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我与地坛》《赤壁赋》联读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我与地坛》《赤壁赋》联读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5 14:4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赤壁赋》联读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两篇文章的情感脉络,归纳作者身处困境的原因;
2.通过梳理景、情和理的关系,探究史铁生和苏轼的突围之道;
3.体会作品背后凝结的民族审美心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4.从文人面对精神困境的方法中汲取力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困境。
教学重难点
1.梳理两篇文章的情感脉络,归纳作者身处困境的原因;
2.通过梳理景、情和理的关系,探究史铁生和苏轼的突围之道;
3.体会作品背后凝结的民族审美心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4.从文人面对精神困境的方法中汲取力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困境。
·教学过程·
课前助读资料
材料一: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延安一带插队。史铁生说他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他在散文《我二十一岁那年中》写道“那天恰是我21岁生日的第二天。我对医学对命运都还未及了解,不知道病出在脊髓上将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整个冬天就快过去,我反倒拄着拐杖都走不到院子里去了,双腿日甚一日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双腿瘫痪,一切梦想破灭。1981年史铁生写下《我与地坛》。1998年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 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他把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在苦难的生命里,他留下46部作品,拿遍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等各大奖项。多篇文章被选入课本,盛誉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散文。”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仍被央视、人民日报、读者等反复推荐,一版再版。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将杰出成就奖颁给了史铁生,授奖词这样写到“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有一种浑厚、自由的力量,具有将痛苦转化为生命的力量。
——李敬泽
材料二: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画家、书法家。
1057年,20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最终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而得罪“新党”,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1074年任密州太守。
1076年任徐州(彭城)太守,治理黄河水患。
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时下的诏书是“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团练副使”是个不管事的武官职位,“本州安置”就是限制苏轼的活动范围。所以,苏轼实际上是一个遭流放受管制的“犯官”,不但官俸停发,而且没有官舍可住,黄州好友马正卿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从郡里为苏轼申请下来一块荒地,苏轼与妻子王闰之舂米种田,养蚕织布,供养一家。《赤壁赋》写于公元1082年(被贬黄州第二年),苏轼游览赤壁之后。
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治理大旱、瘟疫,修筑堤坝解决民生。
1094年被贬惠州,他想方设法提升医药水平、传播插秧技术、磨香粉赚钱、改善税项、严肃军纪、筑堤防洪。
1097年被贬海南岛儋州,他在这里创办了学堂,言传身教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南各地,将中国的教育事业在这里发扬光大,打破了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没有人进士及第的现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小篆“围”字,结合字形结构,猜字。正值高中的你们,是否被重重考试包围呢?是否刷题无数,成绩依然如故?是否深陷泥潭,却又无法挣脱呢?生活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困境,同学们会如何应对这些困境呢?
二、创设情境
基于同学们高中学习备考压力较大、深感提升无力的问题,曲靖市第二中学委派语文组准备开展《寄情自然,人生突围》的调节鼓励活动,借助散文,从中国文人的选择中,探究学习生活突围之道。
活动一:
梳理情感脉络,
探究为何突围
1.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我与地坛》和《赤壁赋》,从文中找出表示心情(心情)的词句,用曲线图画出人物心理(心情)变化,并结合文本以及课前助读资料探究作者处于什么样的困境中?
