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4 四季的更替 二十四节气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四季更替及其原因,知道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区域认知)2.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方法,学会根据日期推算节气,并掌握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知识点一 四季的更替
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 高度和 长短的季节变化。
2.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 、白昼 的季节。冬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 、白昼 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2)气候四季:北温带国家多把 月确定为春季, 月确定为夏季, 月确定为秋季, 月和次年 月确定为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恰好相反。
拓展延伸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
(2)五带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
②五带的划分
(2023·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期中)下图是一篇题为《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文章的节选。据此完成1~2题。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雪特别怕太阳,沟渠里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
1.一年中都适宜使用文章中“太阳……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判断方位的地区是( )
A.北半球 B.北温带C.全球各地 D.南温带
2.在华北地区,东西向沟渠里的积雪( )
A.北边融化快 B.南边融化快C.西边融化快 D.东边融化快
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季节分配自上而下依次为( )
A.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B.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
C.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D.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
4.关于季节更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不明显B.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C.高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D.季节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知识点二 二十四节气
1.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1)我国古代历法将地球绕日公转的规律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相结合,将一年分为24个等份,并给每一个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合称为二十四节气。
(2)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划分为24等份,以春分点作为0°起点,地球每运行15°,日期大约经过15天,对应一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从立春开始,逢单的为节气,简称为“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称为“节气”。
2.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3.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春季 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开始 夏季 立夏 夏季的开始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惊蛰 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春分 昼夜平分 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清明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小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谷雨 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秋季 立秋 秋季的开始 冬季 立冬 冬季的开始
处暑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小雪 开始下雪
白露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大雪 降雪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秋分 昼夜平分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寒露 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小寒 气候开始寒冷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1.[综合思维]说出图中代表夏至节气的字母及其日期。
答案
2.[综合思维]读图,说出传统上我国划分四季开始的节气。
答案
3.[区域认知]从我国传统四季中任选一个季节,描述北京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答案
4.[地理实践力]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关注二十四节气,并在网络中纷纷转发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如图为某学生发的网络图片,请说出与此节气相关的谚语、习俗、诗词等内容。
答案
(2023·云南昆明期末)某网络App中的创意中国二十四节气表情包,用时尚现代的传播方式,向世界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下图为小暑和大暑的表情符号。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两节气期间( )
A.长江中下游平原进入雨季B.浙闽丘陵茶树萌发
C.赤道正午太阳高度变大D.地球公转速度渐慢
2.下列描写的是图中节气期间景色的是( )A.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B.一载农耕今播种,蓑衣斗笠雨浓浓C.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D.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023·陕西西安期中)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10月8日左右。据此完成3~4题。
3.“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 )
A.珠江三角洲 B.柴达木盆地C.藏南谷地 D.渭河平原
4.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 )
A.15° B.105° C.195° D.285°
课时对点练 [分值:59分]
(选择题1~8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2024·河南焦作期中)我国古代历法,按地球公转的方向,每隔15°定为一个节气,共有24个节气。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下图)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把地球公转轨道按春夏秋冬大致均分为四段,则北半球得到太阳辐射最多的一段是( )
A.立春到立夏 B.立夏到立秋C.立秋到立冬 D.立冬到立春
2.天文四季以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为划分依据,气候四季以气温为划分依据。二者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错位,其主要原因是( )
A.东西方历法不同B.阳历与阴历计时标准不同C.闰年与闰月的计时方法不同D.热量的传导需要一段时间
(2023·江苏连云港模拟)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不断往返运动,使得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随纬度和季节而发生变化,形成了四季和五带。下图为“五带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连云港立秋后的地理景象正确的是( )
