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2、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3、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
2学情分析
二、说教法1、诵读法:我采取了以诵读为抓手,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五读”的板块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是教法,也是指导学法; 既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又加强课堂容量,由诗人的一首诗到他的很多同一主题的诗,由这一个诗人作品到很多诗人的作品,以“爱国情”这样一个主题统率整个课堂和教学材料,由《书愤》说开去,提炼出“千秋英雄爱国情”的宏大主题。教师应对诵读有具体指导。2、探究式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2)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三、说学法:(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然后将古诗改写为现代诗,在改写中了解诗歌的内容。做到当堂背诵默写。(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
3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人蹉跎岁月、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难点:典故的运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由《示儿》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活动2【讲授】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活动3【讲授】背景介绍: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闲居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活动4【讲授】初读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活动5【讲授】解读四联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堆积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多年前(1161),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后来又亲临前线骑着勇猛的快马,赶走敌兵,守卫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空:徒劳的,白白的。
“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小结:用典明志
一、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二、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
三、作者自勉,当效诸葛亮之志。
(5)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6)《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小结:
A、借古讽今(用典):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B、对比手法:
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