画图提示:如果你认为文章中某一段人物心理状态由消极变为积极,情感从悲变成乐,那么“心理”曲线图则由低往高走,反之则相反。
分析:
史铁生心理状态:质疑活着——接受活着——考虑怎么活着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质疑活着)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就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接受活着)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怎么活着)
苏轼的情感脉络:乐——悲——喜
分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乐)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悲)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乎舟中。(喜)
史铁生的困境:双腿残废以及双腿残废带来的希望的破灭。
第二段“他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可见史铁生的病困源自于双腿的残废;从第五段“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可见史铁生的困境源自于残废后的无路可走,对自身价值的一种幻灭感,精神上的幻灭感;从第五段“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可见此处史铁生的困境源自于残废后对“生命”的质疑。(不必面面俱到)
苏轼的困境:被贬之后生活与精神上的压抑和痛苦。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借用“美人”写出了苏轼期待受到君主的任用,一种志士怀才不遇之感;第三段借客人之口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表明悲在人生的短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明悲在自觉人类之渺小,同时借曹操这位英雄的逝去,来慨叹自己的一事无成,功业未就。(不必面面俱到)
活动二:
深入文本,
寻找突围之道
处于困境中的史铁生和苏轼,他们分别在地坛和赤壁中,突破了自我困境,实现了自我突围,欣赏两篇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感悟地坛、赤壁给予作者的精神力量和启示。
小结:苏轼与史铁生分别来到了赤壁和地坛,他们都受到了大自然的启发,精神上开始顿悟,赤壁的清风、明月、江水启迪苏轼要乐观旷达,日益被雕琢了外形的地坛告诉史铁生要活得更加有意义,活出生命的本色。他们在自然山水中汲取了力量,安顿了内心,使得景物、情感和道理紧密结合在一起,苏轼和史铁生在自然山水中完成了突围。
2.史铁生和苏轼在困境中实现了自我突围,靠的仅仅是自然的力量吗?
补充资料1:二十一岁末尾,双腿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友谊。
——史铁生
补充材料2: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补充材料3:生活能治愈的,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
——史铁生
明确:
亲人、朋友的陪伴与鼓励(爱):史铁生的母亲用包容和隐忍的爱让史铁生从心灵的轮椅上站起来,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与苏轼共患难,同进退。
文人自我的精神力量:赤壁还是那个赤壁,地坛还是那个地坛,所见之景的特点却有不同,这源于他们在受到自然山水启发后,心境有了变化,但同时,他们也把情感寄托在自然山水中,景随情迁。
儒释道思想对个人的影响。
小结:苏轼和史铁生在自然山水中找寻到了真正的自我,做到了“善其身”,但突破困境并不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的,在突破困境之后有所作为才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他们积极投身到社会的洪流当中,做到了“兼济天下”,史铁生去世前捐出了自己的器官,苏轼在后期起起落落的人生中,关注民生,改善教育,这就是中国文人的担当和责任,也是他们的初心。
活动三:
深化突围之道,
凝练审美心理
以苏轼、史铁生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给我们上了一节非常好的人生突围课,那从这些文人身上,我们可以获取到一些什么学习生活突围之道?
明确:当我们在生活、学习备考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主动从山水大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但最重要的是自己要觉醒,要保持初心。不限文人,就如同我们这般的普通人也总能在自然中得到一些独特的感悟,指引我们更好地生活,这已经凝练成一种民族审美心理。
作业布置
曲靖二中的一池一水,一草一木,总有一处曾让你留连忘返,请选择一处曾今治愈过自己的校园风景,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文字,谈一谈校园风景给予自己的力量。
示例:
漫步二中校园,你是否停下脚步静听过春天的声音?教室的花钵里,那看似孱弱的种子冲破种皮的瞬间,那菜地里稚嫩的幼芽挤出土壤的瞬间,那操场旁的百年古树上,雏鸟扑腾翅膀飞向蓝天的瞬间,还有那荷塘里冰雪消融流水叮咚的瞬间……它们都是无比微小的,小得令人难以发觉,小得让人轻易忽视;然而它们又是无比强大的。如果你仔细品味,你会发现那是生命华丽的开场;那些微妙的声音,轰隆隆地,在你的心间回响不绝。于是你也振奋,你也昂扬。
总结寄语
当我们遇到困境时,要学习中国文人从山水中汲取力量的智慧,可以探访名山大川,可以关注曲靖周边,也可以漫步校园,春日的姹紫嫣红,夏日的绿柳婆娑,冬日被积雪覆盖、但依然挺直身躯的雪松,蓝天,落日……正所谓“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为,自然山水就在那里!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希望同学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栖息地,保守初心,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