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备课】2024人教新版九上化学--2.3.2 制取氧气 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备课】2024人教新版九上化学--2.3.2 制取氧气 第2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8-25 15:5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2 制取氧气 第2课时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请同学们写出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我们将制取氧气的试剂放在什么仪器中,这些仪器又怎样组装在一起将氧气方便地制取并收集起来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步骤。
教学建言  
  [建言1] 关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的初步渗透
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研究角度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验满方法、实验步骤等。另外,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确定气体的检验和验满方法,等等。
[建言2]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剩余固体粉末的回收技巧
给回收废物的塑料桶加硬纸板做的盖子,盖子上按照试管的直径挖小孔,学生实验完毕后,将试管口插到小孔里,朝下倾倒固体,可避免粉末状的固体散逸到空气中。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实验室制取氧气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初步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练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等操作,学习加热固体制取氧气的方法,提升实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合作及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装置的选择和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渗透。
教学用具: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60°玻璃弯管、90°直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乳胶管、玻璃片、棉花、酒精灯、高锰酸钾等。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一 复习回顾 引出课题 活动1 复习氧气的制取原理 【引言】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请同学们写出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我们将制取氧气的试剂放在什么仪器中,这些仪器又怎样组装在一起将氧气方便地制取并收集起来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步骤。 分别书写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复习制取原理,并引导后续的研究思路。
任务二 制取气体 体会思路 活动2 组装实验装置 【提问】 ①选择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放在什么仪器内 ②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时铁夹夹持在试管的什么部位比较合适 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③要给高锰酸钾加热,还需要什么仪器 放在什么位置 【小结】 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组装成一套“固体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 分组讨论交流,然后选择实验仪器并尝试合作组装。各小组展示组装的气体发生装置,其他小组的同学找错误。 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己组装成一套固体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
【提问】 如果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还能用这套气体发生装置吗 如果不能,怎样改装 并说出改装的理由。 【小结】 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我们又改装成了一套“固液不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 【过渡】 气体的收集装置由气体的收集方法决定。我们需要研究氧气的收集方法,继而确定其收集装置。 活动3 选择收集方法 【提问】 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氧气还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利用了氧气的什么性质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为什么导管末端应插到接近集气瓶底部的位置 【小结】 依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气体的收集方法: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反应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布置任务】 根据氧气的收集方法,选择实验仪器组装两套收集氧气的装置,注意玻璃弯管的选择。 活动4 确定实验步骤 【设问】 实验室利用加热高锰酸钾的原理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实验步骤是怎样的 【提问】 ①组装好实验仪器以后,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什么 【追问】 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确定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以后,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什么 ③装好试剂以后接下来应该怎样操作 ④固定好试管以后,要想使高锰酸钾发生反应产生氧气,应该怎样操作 【追问】 在点燃酒精灯给试剂加热之前需要将集气瓶装满水倒放在水槽中,怎样操作才能保证瓶内不留有气泡 讨论后交流:将试管直立,因为过氧化氢溶液是液体;撤掉酒精灯,因为该反应不需要加热。各小组按照交流结果进行改装。 分组讨论后交流。 根据实验台上提供的实验仪器,组装两套收集氧气的装置,各小组展示组装的气体收集装置,其他小组的同学找错误。 分组讨论后交流,回答。 分组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回答,并分组操作:向试管中加入两药匙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口。 分组操作: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 讨论交流后分组操作。 渗透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的一般思路。 渗透依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气体的收集方法的一般思路。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实验装置的评价能力。 以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按照逻辑顺序确定实验步骤,并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实验的操作能力。
⑤怎样给试管中的高锰酸钾加热 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⑥加热高锰酸钾以后的下一步操作是什么 【追问】 为什么刚开始有气泡时不能立即收集 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 ⑦怎样确定氧气已经收集满 是在水下用玻璃片盖好集气瓶还是先取出集气瓶再盖玻璃片 ⑧集满氧气后为什么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小结】 可以从每一步操作中选取一个典型的字:“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记忆为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提问】 若制取的氧气不纯,可能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活动5 验证氧气 【提问】 我们制得的气体是不是氧气呢 可以利用氧气的什么性质进行检验 活动6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演示实验】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提问】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怎样检验氧气已经收集满 讨论交流问题⑤~⑧后分组实验,每小组收集一瓶氧气。 讨论交流:当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就收集;用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未装满水;等等。 讨论并操作。 讨论交流。 在理解了实验操作步骤的原理之后,再教给学生谐音记忆法,避免学生单纯地机械记忆。 让学生熟悉用固液常温型气体发生装置制取气体的步骤。
任务三 总结归纳 建构模型 【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你总结一下我们从哪些角度研究了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方法 思考并在学案上绘制思维导图。 让学生体会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教学反思:
1.设定的教学目标有没有基本达成
2.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效果如何
3.学生有没有基本体会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思路和方法
配套学案  
  详见电子资源
配套教学设计PPT  
  详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