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教学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教学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5 07:3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教学
「教学目标」
one
本单元学习任务里提到了三篇抒情散文都描写的是同一城市——北京。《故都的秋》写的是“北平”,《荷塘月色》写的是“清华园的荷塘”,《我与地坛》写的是北京的地坛。另外,单元学习任务还提到本单元的体裁都为写景抒情散文,要求在理解写景状物的同时,体悟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
为此,我以同一座城,同一体裁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设计了6节课的教学内容。
1、选取三篇散文当中的写景段落,反复诵读,细加品味并高度概括景物特点。
2、辨明文中景与情的关系,分析两者是怎样完美融合的。
3、体悟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的心理和审美特点。
(如何深切地领悟作者对生命有的感悟和思考。为此我抓住三位作者所拥有的精神家园以及三篇散文里都写了“独处”时刻,一是,郁达夫不远千里的赶上北平,为的是租一椽破屋来住,为的是饱尝这故都浓浓的秋味,二是,内心颇不宁静的朱自清散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此刻间心情得以暂时的宁静。三是,残疾的史铁生常到离自己家很近的地坛思考人生。紧扣作者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引领学生去思考作者“独处”的价值和意义。)
「预习检查」
two
(1)对三位作家的了解,设计预习活动:为每一位作家设计一张“名人名片”,要求画出草图。(其间,让学生除了了解“名人名片”的构图要素,背景、文字、排版外,也让学生记住相关的文学常识,初步了解三篇散文所写的景物特点。)
(2)让学生从三篇散文中找出写景的段落,反复诵读喜欢的写景段落,并说说好在哪里。
①教师作示范朗读,之后学生朗读(自读3分钟)
②播放背景音乐,挑选个别学生完成示范朗读。
「教学过程」
three
【赏析景物悟感情】
围绕三张表格梳理文本,明确写景方法,体悟思想情感。
(1)《故都的秋》,刻画了哪几幅秋景呢?每幅图景请用四个字的短语进行概括。
【参看表格】氛围如何?作者有哪些情感?具体表现在哪里?
理解文章的文眼“清”“静”“悲凉”
①院内清闲(着重区分“清闲”与“悠闲”两词的区别,为何文本是“清”而不是“悠”。
清闲:清静,幽静;悠闲:闲暇安适。
“清”表现在颜色的冷调上,如“芦花”“柳影”“青天”“碧绿”“蓝色或白色的喇叭花”
“静”不仅环境的幽静,还有内心的孤独,如“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表现出几分的冷落与萧条。
“悲凉”表现在作者感受到了“皇城人海”中的渺小,以及反映出皇城根下的民众“诚惶诚恐”的心理。闲坐“破壁腰中”静看“蓝色的牵牛花”和“疏疏落落的秋草”感受了生命的衰竭与凄凉。
②落蕊秋色
从触觉上,脚踏落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从视觉上,灰土上留下的扫帚的丝纹来写故都的“清静”。
“悲凉”体现在潜意下的落寞,以及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知秋的遥想。联系作者曾写下的一幅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表达出了他对人生“悲凉”“落寞”的领悟。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他,追求并没有泯灭,对故土的眷恋并没有削减。他由落蕊想到自己和时局,一种隐含的忧虑便油然而生。
③秋蝉残声
以声衬静,以闹衬静。注意理解这“衰弱的蝉声”为何是北国的特产?以及这“嘶叫的秋蝉”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桥头话凉
着重描写人的衣着(青布单衣或夹袄)
活动背景(雨后的斜桥)
动作神态(咬着烟管、树底站立)
对话语调(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道:“一层秋雨一层凉”从中感悟一种悲凉。)
问题:为何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呢?
⑤秋枣秋味
作者本是一个南方人,为何对北方秋枣的生长如此熟悉?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充满赞美之情)
……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这是秋枣成熟的味道,也是北方特有的味道,秋味)
(2)再通过一个问题“文中作者在感受落日的时候为何清闲,总有感到落寞呢”全面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文中写到“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的“秋士”指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理解文中的最后三段,就明白郁达夫的“落寞”原因来源于哪里,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表现在哪里。
(3)最后以“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幅图景来写?为什么作者不去用北平的春、夏、冬与秋横向比,而是用江南的秋纵向比呢?”的问题,巧妙地过渡到如何辨明“景与情”关系的教学环节,并带出该文的思想主旨。
(4)用同样的方法高度概括荷塘和月色分别有怎样的特点?并辨明该文的情与景的关系?①概括图景“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光”,“荷塘边的树影”。以及其氛围意境如何?风姿优雅,朦胧淡雅,柔和甜美,安详静谧。
②品“物”之性情,悟“我”之心境。
A. 挖掘作者的心思。
为什么作者这几天颇不宁静?(一个内心波涛汹涌,情感不易外露的“我”)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到了另一世界里。(一个超然物外的“我”)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个孤独落寞的“我”)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个向往平和恬淡的“我”)
躁动的内心浸润在这寂静无声荷香月色里,似乎内心找寻到精神的寄托,或是停靠的港湾。能从“荷塘”“月色”中出来,作者觉得自己的灵魂仿佛在“牛乳般的月色荷塘里”洗了一个澡,虽没有酣畅淋漓的快感,但也有心静如水的清凉,内心烦闷暂时得以了排遣。
B. 体悟作者的情感。
作者是一个有生活向往的自由者,不想掺和现实的纷扰,也不想深陷世界的泥淖,只想过一种闲适,恬淡、宁静的生活。
③品语言之美。作者如何把景物描绘得如此美丽的?修辞手法:通感、比喻、拟人。讲清“通感”手法,即为感官上的互通,如视觉转而听觉,例如:她笑得很甜。这些字真是辣眼睛。
(5)《我与地坛》,分为两部分,“我与地坛”和“我与母亲”。我们先看地坛有怎样的特点?关于这个问题,我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一下梳理。
①我与地坛
(1)分析地坛与我的缘分,从空间和心理上进行梳理。
(2)比较“我与地坛”的昨天与明天。
(3)总结作者从“地坛”中收获什么。
②我与母亲
(1)学生各抒己见,用几个词概括母亲的品质。
(2)听歌曲,深入理解母爱的伟大,歌词中反复唱到:“我多想靠近你,我多想陪伴你”为该文的总结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请同学们,从我们刚学的这几篇文章中寻找思路,谈谈你对“独处”有怎样的理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