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5例4、例5及“动手实践”,完成教科书P36“探索活动”第2~4题。
教学目标
1.参与多角度观察活动,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可能产生不同视觉结果的原理。
2.建立对物体形状的基本认知,掌握用简单语言描述物体形态的方法。
3.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形成从不同视角认识同一物体的空间概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描述物体的形状,并准确表达所观察到的差异。
教学准备
实物模型、观察记录表、交流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1. 展示观察对象。
教师展示一系列不同角度拍摄的物体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些图片,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角度下看起来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2. 收集信息,锻炼学生观察提问技巧。
师:从这些图片中,你能观察到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能够识别物体的不同形状和角度变化。
预设2:学生对观察角度理解不准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并提问“你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
师:你能够提出哪些关于观察物体的问题?
指定学生提出问题,并要求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关于物体在不同角度下形状变化的问题。
教师在课件上展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注意分类整理。
3. 明确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意思,它们都围绕着如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并描述形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物体,并描述它的形状变化。(板书课题:观察物体形状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鼓励学生根据观察提出问题,并用语言描述,从而提升他们的问题发现和表达能力。
二、观察实践,建立认知
(一)观察教科书P12实例2(1)。
1.观察物体,描述形状。
师:请大家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个物体,看看能描述出它的哪些形状?
学生口述观察到的形状。
2.探讨形状变化。
师:为什么从不同位置看这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
学情预设预设1:因为物体的角度变化了。
预设2:因为有些部分被遮挡住了。
预设3:因为有些形状需要从特定角度才能看到。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移动观察位置,发现形状的变化。
学生汇报时,教师记录,注重体现观察结果。
师:你们发现观察同一物体,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会有什么特点吗?
学情预设会看到不同的形状,有时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起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可能看到不同形状的认知,增强其空间想象力。
(二)观察教科书P12实例2(2)。
1.观察物体,描述形状。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这个物体,想想怎样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的形状?
学生口述观察到的形状。
2.讨论描述方法。
师:你们觉得用什么样的语言能更好地描述这个物体的形状呢?
学情预设预设1:用几何图形的名称来描述。
预设2:用大小、高低、胖瘦等形容词来描述。
预设3:用方位词来描述形状的位置关系。
师:大家描述得很好,描述形状时要注意抓住关键特征。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强调描述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物体形状。
三、深化理解,提升能力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教科书P18上的物体,并用语言描述所见形状。
要求学生分别描述从上方、前方、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2.完成教科书P20“观察与实践”第1题。
通过让学生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
3.完成教科书P20“观察与实践”第3题。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得的形状差异,并尝试绘制观察到的形状。
4.完成教科书P21“观察与实践”第5题。
出示不同形状的教具,让学生快速辨认并描述从指定角度看到的形状,增强空间想象力。
5.师生交流:分享观察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变化,讨论如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空间形状的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同时锻炼学生用语言表达观察结果的能力。多样化的活动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空间概念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师:经过本节课的多角度观察练习,同学们对观察物体有了新的认识,谁能来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
组织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深化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产生不同形状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分享如何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形状。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形状与描述
空间观察认知
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可能观察到不同的形状。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已具备基本的物体观察技能,对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有初步的理解。在多角度、多层次的实物观察活动中,学生能够理解同一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可能呈现不同形状的概念。首先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观察角度的多样性,然后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和比较不同观察方式的效果。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后,多数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描述物体的形状,但部分学生在切换观察位置时仍显得不够灵活。在讨论中,学生提出了多种观察和描述物体形状的方法,显示出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进行语言描述时,学生能够按照观察步骤进行表达,但偶尔在描述细节时存在不准确性,需要继续锻炼其描述的精确性和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