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一语立骨,以泪切入,层层深入,推进课堂。从自然环境得出军旅凄苦之泪,从人事环境得出强敌难却之泪,从直接、间接抒情得出思念家乡之泪,从归与不归的矛盾中得出精忠报国之泪,以此,直抵范仲淹思想深处。
【设计流程】
学生需求分析:
词中暗用典故,内容充实,理解的难度较大,且流露出复杂的情绪,感情深沉,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去体悟,很多学生对此词的情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比如说在《渔家傲秋思》中学生就会粗浅地认为只有思归之情,而不能深入感知作者深切的优惠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爱国之情。
教学内容分析:
此课文内涵丰富而深刻,阅读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学习此课要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并且在诵读中增强语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一字定调法感受边塞之景的悲怆凄凉、紧张肃杀的特点。
2.通过资料助读,深挖作者流泪的原因,感知仁爱忠义的范仲淹形象。
3.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一字定调法感受边塞之景的悲怆凄凉、紧张肃杀的特点。
2.通过资料助读,深挖作者流泪的原因,感知仁爱忠义的范仲淹形象。
3.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两宋时期,民族矛盾空前加剧,前有辽、西夏虎视眈眈,后有金、蒙古踏破山河,边疆烽火连绵不绝。
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你生在此时,你想有合作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多男孩子有着驰骋疆场,奋勇杀敌。面对此一现状,志士文人或驻守边疆,或建言献策,或吟咏高歌,他们留下许多动人篇章。后人将御边西夏之作命名为御夏词,取抵御西夏之意。
过渡语:(师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们来看看心忧天下的范仲淹,此时在做什么?读注释。深入戍边前线,他在御夏词中会写什么?
二、诵读初体验
1.全班齐读,正音释义。
2.自读词,借助注释,知大意。
(学法指导:借注释、合作交流、温故知新)
3.表演诵读,声情并茂地读出你的理解。
(注意语调,读出词中的基调。)
你读得如此低回、低沉、悲凉。读出了一中悲凉,一种沉郁,一种沧桑。词中哪个字是他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
三、涵咏品味——泪
问:男儿有泪不轻弹,为何流泪?
(一)怀乡思归之泪
有人说,下阙字字句句都在抒写怀乡思归之情,你觉得呢?请找出一句加以分析。
(1)“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之情寄托在酒上
“家万里”,回家的路拉得越长,对家的思念也就越深。
“浊酒”好像抵御相思之苦,只能借酒浇愁。可是酒入愁肠,只能郁结为浓得化不开的块垒。“一杯”“万里”在数词的对比悬殊中,更能强化愁绪之浓烈。
(2)“羌管悠悠霜满地”思乡之情寄托在音乐上
羌笛之音久久飘荡,特别邈远,寄托着愁思。霜满地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与思乡的心境相映。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思乡之情表现在行为上
“人不寐”睡不着是因为思乡,
“白发”落叶归根,人越老越容易思乡;
“泪”是思乡情的自然流淌。是谁?互文,将士们皆落泪。
小结:直接抒情,还可以间接抒情。
(二)触摸御夏前线的冰冷现实(重点难点)
预设:学生可能答到“功业未成,壮志难酬”。深挖:处于怎样“难”“未成”的境地?
李白写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为什么此处是浊酒?浊酒,是酒的质地不纯。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苦。是怎样的环境,连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头也不回地飞走了。来到御夏戍边前线,去听去看,去深入感受。
1、听边声
“四面边声连角起”——军旅凄苦之泪
此时,如果你也来到了边塞,你觉得会听到什么声音?它给你怎样的感觉?
