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百合花》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5 14:3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百合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
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难点:战争题材的审美体验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插入百合花照片,提问学生看到百合花会联想到哪些词汇。
明确:花语——顺利、心想事成、百年好合、纯洁、神圣;外形特点——清丽、淡雅、洁白
2、引入新课标题《百合花》。
二、作者介绍
1、以提问的方式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内容有:身份、代表作、写作特点。
2、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补充介绍: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附图)。
明确: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作家王安忆的母亲。1958年以《百合花》而踏上文坛,代表作有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情节简单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三、交流小说梗概,体味小说魅力
1、分享预习时写的梗概。
2、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1)梗概中保留的内容为何?删去的内容为何?
明确:保留了“我”、通讯员、新媳妇三个人物;保留了带路、借被、救护、牺牲、献被等情节;删去了具体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内容。
(2)如此删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梗概的要义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要突出与主题紧密相连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核心原则是:留主干、去枝叶,只有去掉起辅助作用和修饰作用的内容,才能让读者明确小说的重点。
(3)梗概与原文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小说的梗概往往能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情节和主要人物,省时省力。但本篇小说原文更感人,因为这篇小说不是靠情节吸引人的,而是依靠梗概中被我们删去的内容。
(4)小组合作,分组分页寻找原文中打动人心的段落或语句,分享并说明原因。
示例:
①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环境描写】
明确: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庄稼葱翠、露珠晶莹、空气甜香的和谐画面,展示了自然环境的风景美。和谐、美丽的风景画与战火纷飞的背景形成对比,突出了战士临危不惧的革命主义乐观精神,同时也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的追求。
②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场景描写】
明确:这一段体现出了充满中秋仪式感与童真童趣的风俗美。这一段场景描写采用插叙的手法,用回忆中的美好风俗增加了童趣与温情,为后文年轻战士的牺牲换取更多的人安定幸福的生活做了铺垫。
③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干硬的馒头
【细节描写】
明确:人情美、人性美
总结:小说中涉及到的多种描写手法体现了战争中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和人性美,展示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本文主题的展示与表达不仅仅是依靠故事情节,更是依靠多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
四、诗化小说
1、百合花被一直出现在主干情节中,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为什么小说名字不叫《百合花被》,却叫《百合花》?
明确:虽然百合花被一直都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但是“百合花”的象征意义却更丰富。在小说中,“百合花”的清丽、纯洁、淡雅等特点,既可以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与友善,也能够象征小通讯员的淳朴、真诚和高尚;还可以象征纯洁美好的军民鱼水情,仍能够象征舍己为人的人性美。
2、诗化小说
重意象、重象征、淡化情节、利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段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氛围,进而凸显人情美与人性美的主题。
五、人物形象分析
1、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人物形象刻画部分,分析其手法以及表现出的人物特点并分享。
2、人物形象
(1)通讯员
一名年轻的普通战士。充满朝气、热爱生活;憨厚朴实、拘谨腼腆;不善言辞、质朴纯洁;不畏牺牲、舍己为人。
具体分析:
他憨厚朴实,拘谨腼腆,比如,“带路”情节中“张皇”“数摸”这两个动词的描写作用。“张皇”的意思是恐慌、慌张,但在这里却非贬义,这一神态描写,是在写“我”刚刚结识的小通讯员那种腼腆、羞涩、局促,表现他质朴,纯洁的心灵。“数摸”这一动词更突出了小通讯员那种忸怩的神态,拘谨局促的心理。但他又十分关心同志,走走停停也好,给我两个馍馍也好,作者十分形象逼真地刻画了一个腼腆、羞涩、局促而又质朴纯洁的小战士形象。“借被”的情节中,更看出通讯员的憨,不善言辞。更主要的是由于在革命队伍里受到党的教育和战斗生活的锻炼,他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革命责任感。当他意识到自己借东西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可能会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时,就马上松松爽爽地跟“我”前去解释。而借到被子以后,知道这是人家新婚时惟一的嫁妆,心里又立刻感到不安,又要把被子再送回去。“牺牲/献被”的情节中,更看出小通讯员的崇高精神。在取得总攻胜利的前夕,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英勇捐躯。表现了他对革命和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
(2)新媳妇
美丽娴静、善良能干的农村少妇。娴静、纯洁、善良、高尚。
(3)“我”
一个热情大方、活泼开朗、善良、工作经验丰富的女文工团员。
六、主旨与写作背景
1、《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1957年,第三次整风运动开展,茹志鹃的丈夫被错划成“右派”,她无法救自己的丈夫。在承受政治氛围和紧张的人际关系带来的无形压力的同时,她不无感慨地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同志关系,这也成了创作《百合花》的契机。
2、分享茹志鹃《<百合花>的创作经过》部分内容,总结文章大意,为更直接地介绍写作背景服务。
3、课文主旨: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布置作业
预习《哦,香雪》,了解小说脉络,划分层次结构,为繁难字词注音。
教学反思
此次行政听课课时为第1课时,原计划完成至第四部分“诗化小说”,但由于课堂节奏把控不到位,导致未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堂用语不连贯,磕巴现象时有发生。
2、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提问目的性不够强。
3、对学生回答的总结不够规范,忽视了学生回答时出现的用词不当现象。
4、提问时没有多方位地照顾到全班同学,提问范围狭小。
听课教师点评
1、优点
(1)教姿教态大方,声音洪亮;能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如写错字。
(2)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参与率高。
(3)问题设置较为合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引导学生逐层思考。
2、缺点
(1)没有强调小说三要素、环境描写等专业术语,基础知识点拨不到位。
(2)未针对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规范的点拨和引导,活动环节目的性不强。
(3)对学生预习时写的梗概分析不到位,没有点明梗概的作用。
(4)与单元主题“青春美”“人性美”贴合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