A.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 B.日出时间越来越早
C.正午旗杆影子变长 D.日落时间越来越晚
4.假设黄赤交角增大1°,地球上五带范围的变化( )
A.南温带范围缩小1° B.北寒带的范围增大1°C.热带的范围增大1° D.各带范围不变
二十四节气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示意图”,图2是“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图”。读图,完成5~6题。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该节气太阳最接近图1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6.下列关于节气与农事、气象的连线,正确的是( )
A.春分—江淮地区播种小麦B.谷雨—东北地区采摘茶叶
C.大暑—长江流域伏旱天气D.霜降—天山南北油菜花开
(2023·云南普洱期末)下图为“某地全年正午日影长短和朝向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该地可能位于( )
A.20°N B.20°SC.30°N D.30°S
8.该地正午日影最短时,山东聊城( )
A.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B.昼夜平分C.正值夏季 D.正值冬季
(选择题9~14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2023·江苏徐州模拟)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图甲)”,回答9~10题。
9.在下列各组节气中,北京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
A.清明、雨水 B.立冬、立秋
C.小雪、大寒 D.雨水、处暑
10.图乙是“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图中四点的日期所处的节气,正确的是( )
A.①表示大雪 B.②表示立春C.③表示秋分 D.④表示芒种
(2024·重庆沙坪区月考)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能反映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二十四节气是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按照角度划分为24等份,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为一个节气。下图为“我国某地相邻节气平均气温变化量曲线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由图推测,该地一年中气温最低的节气为( )
A.立冬 B.大雪 C.冬至 D.大寒
12.当该地处于一年中气温最高的节气时( )
A.正午日影为一年中最长B.照进房屋内阳光面积最大
C.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D.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2023·海南海口月考)下图为“一中学生根据地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绘制的甲、乙、丙三个地点一年的昼夜变化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甲、乙、丙三地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
A.乙、甲、丙 B.乙、丙、甲C.甲、乙、丙 D.丙、甲、乙
14.与甲、丙相比,乙地( )
A.昼夜变化幅度大于12小时B.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C.天文四季交替明显D.地方时早于甲、丙两地
15.(2023·辽宁丹东阶段练习)我国古代人民创立了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2022年12月22日(农历冬月廿九)这一天是冬至,读下面的“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和“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2022年冬至这一天,和图2中字母__________的位置对应,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冬至过后1个月,就进入__________(节气),对应这段时间里,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变______(填“大”或“小”),白昼逐日变______(填“长”或“短”)。(3分)
(3)从小雪到大寒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______________。(2分)
(4)地球公转到近日点的时间是____月初,最靠近____(节气);从立夏到夏至期间,上海地区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一年中都适宜使用“太阳……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来判断方位,说明该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至北极圈之间(北极圈及其以北冬至日会出现极夜,看不到太阳),即北温带地区,太阳始终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南运动,北温带地区正午观看太阳,太阳始终在其南方。第2题,华北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区,东西向沟渠北面是阳面,南面是阴面,太阳照射北面时间长,北边、向阳侧沟渠里的积雪融化快,南边、背阴侧沟渠里的积雪融化慢。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一般而言纬度越低的地区气温越高,热量越充足,夏季时间越长,故夏季时间由长到短的顺序为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的纬度从低到高,结合题图信息判断,故选D。第4题,低纬度地区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较多,热量变化较小,故季节更替不明显,A正确;中纬度不同地区热量差异明显,季节性较强,B正确;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季节更替不明显,C错误;季节更替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变化,表现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D正确。依据题意要求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故选C。
A。6月22日前后。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春季:昼渐长、夜渐短;立春到春分前昼长小于夜长,春分到立夏昼长大于夜长;春分日昼长等于夜长。
或夏季:立夏到夏至昼渐长、夜渐短,夏至到立秋昼渐短、夜渐长;昼长大于夜长;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或秋季:昼渐短、夜渐长,秋分前昼长大于夜长,秋分后昼长小于夜长,秋分日昼长等于夜长。
或冬季:立冬到冬至昼渐短、夜渐长,冬至到立春昼渐长、夜渐短;昼长小于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谚语。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诗词。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小暑和大暑为夏至日之后的两个连续节气,小暑的日期为7月7日前后,大暑的日期为7月23日前后。长江中下游平原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图中两节气期间,梅雨基本结束,A错误。浙闽丘陵茶树萌发应出现在春季,而图中两节气期间为盛夏,B错误。图中两节气期间,太阳直射点向赤道移动,因此赤道正午太阳高度变大,C正确。小暑的日期为7月7日前后,地球大致刚过公转轨道上的远日点,公转速度慢,时间向后推移,地球逐渐远离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应渐快,D错误。第2题,“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排除A。“一载农耕今播种,蓑衣斗笠雨浓浓”,描写的是谷雨时节的景象,排除B。“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描写的是寒露时节的景象,排除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描写的是夏日忙碌的景象,与小暑和大暑表示的时期相似。故选D。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该谚语说明该地区既种植小麦,又种植棉花。选项中珠江三角洲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和基塘农业;柴达木盆地和藏南谷地均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不适宜种植小麦和棉花;渭河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且为平原地形,适宜种植小麦和棉花。