我听到
明确:大风怒吼的寒冷,牧马嘶鸣的凄悲,羌笛悠悠的哀怨,环境恶劣,生活艰苦,泪中含有军旅凄苦之情。
李陵在《答苏武书》中写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谁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
——欧阳修《晏太尉西园贺雪歌》
小结:虽然只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但是我们能感受到边塞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荒芜、寒冷、战士们长年蜷身于这远离家园的荒塞孤城中,充耳悲怆,怎不落泪。
2、看边地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强敌难却之泪
(1)对比阅读:一字定调法(自创阅读之法)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同:看景象
“大漠”“长河”“孤烟”“落日”
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塞外风光雄浑悲壮
“千嶂里”“长烟”“孤城”“落日”
异:一字定调
“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 画风最终奇特壮丽。
“闭”字,城门紧闭,将士们需得严严实实地守城,否则敌人就会长驱直入。不仅在写自然之境,还在渲染战时的紧张与肃杀。
(2)助读资料:
宋朝建立之后,重文轻武、重内轻外。在边疆上长期放松警戒,武备松弛。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范仲淹移到任后,尽管加强军队训练,构筑防御工事,局势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长烟”硝烟尚未散尽
“千嶂里”是写群敌环伺
“孤城”孤立窘迫形势危急 (战局艰难)
小结:蜷身于这远离家园的荒塞孤城中,不仅充耳悲怆、触目凄凉,而且四面楚歌。欲进不能,欲归无计,却敌未遂,怎不让人落泪。
学生精彩诵读:图片
(三)感情的矛盾与抉择——精忠报国之泪(难点)
预设:学生可能答到“功业未成,壮志难酬”。深挖:何不归去?
引导:如果为了自己功成名就他能回去:回去能通过别的途径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功成名就。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能归而不归:在朝中无人,战事吃紧之时,他地主动请缨,来到这荒塞孤城中,尽管军旅凄苦,战局艰难,怀乡思归,但他不回去。不是没机会回,宋仁宗特别看重他,出征期间皇帝五次召回,但他却带着病体拒不回去,坚守了三四年,直到局势相对和平才肯回朝。
1、为何流泪了还要坚守?用词中语言来回答。为了什么,个人还是国家?
2、若你是范仲淹,请你直接告诉我,为何不归?为何流泪?
“勒石燕然”于石上镌刻功绩,记下不朽。代表着一种胜利。对自己来说一种个人英雄气概,实现个人价值,建功立业。对国家来说,平边患,扬国威于四海。这是边患未平,何以家为的执念;这是家国情怀,忠义之心;这是担当,这是使命。
学生精彩诵读:
总结:从一个泪字,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有怀乡思归的柔情,有军旅凄苦的真实,有强敌难却的抑郁,更有精忠报国的担当。范仲淹的形象真实而血肉丰满。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泪因为可以看到范仲淹是个铁血柔情的真英雄。
四、拓展延伸
1、边塞军旅诗词中有
“天山雪后海风寒,军中遍吹行路难。”
——边塞环境的恶劣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军旅生活的艰苦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出征将士的乡愁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
——连年征战的残酷
“边庭流血成海水,吾皇开边意未已。”
——统治者穷兵黩武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
不论古今,这类诗词一般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因为心中有了国家,因为始终牢记责任与使命,这泪就具有了温度,具有了质地。也让整首词的情感凄而不凉,哀而不伤,有了高格调。
2、现实意义:
问:同学们,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平吗?我们还需要范仲淹这样的忠义戍边卫国之士吗?
在不和平的年代,庆幸我们生在了和平的中国。中国边海防线漫漫绵长,戍边战士用四万多公里的坚固捍卫了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他们选择用青春岁月奠基安宁,他们用汗与血守卫边防每一寸土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向驻守边防创造奇迹的战士们致敬。
结束语:“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今天我们通过“泪”字走入《渔家傲·秋思》中,走近范仲淹,感受到真英雄的铁血柔情,他的忠义之心和仁爱之心更让我们受到心灵洗礼。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汪水,读过这首词,老师希望你已不再是那个你。被范仲淹这股正气之风气吹拂面庞后,希望你胸中凭添一份力量,顿生一种豪气。去做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去做中国的脊梁。
五、布置作业
余音绕梁课下阅读梁衡的散文《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结合本课的学习体会,把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