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物质及变化 走进重高检测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物质及变化 走进重高检测卷(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25 08:1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测试卷 物质及变化
班级 得分 姓名 学号
Ⅰ走进重高检测(7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实验室保存药品时通常选用下图所示的试剂瓶,下列有关试剂保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A瓶可以保存硝酸
B. 硝酸银溶液通常保存在 B瓶中
C. 往C瓶中加水,然后可以用来保存白磷
D. 氧化铜粉末一般保存在 B瓶中
2.“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 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常利用 NaOH溶液来“捕捉”CO ,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方法的优点是能耗小
B. 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
C. 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D.“反应分离”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
3. 将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充分混合,所得溶液与下列哪种物质不反应( )
A. CuSO B. Fe C. BaCl
4. 在鉴定某一无色溶液的组成时,四位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K SO ,NaOH,NaCl B. CuSO ,MgCl ,NaCl
C. NaOH,HCl,K SO l
5. X可以发生如下反应:(1)X+酸→盐+水;(2)X+非金属氧化物→盐+水。X可能是( )
A. 氧化铜 B. 盐酸 C. 氢氧化钠 D. 碳酸钠
6.下列化学推理中,正确的是( )
A. 酸在水中都能解离出氢离子,所以能解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属于酸
B. 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C. 中和反应都要生成盐和水,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 某有机物燃烧生成CO 和 H O,说明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碳、氢和氧三种元素
7.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而物质的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如不法商贩用硫酸铜来浸泡黑木耳,食用这种木耳后,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在游泳池中则通过加入适量的硫酸铜,起到消毒杀菌作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铜离子可以杀菌,但摄入过多的铜离子会损害人体健康
B. 用清水冲洗黑木耳时水变成淡蓝色,则该黑木耳没有用硫酸铜浸泡
C. 硫酸铜还可以用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D. 若误服硫酸铜溶液,可立即饮用大量的牛奶,并马上送医院诊治
8.下列有关硫酸铵说法错误的是( )
A. 硫酸铵固体溶于水,水温下降
B. 将硫酸铵与草木灰混合施用以补充农作物所需的N、K
C. 向饱和的硫酸铵溶液中滴加蛋清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D. 实验室可加热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混合物固体方法制取氨气
9. 一瓶不纯的 K CO 粉末,所含杂质可能是 KCl、CuCl 、Na CO 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②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有沉淀生成,再加入足量的稀HNO ,沉淀部分溶解;③另称取1.38g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BaCl2I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1.87g白色沉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杂质中可能含有 KNO 、Na CO
B. 杂质中肯定不含有 Ca(NO ) 、CuCl
C. 杂质的组成可能有 5种情况
D. 杂质的组成中可能有一种情况只含 KCl
10. 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
物质 杂质 除杂所用的试剂和方法
A CaO 固体 CaCO 固体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B NaOH溶液 Ca(OH) 溶液 先加入过量的Na CO 溶液,再过滤
C CO 气体 CO气体 点燃
D H 气体 HCl气体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稀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B. 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实验使用时,最好戴上防护眼镜
C. 在实验室里可用品尝的办法区别食盐和蔗糖晶体
D. 配制稀硫酸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再慢慢注入水并不断搅拌
12. 已知水的沸点随压强的减小而降低。现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子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与气体B充分反应后,打开夹子,发现试管①内的水立刻沸腾。则液体 A和气体 B 的组合可能是( )
A. A为氯化钙溶液,B为二氧化碳气体
B. A为氢氧化钠溶液,B为二氧化碳气体
C. A为氢氧化钙溶液,B为一氧化碳气体
D. A为稀硫酸溶液,B为二氧化碳气体
13. 如图是两种稀酸与铁铬合金反应随铬( Cr)的质量分数变化的实验结果(铬与稀酸反应)。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稀硫酸、稀盐酸中的阳离子都是H
B. 图中的“5%”表示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C. 同一种酸与铁铬合金的反应速率随着 Cr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加快
D. 与相同铁铬合金反应,5%硫酸比5%盐酸反应快
14. 一天,小影惊奇地发现妈妈蒸馒头时用的不是纯碱,而是小苏打,她好奇地问:“为什么不用纯碱而用小苏打 ”妈妈说:“面团没发酵,不能用纯碱。”通过查阅资料小影发现小苏打的化学式为 ,是一种常用的膨松剂,加热可转化为纯碱。下列有关小影的推断不合理的是
( )
A. 小苏打是膨松剂是因为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B. 小苏打属于酸
C. 小苏打受热转化为纯碱是分解反应
D. 小苏打对人体无害
15. 下列是忘记盖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的检验,在取少量溶液样品进行的相关实验中,实验现象及结论不合理的是(已知) 溶液和CaCl 溶液均呈中性)( )
A. 滴入足量稀盐酸,没有明显现象,证明原样品没有变质
B. 滴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滤液的 pH>7,证明原样品部分变质
C. 滴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滤液的 pH>7,证明原样品部分变质
D. 滴入足量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滤液的pH=7,证明原样品全部变质
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18分)
16.(1)氟利昂在高空中受紫外线辐射产生 Cl原子,Cl原子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其过程可表示为: +O ,则Cl原子在臭氧反复分解的过程中充当 (填“反应物”“生成物”或“催化剂”)。
