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舞曲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青春舞曲》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对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少数民族音
乐与中原音乐文化(乃至阿拉伯音乐文化)间的联系,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
并背唱这两首歌。?
3、能够用节奏和歌唱相结合的形式演唱《青春舞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不同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围绕“青春”主题的不同音乐作品
的内容和音乐风格特点,并激发学生对“青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用自然的声音准确地演唱《青春舞曲》。
2、难点:
本单元所选的歌曲和乐曲均属小型作品,在教学中,既要通过各种活动使
学生掌握应学的知识,有要是课堂气氛活跃,充满“青春气息”,同时还要发掘“青春”的思想含义。
四、教学器材: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与歌曲介绍
1、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遍歌曲《青春舞曲》感受歌曲风格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大家来感受一下歌曲是什么样的情绪、
生:活泼、亲切有活力。
2、作者简介:
王洛宾(1913-1996)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曾用名艾依尼丁。北京市人。曾任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他自1937年开始,长期从事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整理工作。在甘肃、新疆各地接触了西北各少数民族音乐,记录、译配了大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民歌,如《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掀起你的盖头来》、《都它尔和玛丽亚》、《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黑眼睛》等。沟通了西北少数民族音乐与内地民间音乐。他数十年在西北地区工作,成为开发我国西北民族音乐宝库的先驱者,他的音乐创作深深地扎根于大西北的民间音乐土壤。他的部分音乐作品流传至今,影响广泛,被誉为“西部歌王”。
3、相关资料:
维吾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维吾尔族的渊源可追溯至古代匈奴、丁零、
高车、铁勒、回纥等操突厥语的部族。维吾尔族人口721万。主要聚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另外在湖北的桃源、常德也有三千余人。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族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中青年男性喜穿小花或花格衬衣,戴四楞小花帽妇女喜着裙装,头戴花帽或系纱巾小女孩喜欢梳十数条小辫垂于脑后。
维吾尔族人个个能歌善舞,节日庆典大家一起载歌载舞。维吾尔族人喜欢喝奶茶,主食是面粉制作的烤饼,称为“馕”,拉面也是他们喜欢吃的主食。节日和待客时,往往用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和大米一起煮成饭,以手抓食。平日吃的水果很多,连煮粥、做包子和点心都离不开水果。馕、抓饭、茶、奶、瓜果是必备的饮食品。他们的壁毯和丝绸极富艺术特色,维吾尔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擅长植棉、园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工业企业,棉、毛纺织业、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维吾尔族历史文化遗产有《十二木卡姆》、《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以及大量的民族医学文献等。维吾尔族的音乐歌舞蜚声国内外,民族乐器品种多样,造型精巧,民族服饰风格独特。
4、歌曲分析:
《青春舞曲》是王洛宾根据维吾尔族民歌整理创编的歌曲。这首歌的歌词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现实告诉年轻人: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复返,有些事物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人的青春正像那鸟儿一样,飞去后即不再回头。这首词虽没有什么明确的警句格言,但它却真挚地警示着年轻人: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这首歌的原调为f小调, 4/4拍。歌曲的显著特点是,全曲的节奏轻快、跳跃,充满活力,具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给人以亲切、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感受。
(二) 教唱歌曲
1、教师范唱一遍歌曲,多媒体播放一遍歌曲.
2、发声练习
2、学生跟唱学唱歌曲.
3、找个别学生演唱歌曲,找出问题加以解决.
(三)节奏与歌唱
1、维吾尔民族乐器介绍:
维吾尔族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分弹拨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等。弹拨乐器有都它尔、弹布尔、热瓦甫等。拉弦乐器有胡西塔尔、萨塔尔
艾捷克等,打击乐器中以手鼓最为著名。
“胡西塔尔”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拉弦乐器。它是根据久已失传的古乐器“艾西塔尔”改革研制成功的。维吾尔话中,“胡西塔尔”是“欢喜琴”的意思。这种乐器的音色柔和,常用于独奏、合奏及伴奏。?
“手鼓”是汉族人民对新疆一种打击乐器的俗称。它的原名是“达卜”,主要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地区。由于民族的不同,他们所使用的手鼓在形制上、演奏方法上都有差别。维吾尔族手鼓在框内周边都缀有小铁环,且有大小两种。大手鼓主要用于乐队和舞蹈伴奏,小手鼓用于木卡姆乐队。
2、节奏练习
33、分组练习节奏与歌唱的相结合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维吾尔族歌曲,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创
造了动人的歌声和多姿多彩的舞蹈。我们要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要
象歌中所唱的那样珍惜青春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