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扬州慢》联读
学情分析
考虑到教授的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古典诗歌鉴赏知识与技巧,能够知人论世,找寻诗歌中的意象并品味内涵,也能赏析诗歌的手法及表达效果。但基本上还停留在对某一具体类型的诗词的理解上,比较鉴赏的能力尚显不足。而在这两首词的阅读上,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对意象的分析大多流于表面,且较孤立。学生往往忽略不同意象之间排列组合的匠心所在,对于意象和整体意境的特点难以用准确的词语归纳表述。对此,我设计了配图这一任务,引导学生寻找、组合意象,并比较两首词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
(2)对城市记忆的领会不够深刻。这两座城的记忆是不同的,而这又是作者情感的外化。学生往往会将词中的用典简单处理,没有细加体悟。对此,我让学生分别找寻两首词中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字,以及任选一座城为其写推介词,帮助学生深入文本,体悟城市记忆。
教材分析
《望海潮》和《扬州慢》属于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古诗词单元,指向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单元的主题是“诗意的探寻”,意在让学生细细品味,多方面探求作品的诗意,也要学会从社会生活中发现诗意,体认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相较于本单元中的其他篇目,《望海潮》和《扬州慢》特别在于都体现了“城市”。柳永的《望海潮》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直接歌咏城市生活的词作,姜夔的《扬州慢》也以城市为表现对象并直接以此为题。但这两首词,一写承平盛世,描摹杭州一片繁华富庶的景象;一写劫后孤城,表现扬州惨遭战火荼毒之后萧条惨淡的场景,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值得联读鉴赏。
设计思想
鉴于统编教材在编排和设计上非常注重整合教学、单元教学,我产生了将这两首词放在一起,围绕“城市记忆”进行联读的教学设想。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两首词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理解词的内容,并能通过意象组合、情感解读等自主梳理,对“城市记忆”有所感悟,是我本次教学设计重点思考的问题。
于是,我创设了“城市记忆博物馆”这一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经典作品,并设计了“影传诗情,品城市意韵”“图绘诗情,观城市印象”“词抒诗情,探城市记忆”三个任务,通过定城市宣传片、配插图、写推介词等具体活动,引导学生对这两首词进行精读,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内蕴,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从而塑造独立的人格精神。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望海潮》《扬州慢》全词。
2.结合课文下方注释,疏通词作大意。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化用的诗句意思。
(二)导入
“城市记忆博物馆”将于近日推出第一期“古城宋韵”展,山海诗歌和城镇故事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眼前铺展,让参展者全方位感受到城市的诗气和文气。
本期推选的城市是杭州和扬州。现面向社会征集展览的设计稿,要求以《望海潮》《扬州慢》两首词为据,包括宣传视频、配图、推介词(如下图)。
(三)任务探究
任务一:影传诗情,观城市印象
城市宣传片作为一种电视传媒形式和手段,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影像震撼力树立城市形象,能够概括性的展现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更能穿越时空的屏障,将逝去的记忆与现实的景象重组,唤醒每个人心中的城市记忆。
活动一:请选取你认为最适合放在展览上的两个宣传片视频,并说明理由。(PPT展示四个宣传片视频(①②为杭州,③④扬州))。
【明确】选择①和④,主要根据诗歌整体的情感基调或是具体的某句诗等。
活动二:请从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中,各选择一个字概括要突出的城市初印象。
【明确】学生可有不同看法和理由,再呈现教师的选择:盈和空,分别对应“太平盛世”和“劫后空城”。
【小结】大家刚刚的选择很准确,基于阅读的初印象,我们有了城市宣传片的动态记忆。请两位同学/全班带着对宣传片的画面感受,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词作。
任务二:图绘诗情,品城市意韵
宣传片是动态的大范围景的呈现,而配图是静态的细节处的展示。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旧物就是一个城市记忆的记录者,它们本身就会说话,你看到这些东西就会想起很多与之有关的记忆,这些记忆就是我们在怀念的。
活动三:请同学们任选一座城,结合词作内容设想配图里应该有哪些与城市记忆相关的元素?合作完成表格。
【小组合作探究】
【追问】你会在配图里突出哪个或哪几个意象(最吸引你的意象),请简单说说。
【示例】我会突出“荠麦青青”,因为青色是植物富有生命力的佐证,但街道上野草长势好,恰说明此时人烟稀少,无人行走,是“空城”的体现,以乐写哀,更添凄清冷寂之感。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学生不仅要在找意象中费心思,还要联系整幅插图的布局,最后实现从视频到图片的细化。这也是学生对意象的感知从粗线条式走向精细化的路径。
【追问】两幅配图在意象选取和组合方式上有何不同?
