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单元总设计
1.单元学习目标
(1)探险是人类的一种探求未知的伟大精神,通过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并体验到这种探险与科学幻想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中的伟大价值。
(2)浏览是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而必然出现的一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尝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种阅读方法,以利于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与阅读视野。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并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批注:①学习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将最难最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当成第一目标,不妥。②该目标缺少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这样就是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程,缺少语文的专业性。)
2.单元学习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在训练浏览阅读能力的基础上结合课文体会探求未知的可贵精神,理解人类探险的科学价值。
(2)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批注:单元的学习重点难点都是价值与人生观的,那么语文学科的专业性何在?)
3.单元教学思路
(1)课时安排
《伟大的悲剧》2课时
《太空一日》2课时
《带上她的眼睛》1课时
《河中石兽》3课时
写作:2课时
综合性学习:1课时
(2)教学方式
本单元教学第一课时可采取整体集中训练“浏览”阅读方法的方式,多篇“横向”关联教学,在训练“浏览”方式的基础上第二课时、第三课时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精神品质,精度科学探险者探求未知领域的可贵精神,在此过程中探究科学的思辨、质疑精神。
(批注:①“整体集中训练”是什么意思?是用一节课来集中阅读这四篇文章,以训练浏览吗?②“科学的思辨、质疑精神”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思辨、质疑,还是对语文阅读方面的思辨、质疑?本单元哪一篇课文具有培养思辨质疑能力的特点?③“精度科学探险者探求未知领域的可贵精神”是什么意思?④“探究……精神”搭配不当,或为“在此过程中培养探究科学的思辨、质疑精神”?)
4.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大多接触很少科幻类题材的文章,知识储备较薄弱,在学科能力水平还处在有待加强的阶段,而且学生对于探险与科幻题材的文章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文章过长而把握不到人物精神品质和人类探索未知的可贵精神。
(批注:本单元的作品需要哪些知识储备?学科能力具体指的是哪方面的能力?“而且”一词表示的是递进关系,前后学情存在递进关系吗?学生对科幻类题材的兴趣可以转化成怎样的资源?文章过长与把握人物精神品质方面是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5.探究问题
《伟大的悲剧》:题目为“伟大的悲剧”,”悲“体现在哪里?”伟大“体现在哪里?
《太空一日》: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带上她的眼睛》:试简要分析“她的眼睛”在文中的作用。
《河中石兽》:1.寻找石兽的方法结果如何?试着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从中体验作者对僧人、讲学家的批评态度后,说明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河中石兽》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解题指导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实验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上节课重点学习了《河中石兽》字词语句的意思,接着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引导让学生明析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掌握本单元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批注:这篇文章表现的不是探索精神,而是全面看待问题,不可主观臆断。)
2.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批注:老河兵确实是实践出真知。但是文章主旨句是: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可见,作者要表达的是:全面看待事情,不可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可据固定的事理去判断灵活的事实。所以本文倡导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全面看待事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批注:学习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将最难最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当成第一目标,不妥。)
3.学习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②熟悉课文所叙述的故事,并从中体验作者对僧人、讲学家的批评态度,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温故知新
教师活动:提问文言知识点(批注:此处应出示要提问的问题)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批注:此处应出示要问题的参考答案)
活动意图:复习巩固(批注:此处可以说明提问问题的设计意图)
环节二: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
●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含义。
(批注:该篇文章的层次已经很清楚,改成复述故事,或者“一句话概括内容”等问题比较合适。复述故事可以检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一句话概括内容”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了解大意
环节三:研讨探究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
1.概括文中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2.分析僧人、讲学家、老河兵的人物形象。
3.概括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进行展示。
问题2的参考答案:①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②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脱离实际。③老河兵: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问题3的参考答案:本文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活动意图:理解主旨
(批注:问题1的设计意图是什么?三个问题中,问题2价值比较大,可否设置人物形象分析的学习目标?问题3难度小,没有达到目标中所说的“理解”的层次。)
环节四: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一)出示练习
1.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不同人有不同的判断和根据,请完成下面练习。
寺僧判断1其在_________,依据是 ___________;寺僧判断2其在 _______,依据是 ____________ ;讲学家判断其在 __________ ;依据是___________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 ,是因为 ___________ 。
2.《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启示?
(二)练习后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练习参考答案:
1.石兽落水处寻找 哪地方倒下去哪地方找 到河的下游寻找 认为石兽随水顺流到下游地方 到河底沙中寻找 认为石兽既坚硬又沉重,逐渐被河中的沙埋沉 到河的上游寻找 石兽受到水的不断冲刷,逆游而上,应该在上游
2.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用今天的话就是:实践出真知。)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3.不能片面的解释,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活动意图:巩固练习
(批注:①已将所有环节进行整理,明确师生双方活动以及活动意图。②课堂练习没有延伸性,“启示”之类的题目容易让学生泛泛而谈,比不上用一道实际运用题目,比如最早一版部编版有一道唐代铁牛沉入河中之后是在哪里找到的问题。)
4.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并检查落实。
(2)完成课后习题。
(批注:检查落实由谁完成?如果是老师,就不必写入设计中,如果是学生,应指明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