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任务式联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任务式联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5 12:1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第2课的两首现代诗,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青春激扬”是本单元人文主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澎湃的激情赞颂大自然的胜利,强烈体现诗人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革命精神。《峨日多雪峰之侧》表达了昌耀在坎坷命运,艰苦生活前保持坚定的信心,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不屈精神。两首诗表现出青年在面对时代及个人命运考验时的青春力量,青春精神。
学情分析:
岁月如梦,青春如歌。高中生正值诗一般的年龄,求知欲旺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思维活跃,对人生和社会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态度。诗歌是学生极为喜爱的文学样式,“青春”主题也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课诗歌阅读本身难度并不大,在满足感受体验、品味语言、获得启示后,还应引导学生围绕“诗歌意象与抒情”“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及“诗歌写作”等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核心概念,开展有深度的文学鉴赏与表达活动。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表现“力量”的共同点;
2.品析意象,结合创作背景,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领会形象背后的精神力量;
3.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中蕴含的青春精神与力量,激发学生青春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青春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品悟意象与诗歌语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情感,把握诗歌中的精神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校学生处将举办“青春激扬”现代诗朗诵比赛,你所在班级正在向全班征集朗诵篇目,你们小组在讨论中发现《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两首诗歌传递出的那种青春的力量特别符合比赛主题。现需要你拟写一段推介理由在班会课上进行推介。
二、任务一:因声求气,初感力量
1.聆听范读,读准字音。
“号”háo:拖长声音大声叫唤;大声哭;hào:号令;号角。读阳平有呐喊、惊叹、赞美的意思,和这首诗内容更加匹配。
2.自由诵读,体会两首诗歌在诵读中的语气,语调或节奏。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热烈激情,畅快淋漓;
《峨日朵雪峰之侧》内敛冷静,沉缓紧张。
3.找出描写"力"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看看它们分别表现的是怎样的“力”?
示例1: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排山倒海般的洪涛力量无穷:它一方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另一方面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示例2: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但与下沉伟力相反的是“我”(蜘蛛)的不屈的向上的力量:即使小得可怜,哪怕鞋底撕裂、受伤流血,心里始终怀着崇高的热望!)
二、任务二:品读意象,把握形象,感受力量
小组合作探究:诗歌主要是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塑造形象,两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从这些意境中体悟到“我”是什么样的形象?
知识补充:
意象:“意”是指诗人在作品中要表达的中心,要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指具体的形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是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
三、任务三:联系背景,理解力量
1.小组活动:结合背景,深入诗歌,探究“我”之“力量”,还有哪些丰富的意蕴?
背景资料
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
五四运动的鲜明标志就是要毁坏一个旧世界,打破一切旧制度、旧传统。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是五四精神的核心。狂飙突进这个名称,蕴含着一股摧枯拉朽的动力,它主张破坏旧制度,建设新制度,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解放。
②昌耀出生于湖南富绅家庭的,受父辈的影响,14岁便从军。1951年,年仅15岁的他入朝作战,1953年因头部受伤被提前送回国内。1955年,19岁的他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大西北建设,扎根青海。昌耀的人生到此虽然少小离家,出生入死,但整体都算顺利,巨大的动荡发生在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判为”毒草“。不久他被定为右派,送劳改,流徙于祁连山一带长达20年之久。1979年2月24日,当被正式平反的消息传到昌耀耳中时,一切都早已回不到从前。这被“打倒”的二十多年间,昌耀的父亲于劳改期间投湖自尽,昌耀的大伯也卷入冤案离世。(两位亲人都于1967年离世)而《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创作,有两个时间:1962年8月2日初稿,1983年7月27日删定。两个时间,两种经历,穿过晦暗时刻,迎来光明的新生,再回顾自己的诗作,心情与基调都大为改变。
示例1:“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可见,诗人眼前的洪涛其实就是当时中华大地之上狂飙突进时代潮流的象征,洪涛之力其实就是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青春伟力的象征!
示例2:以太阳为代表的是整个世界的集体下沉,而如蜘蛛一般可怜的攀登者,即使是“仅能征服的高度”,即使自己在滴血,也要向上攀登,享受高处的快慰,这就是青春作伟大的力量!即使是卑微的生命也能挑战高峰!
四、任务四:领悟力量,激扬青春
1.阅读郭沫若的诗作《炉中煤》,从中找寻力量之源。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本诗写于1920年前后,当时诗人远在日本,没有能够亲身参加国内“五四运动”,却时时刻刻关注着祖国发生的一切,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冲击着他,振奋着他,诗人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激发起对祖国无限的深情。激动之下,一气写成了这首诗。正如诗人自己所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眷恋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便是我对于他的恋歌。”诗人一切青春的激情与力量都源自对祖国赤城的热爱!
2.品析语言,探寻坚韧的力量
(1)如果将诗歌第一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改为“这是我能征服的高度了”,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示例:“仅”字,中有一种理性——“我”征服的高度虽然有限(还在山峰之侧),但已是自己竭尽全力的结果。同时,“仅”表示限于某个范围,也传达出一种遗憾——虽然这个高度已经是“我”竭尽全力的结果,但毕竟还没有到达山顶。这是无限的抱负与有限的能力之间的矛盾,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特质。“到达山峰之侧”已是“我”所能触及的最大高度,但诗人在这句诗中还用了一个“此刻”。从时间维度看,这个高度确实是“我”当下能够到达的极值,但“此刻”一词说明“我”并不打算停留于此,而将突破自我,向更高处攀登。“仅”和“此刻”并用,传达出一种不服输的意味,塑造了一个坚毅的攀登者形象。
(2)如何理解诗作结尾“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中的“默享”。
示例:小的可怜的蜘蛛,它的本质特征就是“默享”,蜘蛛没有发声器官,静默无言才是它的生命常态,宁静和沉潜。“我”和蜘蛛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山峰之侧),但我们没有高声呼喊,沉默地共同欣赏大自然的壮美。蜘蛛与“我”面对现实和理想的撕裂,勇敢坚毅、顽强不屈,以精神上的超越,使得生命力得以释放。
五、激发青春思考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破旧立新,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奋发进取、积极昂扬的创造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这是激情无限的青春!
《峨日朵雪峰之侧》:用自己顽强意志去直面挫折,即使身处孤绝之境,也要笑对人生,走向成功的彼岸——这是坚韧不屈的青春!
但无论是哪种青春都充满无限力量,展现出青春的价值。
六、作业
领略了不同的青春力量,请以手中之笔撰写所选取的两首诗歌参加“青春激扬”朗诵比赛的推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