就提出了一项“白金法则”——_ ②,B以尽可能避免因为他人做选择或是影响他人的选择而不付出昂贵的代价。
白金法则并不是全新的法则,但在医学中,它将目前关于患者自主、平等和多样性 的规定,以凝练的表达精巧地整合在了一起,很适合教授给健康从业者。当然,努力 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愿望,并不意味着,③ _。医学无法提供“外卖服务”,乔 奇诺夫说:“不可能一直让所有人获得所有东西。在医疗系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 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最起码,尝试去努力完成它,会确保你对自己的明智选择保持 足够的谦逊。”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宽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部分都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 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 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 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①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 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②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 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③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 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燃起火判,火舌从判官的泥像的口、耳、 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④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 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式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20.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字词的分析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划横线的三个字词不可以互换。
B.②处的“也”字去掉,表达的意味有细微差别。
C.③处的“可不”比“绝不”更亲切;更口语化,更合乎语境。
D.④处的“轻易”移到“不”后面不影响意思表达。
21.语段中画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的不同。(4分)
①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
②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带小 铃的纱灯。大家还吃汤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 好 (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任正非曾说:“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 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华为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会逐步慢下来, 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的确,每个时代和领域都不乏“领跑者”和 “追随者”,他们的角色还可能相互
转换。于个体而言,选择做领跑者还是追 随者,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观……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
⑦
【答案】1.D
2.C
3.B
4.D
5,中国古代诗歌的培直特点之一,以期倒词序的方式,
取得了断、互奇、警的艺术效果②香稻啄余则鹅粒,碧梧粞老风凰枝”中就是将“香稻”“碧
梧”前置②堡出稻米之香、梧桐之英,反映了普日长安(磨朝)繁华丰盛的情景,为脚歌所表达
的“普盛今丧”的主旨警势。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迎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都讨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销
误,材料二只提到诗歌语官的含酱特点,没有讨论。B.两个“最那要”错误,原文为“诗欧的艺
术分析依据首先就是诗欧语自”“诗歌的艺术分析第一步就是语自分析”“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
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首先是”“第一步”“必要”,都不意味
是“最里要”。选项曲解文意。C.“材料一认为”错换,原文为“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掘,
不重细密的分析,而凰总体的品鉴。把握的方式是直观的、印象的、顿悟的”,说的是中国古代
对诗歌艺术把掘的方式方法,不是材料一的观点。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风格是古代诗人最高追求”错误,
原文为“诗歌艺术研究的最高层次就是风格研究”,选项曲解文意且于文无据。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诗的思维离哲学思维是很远的,但又是很
近的”指诗句含有哲理意味。A,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蒌树木的前面也有万
干林木欣欣向荣。偕自然事物的交替暗示社会变迁的规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B.读过的经典要
一遍遍的再去诵读,读熟了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深思明了其中的含义。单纯谈读书,不含哲理。C.
观书和观水一样,都是有普源派不断的源头,以水比喻书,告诉我们要不断的补充新知识,不断
的学习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哲理意味浓厚。D.千山万水环环绕绕,似乎挡住了前去的路;在
深绿的树木和色彩鲜艳的花儿后面,又看到了一个小村庄。人生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
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逄生”。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句子意思是诗句的背面有深远的含义,要
深入体会。对应材料二的观点。句中“意思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对应丁处后文“欣赏活动不可
停留在表面意思的举掘上”,句中“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对应丁处前面“自在此而意在彼”
“隐喻着什么”,故应放在丁处。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赏析诗歌语自特点的能力。
材料一中有“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音方面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
表现为:改变词性、颇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各种变形都打破了人们所习惯的语自常规,
取得新、巧、奇、警的效果;增加了语言的容量和弹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了语自的启示性,
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据此分析可知,诗句语言采用了“颠倒词序”的方法。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写物产丰美。有深林佳木异鸟珍禽,香稻喂鹦鹉,啄之有
余;碧树招凤凰,栖之安稳。一片开元盛世的太平承象。这联是倒装句法,千古名句,运用了“顺
倒闻序”的方法实乃“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圆栖老碧梧枝”,语句新颍。
杜甫这诗是写回忆长安景物,他要强调京里景物的美好,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
余的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风凰栖老的梧桐,所以这样造句。“香稻一一鹦鹅啄余
粒,碧帮一一凤恩栖老技”用的是描写句,把里点故在香稻和碧梧上,是侧座的写法。意象华贵,
辞彩典雅,对仗精工,巧妙而奇特,体现了“新、巧、奇、警的效果”。
诗人借昔日长安(唐朝)繁华丰盛的情景,为诗歌所表达的“营盛今疫”的主目酱势,从而体现
了中国古代诗歌“得意忘直”“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的特点。
第1页(共7页)
Q夸克扫描王
极速扫描,就是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