(2)大气中CO 含量的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有一种将( 转化的实验流程如图所示,实验流程中CO 转化的最终产物为 (填化学式)。
(3)二氧化碳与镁条的反应,基本反应类型是 。
(4)硫酸和盐酸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从组成上看,两者的不同点是 。请写出将硫酸转化为盐酸的化学方程式: 。
17. 碱式碳酸锌| 是制备功能材料ZnO的原料,其化学反应表达式为 (x、y、z为正整数)。小金设计了图甲所示装置对碱式碳酸锌的组成进行探究(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足量,实验操作正确):
(1)图甲中装置B的作用是 。
(2)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充分加热等质量的碱式碳酸锌样品,剩余固体质量与加热温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加热时,热分解装置的温度至少要达到 (填“100℃”“200℃”或“300℃”)。
(3)部分实验步骤为:“加热前先通入氮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关闭通入氮气的活塞控制一定温度下加热”实验过程中可根据 的现象判断碱式碳酸锌样品已完全分解。
(4)小金取54.7克碱式碳酸锌样品(不含杂质),置于热分解装置内,完全反应后测得装置A增重5.4克,装置B增重8.8克。则x:y:z的最简整数比为 。
三、实验探究题(计算题6分,其余每空2分,共22分)
18. 一种制备氢氧化镁的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和 NaOH 按恰好完全反应的比例加料。
(1)写出步骤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过滤得到的粗产品还要经过洗涤,洗涤时主要除去的杂质是 。
(4)上述流程中若用下列物质代替氢氧化钠,也能制得氢氧化镁的是 。
①盐酸 ②氯化钙 ③氨水 ④硫酸镁
19. 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硫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钙、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白色固体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色沉淀Ⅰ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白色沉淀Ⅱ的化学式 。
(3)原白色固体中含有的物质是 。
20. 用“盐酸——硫化钡法”生产 会放出有毒气体 (其水溶液有酸性),可用NaOH吸收 制取 进行处理。下表为 回收工艺的各项生产成本:
表 回收工艺的各项生产成本
项目 单价(元/吨)
NaOH 2500
Na S 5000
辅助费用(以处理1吨 H S计) 1114
(1)工业处理尾气需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单从经济效益考虑这种处理H S的方法是 (填“盈利”或“亏损”)的。
(2)若某化工厂每天要处理10 吨 H S,需消耗 NaOH 多少吨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Ⅱ自主招生检测(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行的是( )
组别 要解决的问题 所用方法
A 土壤呈酸性 向土壤中撒适量的氢氧化钠
B 除去 CO 中混有的少量 CO 导出点燃
C 粗盐化学提纯 溶解→过滤→蒸发
D 鉴别:真皮和人造革 燃烧后闻气味
2. 用右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够使气球先膨胀,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的一组固体和液体是( )
A. 固体:硝酸铵;液体:水
B. 固体:生石灰;液体:水
C. 固体:碳酸钠;液体:稀盐酸
D. 固体:氯化钠;液体:水
3. 小金发现稀硫酸和氧化铜反应时,短期内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于是改进了实验(如图),很快观察到有明显现象。取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无现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倾倒浓硫酸时操作不规范
B. 该实验不能说明一定是由于升高温度加快了反应速率
C. 小金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黑色固体消失,溶液呈蓝色
D. 反应后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CuSO
4.能正确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的图像是( )
5. 在相同条件下,S的酸性比SO 弱,且S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SO 。在室温时,向饱和的SO 溶液中通入H S气体,发生反应如下: 以下是向SO 溶液通入 的体积和溶液pH关系图,正确的是( )
二、实验探究题(除标注外,其余每空2分,共20分)
6. 两种溶液混合,生成了一种沉淀。用酸碱盐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一种溶液是蓝色,另一种无色,生成的蓝色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无气体产生,则两种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
(2)若两种溶液均为无色,混合加热后产生一种无色能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两种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
(3)若两种溶液均为无色,生成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沉淀可能是 。
7. 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协助完成相关任务:
【研究课题】探究热水壶底部水垢的主要成分
【查阅资料】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天然水中一般都含有 等离子,在加热时,这些离子趋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碱等的混合物)。同时,他们还查阅到下列有关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 Ca(HCO ) Mg(HCO ) Ca(OH) Mg(OH) CaCO MgCO
溶解性 可溶 可溶 微溶 不溶 不溶 微溶
【提出猜想】水垢的主要成分一定含有 和 ,(1分)可能含有 和 。(1分)写出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设计方案】
(1)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水垢,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取上层清液加入 ,(1分)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水垢中无
(2)乙同学设计下列实验装置,进一步确定水垢中含有碳酸盐的成分,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将50克水垢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某酸溶液;
②测量一定时间内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见下列曲线);
③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 B,从导管 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④再次称量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
⑤重复③和④的操作,直至干燥管内物质质量不变。
a.步骤①所加的酸溶液是 。(1分)
b.装置Ⅱ的作用是 ;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装置Ⅰ的作用是 。
c.研究性小组的同学通过简单计算,认为水垢中一定含有 理由是: (列式计算,2分)
【实验结论】通过上述探究可知:水垢的主要成分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