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树之歌》
【教学目标】
认识“梧、桐”等 15 个生字;会写“杨、桐”两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 11 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感受大自然之中树木种类的丰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 15个生字,会写 2个生字;朗读、背诵儿歌。
难点:了解树木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树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谁能说一说你认识哪种树?生;杨树、柳树等。师;同学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树之歌》,再来认识几位树朋友吧!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树之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要求: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两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儿歌请来了那几位树朋友,请你圈出来。识记生字:
师:树朋友还请来了很多生字宝宝。出示注音词语(要求:自读会读的直接读出来,不会读的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小老师领读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同桌互读,不会的互相帮助。开火车读(要求:读对的跟读,读错的纠正)交流识字方法(利用形声字、生活中识字、字谜识字等多种方式)
再读课文,品读感悟
师:指名读儿歌(师生评价)并回答:文中请来了那几位树朋友?生:杨树、榕树、梧桐树······
师:这么多树朋友老师都区分不开它们了,请同学们,再读儿歌,边读边画出文中介绍的树木各有什么特点,并对照书中插图猜一下每幅图分别是什么树。
出示 6幅树的图片(根据文中特点能直接猜出来的)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树。(考查学生对儿歌的整体感知)
出示树木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树木,在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
1、学习第 1句话:
(1)出示第 1句话,指名学生认读,说说这句话中写了哪三种树(杨树、榕树、梧桐树)。(2) 图片出示这三种树,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种树的样子,教师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流畅,恰当地运用一些描述性的词语。(3)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三种树的特点:杨树长得十分高大;榕树粗壮,可以独木成林;梧桐树的叶片像手掌。(4) 全班齐读第 1句话,教师小结:树木的外形各不相同。
2、学习第 2句话:(1) 教师过渡:大自然中的树木除了外形各不相同,颜色也有区别呢!请小朋友们读一读第 2句话,说说从中你有什么发现。(2) 指名学生朗读第 2句话,并交流自己的发现,枫树的叶子在秋天变红,而松树和柏树却是四季常青,就像披着一件绿色的外套。教师出示秋天的枫树和松柏图片(3) 学生直观的感受:(4) 教师拓展出示不同季节树叶的颜色变化,鼓励学生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来说一说。(如:嫩绿、碧绿、浓绿、淡黄、金黄、绿中泛黄、浅红、火红等。)
3、学习第 3句话:(1) 教师过渡:树木除了叶片的颜色各不相同,脾气性格也有所不同呦!瞧,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种树(多媒体出示木棉树和桦树),它们一个喜暖,一个耐寒。(2) 指名学生朗读第 3句话。(3)教师小结;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树木的生活用性和外形也有所不同,这是树木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4、学习第 4句话:(1)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在树的大家庭里了解了树的外形、颜色、生活习性,接下来我们还要认识几种特别珍贵的树。(2)教师出示银杏、水杉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种树的外形。(3) 鼓励学生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活化石”的意思,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当补充小结:在亿万年前,有许多动植物曾经特别繁茂,但是后来由于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类群中的绝大多数种类都灭绝了,变成了化石,剩下的个别种类,只是在局部地域得以保持下来,一直活到今天。在我国著名的活化石植物有银杏、水杉、银杉、谁送、台湾杉、金钱松等。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是植物界的“明星”(4) 出示金桂树的图片,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金桂开花的香气。
5、整体回归,指导背诵:(1)学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课文。(2)多种形式进行趣味朗读:同桌分句朗读、拍手打节奏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情趣,读出韵味。(3)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教师提示学生要抓住每一种树木的特点帮助记忆。(4)全班齐背。(5)拓展和树木有关的名人名言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出示“杨、桐”对比书写1、观察结构、笔顺规则、书写时应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3、学生练写。4、评价反馈。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师:周末去九龙涧参观,找一找还有哪些树木,选一棵你最喜欢的画下来,并给它们做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