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导言课 课件(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导言课 课件(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6 08:5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导言课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
国家课程
通史
专题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下册
选择性必修课程
校本
选修
史学入门
史料研读
高 中 统 编 历 史 课 程
融于高中学习
学业水平
合格性考试
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时空定位:
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空:中国+西方
二、主题:
从政治视角对中外历史形成深入的认识
一、教材介绍


以制度为核心的国家支配行为
对社会的管理
及其成效
国家制度
框架
国家制度
组成
国家关注
重点
权力分配
机构设置
机构运行
人 事
法 律
外 交
财 政
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教材介绍
六个并列专题
贯通古今,兼顾中外
中国史内容多于世界史
世界史基本以欧美为主
二、教材结构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择性必修课文目录
必修教材课文目录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通史+专题
专题
必修与选择必性必修的关系
二、教材结构
唯 物
史 观
时 空
观 念
史 料
实 证
家 国
情 怀
历 史
解 释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三、学习目的
家国情怀: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历史反思汲取教训
为民族复兴做贡献
时空观念:
将问题置时空框架
选择时空尺度论述
独立绘制相关图表
历史解释:
占有史料尝试验证
全面客观论述问题
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唯物史观:
从两个辩证关系理解历史
理解人民群众重要作用
史论结合论述实问题
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认知与指导,包括: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史料实证:
比较分析不同史料
辨明立场利用史料
能对材料适当取舍
恰当运用史料论述
能规范地引用史料
按学术价值分类
①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是指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的资料,直接反映当时情况。
②二手史料:是指后人的记录、转述或研究成果,间接反映当时情况。史料价值:一般而言,一手史料比较客观、真实,史料价值较高,二手史料主观色彩较强,史料价值偏低。(注意:孤证不证,多证可证)
按内容分类:
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参考书目
1、提前预习:熟悉内容,不放过角落,课前提示、学习聚焦、历史纵横、史料阅读、思考点、探究与拓展、插图及文字。有整体概念,能自己列出框架,例如第一课的框架。
四、学习建议
2、复习前一课的内容,每天坚持背书,课前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抽背。
3、找出适合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而非死记硬背,牢记每一个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根据关键词记忆。 历史最难把握的“时间”,可以拆分为:一段历史→某个历史事件→某个时间点
学会缩句以及关键词原因、背景、意义、影响、评价、主观、客观;政治、经济、思想等;直接、间接;局部、整体;中国、世界等不同角度思考。
历史,不是记忆的学问
历史,是思考的学问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记忆是最原始的方法。
3、听课是最佳的良药。
4、笔记是高分的关键。
5、作业是成功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