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湖心亭看雪》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3《湖心亭看雪》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5 06:4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风雨江山外,忧乐情韵深
统编版初中语文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词(诗)心也。
——况周颐
若,人生失意,你会往何处去?
“山水流觞,忧乐同赏”,走进第三单元,共品三美——景美、言美、情美。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中国四大名亭
北京陶然亭
长沙爱晚亭
杭州湖心亭
滁州醉翁亭
中国三大名楼
湖南岳阳楼
江西滕王阁





山水非有楼观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
湖心亭看雪
张岱
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
(明·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
自学要求:
1.请小组合作找出生字词,再疏通文意
2.找出文言现象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做好批注。
3.划分文章结构,理清线索。
活动一 诵读:知文意,梳文脉
4.找一找本文的文眼是哪一个字?谈谈你的理解。
朗读展示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我。
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全、都。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
撑(船)。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
消失。
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全。
白汽弥漫的样子。
只。
和我的一叶小舟。
一点湖心亭的轮廓。
天寒雾冻在树木上结的白色冰晶。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
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舟中的两三粒人影。
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童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湖中哪能还会有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还。
哪能。
相对而坐。
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非常高兴。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客居此地。
他们的。
尽力。
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还。
不要。
等到。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找一找本文的文眼是哪一个字?谈谈你的理解。
痴、独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探“痴”行 雪夜独往
二、赏雪景 天人合一
三、悟“痴”情 故国之思
小组探究,说一说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张岱的“痴”?
痴迷、着迷,因执着于某事而达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表现出与常人有异。

活动二 精读:赏奇景,听奇闻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探“痴”行 雪夜独往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正侧结合,从听觉写雪,突出了雪之大,渲染了一种湖山封冻,路无行人,天无飞鸟,万籁俱寂的氛围,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绝”,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寒雪天出行之痴
二、赏雪景 天人合一
“更定”强调时间之晚,突出其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率性而为、不随流俗。
“拥”细节,动作描写,侧面突出天气之严寒。
——夜半游湖之痴
“独”独自、孤独。
作者为何要一人独自前往?他独孤吗?
——夜半游湖之痴
一、探“痴”行 雪夜独往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二、赏雪景 天人合一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雾凇沉砀"写出了一片水汽苍茫的感觉,动静相承。
"一白"写出了天地间混沌一片的感觉。
"与"写出了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的感觉。"天云山水"由高到低空间顺序写出了视角变化的层次感。
间接描写,写出天空、云层、远山、湖水连为一片,从整体上写出了自上而下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描绘出一幅天地苍茫浩大,气象辽阔,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痕"写出了大雪后长堤的唯美感。
“点”写出了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
"芥"写出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湖面极轻极淡的感觉。
"粒"写出了人在天地自然中的渺小感。
以“我”之视角——舟中远眺(实)
以“全景式”(上帝视角)——空中俯瞰(虚)
二、赏雪景 天人合一
总体描绘
大、远
局部特写
小、近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景由到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既使人感到天地间意境宏大,又揭露出作者观湖的雅趣,给人一种孤独落寞之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
化喻,夸张,特写镜头,白描(写意)手法,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给人以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写景由远及近,"横""点""芥""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既写出了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又暗含出在夜中小船徐徐前行,虚实结合,展现出一个微妙变幻的意境.
二、赏雪景 天人合一
对比,将天地之间苍茫阔大,与人、景的渺小形成对比,使人产生一种天地苍茫,万籁无声而人生短促,如此渺小,终将消逝的深沉感慨。
【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乙】“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的眼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背影》
【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是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手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二、赏雪景 天人合一
白描
渲染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点染
点染:染色技巧,指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三、悟“痴”情 故国之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独往湖心亭看雪。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用明朝年号,暗含故国之思,自己是明的遗民,又有悲戚、遗世独立之意。
①"独"既不想看见别人又不想被别人看见,既衬托出环境的孤寂、空旷,又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了他孤芳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还不与俗人为伍的情趣和避世的忧愤。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中焉得更有此__________之人。
①湖中更有此痴人。
②湖中更有此雅兴之人。
③湖中更有此志同道合之人。
④湖中更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与舟子的话相互映衬。
——夜半赏雪,风雅之至。
——不期而遇,心有灵犀。
——雪夜游湖,孤高自赏,不与俗流。
三、悟“痴”情 故国之思
并没有指明姓氏,只说是他乡游子,有知音难寻,后约难期之感。补叙之笔流露出作者无限怅惘的情绪,茫茫六合,人生渺茫,让人黯然神伤。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独往湖心亭看雪。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用明朝年号,暗含故国之思,自己是明的遗民,又有悲戚、遗世独立之意。
①"独"既不想看见别人又不想被别人看见,既衬托出环境的孤寂、空旷,又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了他孤芳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还不与俗人为伍的情趣和避世的忧愤。
"痴":似贬而褒.
①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爱之情.②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遗世独立,卓而不群,孤高自傲.③痴于心中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点染,借舟子之言点主旨.
并没有指明姓氏,只说是他乡游子,有知音难寻,后约难期之感。补叙之笔流露出作者无限怅惘的情绪,茫茫六合,人生渺茫,让人黯然神伤。
三、悟“痴”情 故国之思
张岱(1597年-1689年),一名维城,字宗子,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自称“蜀人”) ,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他出身仕宦家庭,明亡后,避兵灾于剡shàn中,于兵灾结束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和《石匮书》等;
康熙四年(1665年)撰写《自为墓志铭》,向死而生;后约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世长辞,享年约九十三岁,逝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
史学上,张岱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文学创作上,张岱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
三、悟“痴”情 故国之思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明亡后,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不问世事。作为明代遗民,张岱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40年,他有着沉痛的亡国之恨、挥之不去的家国之思。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的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三、悟“痴”情 故国之思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余见,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问其姓氏,只道是故国遗民,客居于此。
余心中盘桓:“莫说吾痴,亦有痴似吾者焉。”
错落互见
四、看叙事手法
痴行
痴景
痴情
独往湖亭看雪
强饮三大白
崇祯五年十二月
金陵人
大雪无痕
天地一色
特立独行
率性任真
超凡脱俗
冰雪人格
怀念故国
怅惘哀愁
四、看写景手法——白描
淡墨山水画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明〕胡来朝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明〕郑烨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明〕张岱
具有鲜明 反对奢华游乐的"悯农"意识,可谓冷语热心
引西施、东坡故事,化用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句,赞西湖晴雨皆美,又暗用东坡《后赤壁赋》中"月白风清"句,写西湖风月皆宜,可谓雅趣妙笔
上联将西湖比作当空明月,又似微云点缀银河;下联将西湖比作人的眼睛,眼神像秋水一样掠过瞳眸,颇为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