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主讲人:
时间:20XX.XX
散文阅读——中心思想解析
01
散文中心思想概述
02
分析散文中心思想的技巧
- 目录 -
03
答题结构与例题解析
04
自主练习与感悟
散文中心思想概述
01
核心观点与情感倾向
散文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反映了作者的核心观点和情感倾向。它通过人、事、景、物的描述表达出来,如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等。
中心思想的重要性
中心思想对整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具有统摄作用,是理解散文的关键。
02
01
散文中心思想的定义
作者写作意图
了解作者创作散文的初衷和想要传达的主要信息,是把握中心思想的第一步。
文章主要内容
分析叙述的事件、描绘的景象、刻画的人物等,以理解中心思想。
把握中心思想的方法
关键语句:
如开头、结尾处的总结性或抒情性语句,段落中的主旨句等。
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作者通过这些手法所强调和突出的内容往往与中心思想相关。
把握中心思想的方法
作者的情感倾向
注意文中所流露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等。
把握中心思想的方法
分析散文中心思想的技巧
02
01
叙事散文的分析
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例如《藤野先生》一文,走着通过写和藤野先生有关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等品质。
02
写景状物散文的分析
写景状物散文应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例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雨、春风、春花等的描写,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劳作,奋然向前,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03
咏物散文的分析
咏物散文最鲜明的就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例如《石榴》第2至6段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石榴,充分展现了石榴的形态美,在对石榴极力地描写中自然地展现了其“奇崛而不枯瘠,清新儿女不柔媚”的外表下所蕴藏的勇敢坚强、毫不示弱的内在品质,充分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从散文类型入手
文章标题、开头、结尾
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都是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例如《沙枣》一文,结尾处“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前面沙枣及沙枣花的认识过程的描写,写出了沙枣花所带给作者的深深影响,表达了对沙枣花的赞美之情,及全文的中心。
01
从文章关键点入手
抒情议论性句子的分析
文章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例如《紫藤萝瀑布》第10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就是典型的议论和抒情,作者通过这些议论和抒情,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表露了开朗达观、热爱生命、充满希望的健康情怀。
从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朱自清的《荷塘夜色》,是写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有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写作背景的重要性
从写作背景入手
答题结构与例题解析
03
01
具体对象有人、事、物、景;抽象的对象如人生、自然、情感、事理、文明、文化……
确定写作对象
02
揣摩作者所描写的对象的具体表现/特点;本质特征/精神品质,阐述所寄予的情感或者启迪的思考
对象的具体表现/特点
答题结构
作者通过写黄芩、小柴胡和益母草这三种小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案】①它们是作者从小就熟悉的小草,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②它们是造福山里人的“救命草”,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恩之情。③它们与家乡人关系密切,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之情。
《山中的小草》解析
《浮甘瓜于清溪》解析
很多散文的结尾句讲究用词,这些词看似平淡,实则含义丰富,饱含情感。联系全文,探究结尾句中“过”的丰富内涵。
【答案】一指作者带着儿女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夏天,度过了夏天;二是表现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例题解析
自主练习与感悟
04
【答案】①草木在荒僻的山间生长,装点了我们的生活,给山里的人们带来温暖和希望;②乡亲们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草木,农人和草木相处自然如同亲人;③草木入药,如同亲人一样为人们治病排忧解难,奉献自己;④草木如未被采下,仍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时刻准备着为人们奉献。
为什么说自然界的草木“是我们最亲的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草木亲人》
文中说:“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这里的“真正的美”是什么?依据你的生活体验,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第一层:只关注文章局部信息,粗浅理解“真正的美”。
示例一:真正的美指孩子和大人们在一起吃西瓜,讲瓜子长藤的趣闻,讲灯花婆婆的故事。
第二层:能结合文本内容,基本理解“真正的美”
示例二:一家人吃西瓜,女儿把“小心瓜子”的提醒传下去,灯花婆婆教孩子学会微笑,这些故事中的和谐,以及长辈对孩子的爱就是真正的美,代代相传。
第三层:能整合文本内容,深刻理解“真正的美”
示例三:真正的美是纯净的真善美,与物质与形式无关,不会随时代发展而淘汰。长辈对孩子的关爱,灯花婆婆教给孩子的微笑,都饱含了最清澈的情感。这种美里有亲情、有期盼、有和谐、有情趣,是至真、至纯、至善的。
《瓜子和灯花》
01
现在的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这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苹果树给我们家做出巨大贡献,表达作者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父亲和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感激之情。
文章结尾处写到:“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对此,你有哪些感悟?
《父亲和树》
本文通过对“蛙鼓”的反复描写、渲染,为我们展示了乡村田园生活的迷人魅力,抒发了作者浓重的乡愁和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也叙述了作者因久在都市生活而欣赏不到“蛙鼓”这样美好景致的遗憾,描叙了当下乡村再也听不到“蛙鼓”的现状,表达出作者对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故乡逐渐消逝的隐忧和关心,表达出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如何处理好乡村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反思。本文与报刊“乡村与城市”栏目内涵相符,所以编辑将本文放在此栏目。
本文被报刊编辑选中,安排在“乡村与城市”栏目中发表。请结合文本内容,揣摩编辑这样安排的原因。
《怀念蛙鼓》
主讲人:
时间:20XX.XX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