第4题,春分日为每年3月21日前后,寒露日为每年10月8日前后,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根据地球公转一周(约为365天)为360°,约为每天公转1°,则可计算出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195°。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北半球得到太阳辐射的多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立冬到立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这个时间段北半球得到太阳辐射最少;立春到立夏,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向北半球移动,立秋到立冬,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向南半球移动,这两个时间段太阳直射点不全在北半球;而立夏到立秋,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这个时间段北半球得到太阳辐射最多。故选B。第2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天文四季以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为划分依据,大气上界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与纬度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紧密相关;而气候四季以气温为划分依据,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削弱到达地面,使地温升高,之后对流层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热量的传导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天文四季与气候四季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错位,D正确。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立秋后连云港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A错误;日出时间越来越晚,B错误;正午旗杆影子变长,C正确;日落时间越来越早,D错误。第4题,假设黄赤交角增大1°,回归线纬度将增大1°,极圈纬度减小1°,则南温带范围缩小2°,A错误;北寒带范围增大1°,B正确;热带的范围增大2°,C错误;各带范围均发生变化,D错误。
答案 5.A 6.C
解析 第5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描述的节气是白露,位于秋分日前约15天。此时太阳位于甲、丁之间,甲在秋分日之前,因此地球运行至甲处有可能是白露,A正确。故选A。第6题,春季,我国东北地区播种小麦,江淮地区冬季播种冬小麦,A错误。谷雨,江南地区采摘茶叶,东北不产茶叶,B错误。大暑,长江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是伏旱天气,C正确。霜降,天山南北大雪封山,D错误。故选C。
答案 7.B 8.D
解析 第7题,分析图形信息可知,图示地区正午日影全年大部分时间朝南,且影子长;少数时间朝北,且影子短,说明正午时太阳大部分时间位于该地正北、少数时间位于该地正南,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可知,该地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B正确。第8题,根据上题结论可知,该地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现象。正午日影在太阳直射时最短,因此该地正午日影最短时,太阳直射20°S,山东聊城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A错误;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B错误;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山东聊城处于冬半年,且太阳直射点接近南回归线,故山东聊城正值冬季,C错误,D正确。
答案 9.C 10.D
解析 第9题,图中显示小雪与大寒两个节气关于冬至对称,则这两个节气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同,故北京在这两个节气昼长时间最接近。第10题,依据题意,图中③表示切点位于北极圈,则可能是冬至或夏至。若为夏至,则①为冬至后、②为春分后、④为冬至前节气,结合题中选项分析都不符合;若为冬至,则①为夏至后、②为秋分后、④为夏至前节气,结合选项分析,只有④表示芒种正确。
答案 11.D 12.D
解析 第11题,大寒之前连续多个节气的平均气温变量都是负值,即气温一直在降低,在大寒之后平均气温变量是正值,即气温开始升高,说明大寒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节气,D正确。第12题,由图可知,大暑之前连续多个节气的平均气温变量都是正值,即气温一直在升高,在大暑之后平均气温变量是负值,即气温开始降低,说明大暑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节气。我国某地位于北半球,且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日影为一年中最长和太阳照进房屋内阳光面积最大的节气应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冬至,A、B错误;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节气是冬至,C错误;根据所学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知识可知,大暑节气,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正在向南移动,D正确。
答案 13.B 14.C
解析 第13题,由图可知,甲地夏至日刚好出现极夜,冬至日刚好出现极昼,则其应位于南极圈;乙地春分日到秋分日昼长大于12小时,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昼长小于12小时,应位于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小,纬度较低;丙地全年昼长为12小时,应位于赤道。因此三地由北向南排列顺序为乙、丙、甲,故B正确。第14题,乙地地处北半球较低纬度,从图中看出,其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小,未达到12小时,A错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丙地正午太阳高度应最大,B错误;甲地位于寒带,终年气温较低,丙地位于赤道,终年高温,乙地位于北温带,因此乙地的天文四季交替较为明显,C正确;材料中未显示经度信息,不能判读乙地地方时是否早于甲、丙两地,D错误。
答案 (1)C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
(2)大寒 大 长
(3)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
(4)1 小寒 昼长夜短(且白昼逐日变长)
解析 (1)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分析图2可知:A处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C处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B处为秋分日;D处为春分日。故冬至这一天对应图中字母C的位置。正午太阳高度自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即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故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2)据图1可知,相邻的两个节气日期相差15天,冬至过后1个月,进入大寒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达最南,冬至日过后1个月,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白昼逐渐变长。(3)冬至日,太阳直射点达最南。据图可知,小雪位于秋分日到冬至日之间,因此从小雪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大寒位于冬至日到春分日之间,因此从冬至日到大寒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因此从小雪到大寒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4)根据所学知识,地球公转到近日点的时间是1月初。据图可知,此时最靠近小寒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达最北,从立夏到夏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不断向北移动,故上海地区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且白昼逐日变长)。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