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蓄须
【设计说明】
本文是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以“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语文要素训练点,编排了四篇课文,而本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旨让学生学会运用精读课文中所习得的方法。因此,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中段学生能提出问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作用等目标的设定,以及其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的教学设计以问导学、层层推进,以问题驱动、维持和促成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运用 “六要素法”和 “小标题法”梳理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事例,同时尝试从用词、描写和对比等不同角度品读语言,从而体会人物高尚的民族气节。
【教学目标】
1.能梳理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具体事例。
2. 感受梅兰芳高尚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积累本课重点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了解梅兰芳的爱国之情,激发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 课件。(教师)
2. 事例梳理表。(教师)
3. 预习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以问激趣,标题导入。
1. 课件出示课题。
2. 导学:从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中心人物是谁?
3.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梅兰芳”。
4. 导学:梅兰芳是谁?
5. 学生根据预习,用一句简单的话概说。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采用一问导入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预习后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二、 以问推进,梳理事件。
(一) 解读中心句,直指主旨
1. 导学:标题告诉了我们本文的中心人物是梅兰芳。而在一篇文章中,往往会有一个高度概括人物品质或直接抒发情感的中心句。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呢?
2. 学生快速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3. 课件出示中心句,学生齐读。
4. 导学:如果让你在中心句中找出关键词,你认为都有哪些词?
5. 学生找出关键词。师相机板书:表演艺术、民族气节。
6. 导学:两个关键词本文是两个方面都写了还是重点写了某个方面?
7. 明确本文重点写了:民族气节。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从寻找中心句到锁准中心词,用已学已知开启新学,让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消除对新学内容的陌生感。
(二) 围绕中心事件,梳理具体事例
1. 理解:什么是“民族气节”?
2. 确定中心事件:本文写梅兰芳的民族气节,其实都是围绕哪一个中心事件来写的?
3. 明确一个中心事件: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戏。
4. 梳理具体事例:本文写了梅兰芳做了哪些事来拒绝日本侵略者呢?
(1)导学:我们知道一件事要包含六要素。六要素分别是什么呢?
(2)学生根据六要素,借助事例梳理表,完成三个具体事例的梳理。
(3)小组合作交流:
①每个组员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他组员提出意见。
②形成小组统一的看法。
(4)小组汇报。
(5)取小标题:用更为简洁的方式进行概括、梳理。
(6)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从复习已学的知识和方法到学习“六要素事件梳理法”、学习“小标题事件梳理法”,由易到难,逐步升级而富有梯度。同时,在进行事件梳理时,采用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探究”等方式完成,既关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符合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三)关注顺序,感悟方法。
1.导学:小标题简洁明了地展示出梅兰芳为拒绝日本人做的三个典型事例。这三件事在文中出现的顺序,能否交换呢?(学生:不能交换)
2.为什么不能交换?说出你的理由。
3.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学法指导:由此可见,写文章或读文章时注意,一件事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六要素;多件事要注意先后顺序。师相机板书:六要素 先后顺序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环节通过一个指向记叙顺序的核心问题,在引导学生厘清课文的同时学习一种叙事的方法。而整个梳理事件环节的问题层层深入,推动教和学的不断向前。语文课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应该是以教材为媒介,交给学生教材背后的语文要素、语文素养,而不仅是教教材。
三、以问促思,深刻理解
(一)重构课题,触引深思
1.导学:三个事例,梅兰芳为拒演遇到的困难步步升级,危险逐渐加剧。为什么本文不把危险程度最深的一件事用作标题?
2.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合预习时搜集的资料思考、回答。师相机板书课题的后半部分“蓄须”。
3.教师明确:京剧表演是梅兰芳视之高过生命的追求,写他“蓄须”暂且挥别舞台,远离京剧表演,对于身处京剧表演大师地位的梅兰芳更能凸显他为了祖国和民族大义愿意牺牲一切的高尚气节。对于突出中心,这是一个更为典型的事例。
4.学法指导:在给文章拟标题的时候要注意:抓住最能体现人物品质的典型事件。师相机板书:精当的标题
【设计意图】一堂好的语文课要触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才有可能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这个环节问题的设置看似很难,但是当引导学生朗读了介绍梅兰芳生平的第一段时,这无疑是给学生指引,多数学生能沉下心深入思考,找到端倪。
(二) 品读语言,启发多思。
1.导学:通过事件和标题能感受到梅兰芳不屈的气节,透过文字一样能读到梅兰芳令人敬佩的民族大义。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有此感受?
2.课件展示学习要求:找一找、圈一圈、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3.根据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4.汇报交流。课堂预设:
(1)人物描写——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拉上特质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他来说都已经很知了。
(导学:“关紧”、“拉上”“悄悄地吟唱”一系列的动词,将梅兰芳只能在深夜,偷偷地练习,生怕被别人发现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源于他对表演艺术的执著追求和热爱,但为了民族大义他依然舍弃。)
(2)关联词运用—— 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部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导学:“但是”、“无论……全都……”“宁可……也不……”三组关联词的运用,我们看到了一个纵使有许多更优厚的选择,纵使面临极度的穷困,纵使面临利益的诱惑,若是有损于国家和民族梅兰芳都坚决拒绝,他为了民族大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形象跃然纸上。)
(3)对比突出——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盖着棉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军医用手摸了摸梅兰芳的额头,滚烫滚烫的……
(导学:日军“闯进”“摸了摸”的蛮横、狡诈与梅兰芳“躺在床上”“很多药”“滚烫滚烫”相对比,更能凸显面对凶残的日本人,梅兰芳从始至终的拒绝是冒着多大的危险,多么得难能可贵。)
5.导学:文章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关联词的运用、对比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刻画除了梅兰芳的高尚气节。
6.学法指导:生动形象的语言更好地记叙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师相机板书:生动形象的语言
【设计意图】对课文的教学从关注整体、结构到关注细节、内容,这既符合认知的特点又能抽丝剥茧般的让学生层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学以致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品读语言文字,拓展学生思考的维度,同时更加深刻的感受梅兰芳高尚的民族气节。
四、以问评学,拓展延伸。
1. 课堂小结:本文从人物事件和语言文字带领我们走近梅兰芳。他满腔的爱国情怀,高尚的民族大义,留名青史,让人折服,让人钦佩,更让人发自心底的赞叹!
2. 中心句中还写到:梅兰芳高超的表演艺术也让人喜爱!你知道梅兰芳高超的表演艺术是怎么练就的吗?
3. 学生结合预习搜集的资料全班分享。
4. 课件出示拓展要求:选定2--3个跟梅兰芳表演艺术有关的故事,想一想你会取什么样的标题?说一说,先介绍什么故事,再介绍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学而时习之。本课的学习效果如何,通过这样一个拓展延伸问题的解决加以验证和评价,这也契合《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同时通过此环节,给学生树立一个更加完整、立体的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形象。
【板书设计】
梅兰芳蓄须
表演艺术 六要素
事件顺序
民族气节 标题精当
语言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