【明确】在意象上,《望海潮》专门选取美丽富庶的景物;《扬州慢》则把眼前实有意象和古人诗词中的意象叠加,既描写了眼前的萧条败落,也提到了昔日的繁华兴盛。
在组合方式上,《望海潮》将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的意象进行交叉组合,使全词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呆板黏滞的缺陷,多变的场景很好地表现了杭州风景优美、市井繁华、人民生活安乐的特点;《扬州慢》按时间顺序组合意象,先写白天再写黄昏最后写夜里,有序而全方位地呈现了扬州凄清冷寂的特点。
【小结】各组完成配图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对意象的理解表达出来的过程。两座城,不同的意象组合,两幅不一样的图景,恰恰是背后两段不同的城市记忆。接下来,我们要以文字填充情感,让城市记忆更加具体和鲜活。
任务三:词抒诗情,探城市记忆
活动四:请从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中,各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字,并说明理由。
【明确】学生可有不同看法,再呈现教师的观点:夸和惊,分别对应“干谒之作”和“黍离之悲”。
【补充】《王风·黍离》节选:“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之悲”就是“故国之思”“亡国之悲”,周大夫路过故都,见到遍地生黍离,感慨昔盛今衰而悲。从来忧国之士,俱为千古伤心之人。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冯骥才
活动五:为了让观展者更好地了解城市记忆,请你任选一座城市,为它写一段推介词。(课上展示几位同学的作品,生生、师生共评。)
【示例】遇见一座城市,一定要知晓它的记忆。它是三吴都会,在这里商贾云集,万家齐聚,吟赏烟霞。它是钱塘古城,在这里宋韵飘扬,情思在朦胧云雨间升起。在云栖竹径中漫步,听箫鼓泛夜,看官民同乐;在竹叶清幽中细嗅,赏桂子荷花,品氤氲香气。乌篷船划过,见杭城幻化出的一个又一个壮美的世界,这是它最美的轮廓。
【小结】城镇是人聚集之所,其间的世俗百态、街市风貌、官场贬谪、朝代更迭、盛衰变迁将一座城俨然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一种人生的见证,一段历史的旁观者。通过写推介词,我们把对《望海潮》和《扬州慢》的理解推向了更深处。
(四)结语
“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一个“记忆的场所”是任何重要的东西,不论它是物质或非物质的,由于人们的意愿或者时代的洗礼而变成一个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
柳永写杭州之盈,行文疏朗激越;姜夔写扬州之空,行文悲凉凄怆。两种情绪的交织,谱写了一个时代的兴衰更替,更唤醒了不同的城市记忆。而当作家把“记忆”和“想象”一同带进文学中,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有情感,当个人记忆成为集体记忆,就成为一种文化。
所以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两段城市记忆:(PPT呈现)从历史的真实看,繁华和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国家就是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中向前发展的。从文学的表达看,讴歌太平和反映灾难都是文学家的责任。这是两种不同的演绎,都有各自的价值。今日我们重读,心绪亦别。
九、课后作业
第二期“小城风韵”展,临海是推选城市之一。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视频(《印象临海》),设计配图和推介词,呈现属于你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