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课件(4)

文档属性

名称 书愤 课件(4)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5 10:05:11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 示 儿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钗头凤·世情薄》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晚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倚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 钗 头 凤 》
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
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书愤
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中年时,陆游由朝廷任命赴前线参加抗金斗争。
在政治斗争中,陆游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嘉定二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游把自己的终身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合为一体 。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写作背景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闲居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诵读感知
一、初读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解 题
书:写
愤:愤懑,悲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堆积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多年前(1161),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后来又亲临前线骑着勇猛的快马,赶走敌兵,守卫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
空:徒劳的,白白的。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古代排行
伯(孟)、仲、叔、季
兄弟排行的次序,长兄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1、(回顾)诗人“书”了哪些事?
首联 “书”
颔联 “书”
颈联 “书”
尾联 “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用典明志
一、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二、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
三、作者自勉,当效诸葛亮之志。
2、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5、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表现手法?
B、对比手法:
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A、借古讽今(用典) :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看背景(论世)
看诗人(知人)
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