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精读 略读 浏览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二十世纪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人。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题目解读
“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他中年以后回忆青少年时期的往事之作。
写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是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散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8年出版。
作品简介
“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他中年以后回忆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的历程,作者在以儿童的目光追忆往昔的同时,又以成年人的眼光来做出新的评论,提供了一个关于风俗、琐事和人物美丑的价值观念。
《小引》
《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阅读提要
《朝花夕拾》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散文集,堪称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它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通过深入鲁迅先生的心灵世界,从而了解鲁迅先生的深刻思想。
《朝花夕拾》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散文集,堪称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它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通过深入鲁迅先生的心灵世界,从而了解鲁迅先生的深刻思想。
篇目小结
批评讽刺类
童年青年经历意趣类
01
03
《狗·猫·鼠》
《二十四孝图》
《无常》
《五猖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02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范爱农》
怀念故人类
艺术特色
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寿镜吾先生读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把老先生那种酷爱读书、痴迷入神的情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艺术特色
巧用对比和反语的手法。
例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强权教育的反感和批判;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标致”这一反语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爱国青年”讽刺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
作品分类
第一类:《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都以议论为中心。将散文和杂文糅合在一起,穿插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主要目的是讽刺和批判旧道德旧思想。、
第二类:《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
第三类:《五倡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主要记叙作者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与片段,夹叙夹议,表达了作者对旧日美好的眷恋。
主题归类
童年的温馨,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无限的趣味……
《狗·猫·鼠》(喜欢小动物)
《无常》对民间艺术、地方习俗充满兴趣。
童年的压抑与伤害
《五猖会》中“背书”一段(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青年时代冲破家庭束缚,探求、抉择人生道路
《琐记》学地学、矿物学(金石学)、赫胥黎《天演论》
《藤野先生》到东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从此走上文学道路,毕身以唤醒国民精神为已任,同反动落后作斗争。
怀念亲人师友
喜欢的人(“无常”长妈妈……
敬重的人(藤野先生、寿镜吾)
同情的人(范爱农)
作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鲁迅先生从来没有忘记过战斗。
《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讽刺;对中医的偏见;
《琐记》衍太太:居心险恶的人;
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还击、痛斥。
探究方法
确定一个主题任务和题目方向
围绕探究任务和题目通读十篇文章,筛选、组织材料进,与主题相关的则用,不相关的再好下不用。一定要注意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引文注明出处(哪一篇)
可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或转述,但要注明出处,这是严谨的治学态度。
注意思路与逻辑。
也就是说要按照文章的章法来行文。
有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在里面。
这样读的书才是自己的。
在《朝花夕拾》中,我们看到鲁迅对人生道路重大转折的回顾。南京读书时读《天演论》、接受“进化论”思想的情景,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的幻灯片事件而弃医从文的人生转折,对于鲁迅来说,都是人生中重要事件,表现了鲁迅对人生的独立自主的抉择,是鲁迅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举措。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忆了自己人生道路上朝气蓬勃、更具人性化的岁月,流露出由衷的喜悦与留恋。
01
那时的鲁迅自我,充满着朝气,表现出孩提时的天真烂漫:这里有自然淳朴的对长妈妈的怨恨和敬意,有由衷的对三味书屋的厌倦和对百草园的向往,有自发的对庸医的厌恶、对封建孝道的憎恨,有对“殊与‘礼教’有妨”的乡风民俗的喜悦情趣;还有他对理想的追求、弃医从文的抉择、对敬师挚友的怀念,显示出鲁迅人生中的积极向上的光明——充满“朝”气。
02
阅读经典,照亮人生。
让我们一起与书为伴,徜徉在书山墨海之中,去攀登书中那一座座高峰,去深潜书中那一处处深谷,去探寻书中的奇幻奥妙,去与大师对话,让人生之途更光亮!
1
探究任务
鲁迅绘人技巧 写人叙事技巧 童趣生活与人生转折
精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探究过程
仔细阅读三篇文章,每篇提出3个不理解的问题;——语文小组长收集整理
01
“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趣”
02
阿长其人其事:写了与阿长有关的哪些事,表明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03
藤野先生与“我”之间的故事有哪几件?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04
从三篇文章看鲁迅的“童年”“青年”
05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