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二节 土地资源
“为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土地资源现状”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2课时:土地资源
“为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土地资源现状”
一、课时目标
1.从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中,找出我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名称,并且,能够运用数据,说明我国上地资源类型的构成特点,能够说出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分布特点:能够运用中国上地利用类型图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概括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举例说明土地资源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算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现状
(二)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三、教学方法
主题式情境教学:以“为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土地资源现状”为主题创设教学情境,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现状,树立保护与节约土地资源的意识。
问题式探究教学:依托主题情境,设置探究问题链,在问题探究过程中进行知识学习与素养培育。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为何提出藏粮于地?5分钟)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为何要藏粮于地? 【教师展示】 展示我国对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相关报道与介绍。 提出疑问:为何我国要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三农报道:落实藏粮于地……) 【问题思考】 观看视频,思考为何我国要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土地资源是我国事关民生的重要资源,通过国家的相关报道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结过渡 “同学们,看完视频之后,你们知道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什么意思了吗?为什么我们要提出这样的战略?这与我国的土地资源有何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土地资源的学习。”
新课推进①:什么是土地与土地利用类型(5分钟)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1:自主活动:什么是土地与土地利用类型? 【教师引导】 土地是什么? 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 【提供材料】 教材文字材料 + 视频材料 【总结分享】 明确土地的概念 区分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 通过自主学习,布置学习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概念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基本概念。
·总结①:什么是土地 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活、生产的空间。 ·总结②: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是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难利用的土地。 提问: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如何?这是否与前面所说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关系?
新课推进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15分钟)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2: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活动任务①】 提出问题: ①我国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②耕地资源占比有何特点? 【活动任务②】 提出问题: ①我国人均农业土地占比如何? ②你认为我国哪些地形类型可以用作耕地进行粮食生产? 【小组讨论】 根据材料进行问题思考。 【总结分享】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但耕地资源占比少。 【问题讨论】 根据材料进行问题思考。 【总结分享】 我国人均农业土地占比少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可用作耕地的仅有平原、盆地和部分丘陵地区。 锻炼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素养。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特点。
·补充材料:耕地后备资源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自然条件较好,但尚未被开垦的宜耕土地,它是仅次于耕地的优质土地资源。据调查,我国除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外,真正未利用的荒地很少。 提出问题: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如何?这对我国土地资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总结:我国平原面积小,难利用土地多,耕地后备资源少,我国土地资源压力大。加之我国人口众多,需要足够的耕地来养活,因此提出藏粮于地,保护耕地不收破坏,同时藏粮于技,利用有限的耕地提供农作物产量。
【活动任务③】 提出问题: ①整体上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分布有何特征? 【总结分享】 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通常难以利用的土地也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土地利用程度较低。 锻炼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素养。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特点。
①分成四个小组,运用相关地图和所学知识,分别讨论耕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土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 总结: ①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不均,我国耕地和林地的90%以上,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这里是我国农、林、渔业的主要分布区,土地利用程度很高。 ②表格:
新课推进③: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10分钟)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3: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课堂讨论】 ①我们身边有哪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现象? ②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措施保护土地资源? 【展示材料】 提出问题: ①我国人均农业土地占比如何? ②你认为我国哪些地形类型可以用作耕地进行粮食生产? 【小组讨论】 根据材料进行问题思考。 【总结分享】 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受破坏,生产能力就会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严重。其中,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等问题尤为突出。。 通过课堂讨论活动,使学生真切认识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意识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重要性。
·补充材料:我国土地政策 ①立法保护。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们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针对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采取了各种措施加以落实。 ②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随着城市用地的增加和人口的增长,我国的耕地危机日益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0.2公顷降至目前的0.09公顷,耕地总面积已经逼近国家规定的18亿亩(即1.2亿公顷)红线。 ③万顷良田建设:近年来,我国正在逐步推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该工程主要是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实施整村搬迁,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建成大面积连片高标准农田,以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综合目标。 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意思是粮食依赖土地生长,但是粮食生产力依赖技术的发展。强调的是从耕地、技术两方面来保障粮食安全。藏粮于地的核心是耕地,是指耕地保护,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确保15.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藏粮于技的核心是种业,是指粮食产量要向科技要单产、要效益,用现代的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来强化粮食安全的支撑。用科技创新促进品种的改良、农田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农作技术的进步,从而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提升农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等,促进粮食生产能力可持续增长。唯有让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有五谷丰登的新希望。“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图为陕西秦岭脚下麦浪。
课堂小结: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5分钟)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知识: 重点内容:
课后任务:我是土地小专家(5分钟)
·任务:我是土地专家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但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也存在不同的问题,课后请同学们梳理不同利用类型土地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可以如何治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