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竖式计算,并能解决与小区住户数量相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小区住户数量的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培养学生关注社区、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进位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小区平面图、住户分布图等)
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计算器、练习纸、铅笔等)
实物教具(如计数棒、磁性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引入:
教师展示一张虚构的小区平面图,介绍:“这是我们社区的一个缩影,每个小方块代表一栋楼,里面住着不同数量的家庭。今天,我们要通过解决小区住户数量的问题,来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提出问题:“假设A栋楼住了235户,B栋楼住了378户,那么这两栋楼一共住了多少户呢?”
二、新知探索(约15分钟)
1. 估算与讨论(约5分钟)
引导学生先估算两数之和的大致范围,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但是估算只能得到一个大概的数,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往往需要一个精确答案。
讨论:为什么估算结果是一个大概的数值,而我们需要更准确的答案?
2. 竖式计算讲解(约5分钟)
教师示范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 加计算235+378时,强调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等要点。也就是先算个位的5+8。等于13写三进一。再算3+7=10,加上前面接下来的1等于11,那么写一进一。最后300位上的2+3=5,再加上进来的一,等于六。
使用磁性数字卡片在黑板上逐步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进位过程。
提问:“当我们在个位相加满十时,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进位规则。
3. 小组合作练习(约5分钟)
分组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C栋楼(456户)和D栋楼(189户)的总住户数。
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惑。
求c栋和d栋的总户数,直接将两栋楼的住户数量相加即可,也就是456+189。再通过竖式计算得到答案。
三、巩固练习(约15分钟)
练习题一:
“已知E栋楼住了521户,F栋楼住了274户,两栋楼一共住了多少户?”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集体订正。
强调检查步骤,如数位是否对齐、进位是否正确等。
练习题二:
“为了响应绿色生活号召,小区决定新建两栋环保楼,预计G楼将入住368户,H楼将入住412户。请问新建的两栋环保楼一共能容纳多少户家庭?”
鼓励学生将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理解计算结果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区还想再建一栋楼,至少需要多少户家庭入住,才能使总住户数达到一个新的千位数?
四、总结提升(约5分钟)
知识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包括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等关键步骤。
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细心检查、避免错误。
情感升华:
讨论:“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还感受到了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你能举出其他用数学知识解决社区问题的例子吗?”
鼓励学生关注社区,用数学知识为社区服务,培养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上关于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相关习题。
调查自己所在小区或附近小区的住户数量,尝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写成一篇简短的数学日记。
以上教学设计通过小区住户数量的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