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八上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历史八上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5 16:5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读图思考
1.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历史上哪一件事呢?
2.为什么要在每年的这一天敲响警钟呢?
沈阳纪念馆——残历碑
中国在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沈阳建立的纪念馆,它记录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
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
部编版历史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部编版历史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从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
第18课
1
九一八事变
2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3
西安事变
目录
Content
(一)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一事件叫“柳条湖事件”。
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制造借口
军事进攻
结果:沈阳沦陷
1904-1905年
1919年
1927年
日俄战争,日本获胜后,控制南满铁路和辽东半岛,并在此驻扎军队。
关东军司令部正式组建。
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1927年《田中奏折》
1929年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引发日本各种矛盾,政府把对外扩张作为解决国内问题之道—史桂芳《日本国内战争狂热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原因:
1.侵略东北是日本既定国策,蓄谋已久
2.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侵华步伐
(一)九一八事变
原因
日本为何发动九一八事变?
日本
中国
台湾
朝鲜
中国东北蒙古
中国
亚洲
世界
3.蒋介石忙于围剿红军给日本可乘之机
接着,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东北军十几万撤至山海关内。短短四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一)九一八事变
结果
东三省沦陷
为什么东北会迅速沦陷
兵力
日本 关东军 2.7万
中国 东北军 20万
材料二:“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 ——蒋介石在南昌讲话
(一)九一八事变
结果
为何短短4个月,东北沦陷?
材料一: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不顾。”——《文史资料选辑》
国民政府: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剿共,不抵抗!
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
(一)九一八事变
伪满洲政府的建立
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分裂出去。
1932年春,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目的)
1932年-1945年,是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后,所扶植的一个傀儡伪政权。因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被称作“伪满洲国”或“伪满”。
我要把这里作为我攻打中国的大本营,要怎么做才能让这里的人听我的话呢?
刺杀幼童之后,集薪待焚
活埋中国人的万人坑
731部队拿活人做试验
奴化教育
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一)九一八事变
日军侵华罪行
日军从东北掠夺的物资 煤 二亿二千三百万吨
生铁 一千一百万吨
钢 五百八十万吨
木材 1.4亿立方米
粮食 12000万吨
在沈阳城楼上射杀中国百姓
掠夺战略资源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
组织抗日义勇军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
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各抗日部队于1936年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杨靖宇
东北抗日义勇军
马占山
(一)九一八事变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
面对日本惨无人道的殖民统治,中国人民是什么反应?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国内阶级矛盾
(国共矛盾)
民族矛盾
(中日矛盾)
1、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补充笔记)
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抗日!
(一)九一八事变
意义
1931
1937
1945
1939
九一八事变
局部抗战
七七事变
全民族抗战
二战
14年抗战
日军的进一步侵略
九一八事变后,为支援和配合其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日本海军陆战队于1932年1月28日进攻上海。中国驻军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勇抵抗,日本被迫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务逾万。1932年5月5日,经英美等国调停,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规定日军可以留驻上海。




蔡廷锴
蒋光鼐(nai)
·
·
·
·
1931年9月18日
1932年1月28日
1933年
1935年
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
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
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东北
华北
扩大侵华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华北危机
妄图使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脱离中国版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义勇军进行曲》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关外
关内
材料一:攘外必先安内,继续围剿红军。
材料二: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材料三:“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严峻的形势激起北平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慨。
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爱国学生:反对内战,支持联合抗战。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华北危机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国共双方和社会如何应对?
国民党: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不抵抗,要剿共!
不抵抗,要剿共!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时间
地点
口号
结果
意义
1935年12月9日
北平新华门前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反动军警镇压举行示威游行的学生
性质
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②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③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
主体
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指出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材料归纳: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深重情况下采取了哪些行动?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八一宣言”(1935.8.1)
2.瓦窑堡会议(1935.12.17)
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国内阶级矛盾
中日民族矛盾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华北危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的推动。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劝蒋无效。(直接原因)
张学良 杨虎城
东北军将领 西北军将领
蒋介石
劝蒋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指出如不“剿共”,西北军调到福建,第17军调到安徽,由中央军进驻陕甘。
兵 谏
(三)西安事变
背景
概况
时间
目的
人物
性质
经过
1936年12月12日(双十二事变)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
张、杨扣蒋,实行“兵谏”
通电全国。
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三、抗战由局部走向联合——西安事变
日 本
英美
亲日派何应钦
亲美英派宋美龄等
我们这就准备赴西安与张、杨谈判,想办法争取放蒋!
讨伐张学良,至蒋于死地。哈!哈!蒋介石呀蒋介石你也有今天。你放心吧,等你死了,委员长的宝座我替你坐着。
哼!哼!哼!我一定要挑拨中国人打内战。让他们自相残杀吧!等到他们打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中国就是我的了。
喔,上帝!如果中国被日本占领了,我们在华的利益还能有保证吗?一定要促使中国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处置蒋介石成了棘手的问题
(三)西安事变
3.结果——和平解决
应张学良电邀,中共派周恩来等人赴西安谈判
中国有可能爆发更大的内战。
内战再起,更有利于日本的侵略。
杀蒋
放蒋
可以有力推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方向转变。

秦邦宪 叶剑英 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如果你是当时的代表,你主张怎样对待蒋介石?
三、抗战由局部走向联合——西安事变
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之前 西安事变 之后
国共关系 剿共、内战 和平 解决
民众抗日 分散、自发的局部抗战
联合抗日
有组织有纪律的联合抗战
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②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西安事变
意义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的命运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一到南京,蒋介石就将他软禁。直到1990年6月,张学良才结束了长达54年的幽禁生活。1995年,他定居夏威夷檀香山。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将军在檀香山溢然长逝,享年101岁。
杨虎城将军于1937年6月被迫“出洋考察”,11月回国后被囚禁。全国解放前夕,他在重庆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同时遇害的还有他的家人。
知识拓展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保卫黄河
①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②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通过本课学习,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935年12月9日
1936年12月12日
一 · 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5年
华北危机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
课堂小结
九一八事变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时间
意义
背景
时间
口号
意义
时间
人物
意义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1.9.18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华北危机
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6.12.12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张学良、杨虎城
1935.12.9
( )1.在一张标注为“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的中国某地的地图上,比例尺是五万分之一,每一座山丘、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树林都在图上画得清清楚楚。图上标示日期为“昭和三年”(1928年)。这说明
A.日本人想对中国地理开展学术研究
B.日本陆军帮助中国勘测地理
C.日本人对中国民众的生活很感兴趣
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D
( )2.(教材母题:教材P90知识拓展改编)“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首如泣如诉、悲愤激越的《松花江上》折射的时代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B.华北事变,华北形势危急
C.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 
D.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A
( )3.下图中的人物和建筑共同见证了
A.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