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下的异化现实
——《促织》《变形记》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比较赏读,品味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命运结局,感悟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批判意识。
2.比较异化之形,思考异化之因,感受变形前后现实与荒诞的意蕴,探讨小说人物变形背后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3.通过情境创设探究异化之思,结合现实理解异化,感悟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
4.理解两篇小说一喜一悲结局的画外音。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比较赏读,品味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命运结局,感悟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批判意识。
2.比较异化之形,思考异化之因,感受变形前后现实与荒诞的意蕴,探讨小说人物变形背后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3.通过情境创设探究异化之思,结合现实理解异化,感悟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小说,写的都是人化为虫的故事。两个故事一中一西,一篇是古代文言文,一篇是西方小说,故事看似荒诞,但是仔细对读起来,却能带给我们很多关于现实的思考。
二、情境任务
学校校报征集奇异人物传,请你以《促织》、《变形记》为例,给他们的主人公制作简历进行投稿。
学习任务一:归纳“异化”之形
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两者变形后的的句子,归纳二人异化成虫的特点,用到的主要手法及二者共同点。
促织之形:课文第六七段
甲虫(格里高尔)之形:课文(1、7、9、11、14、21、23、29),甲虫没有自由行动的能力,行动极其不便,无法控制自己,与人的自由活动差别极大,但同时还保留着人的意识。
学习任务二:思考“异化”之因
1. 蒲松龄为什么让成名的儿子变成这样的促织?(角度提示:促织之小;时代背景;情节特点)
讨论:促织之“小”:
自喻,有真才实学的人反而不受重视。
★在反差中实现震撼人心的怜悯与同情,喜剧之下的悲剧内核。
曲笔抨击现实,借古讽今。
2.卡夫卡为什么让格里高尔变成这样的大甲虫?(角度提示:甲虫的象征意义;格里高尔异化成虫的原因)
课文第4段:
我选了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原因一:工作辛苦,饮食低劣,友情淡薄,心理烦躁
课文第5段:
假如我不考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老板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吧——我一定办理这件事。
原因二:为父母还债,受老板的气,生活压力大
任务小结:“变”与“不变”
两篇小说的结局虽然一喜一悲,但在这“变”与“不变”中都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冷漠,表现出两位作者对人在面对黑暗社会时的无能为力的一种共同的思考。
从小促织到大甲虫,变化的是形体,不变的是背后的悲凉。
学习任务三:探究“异化”之思
品读以下材料并思考其中体现的“异化”,写出自己的反思。
材料一:“社畜”。它源于日语中的“公司”(會社)和“牲畜”(家畜)两词,合起来的意思为“公司的牲畜”,指的是一些为公司放弃自我生活的劳动者,多用于日本员工的自嘲。
——新垣结衣主演的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示例:当社会陷入效率至上的工具思维时,人作为独立生命体的尊严与权利难免成为牺牲品。
材料二::李白很生气:人工智能能写诗?
“月明清影里,露冷绿樽前。赖有佳人意,依然似故年。”当你读到这首诗,是否能想到该诗的创作者不是某位古代诗人,而是一个“会作诗”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2019年某联合大会以《李白很生气:人工智能能写诗?》为辩题,再次触发了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敏感神经。
示例:互联网之于人类,是自由还是桎梏,取决于我们能否在对他人的认识中观照自我;取决于我们能否认识到技术支配下,人的渺小与无奈;更取决于我们能否主动破局,走出技术搭造的舒适区,积极探索,寻找新的可能。
材料三:马克思对“异化”的解释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示例:树立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价值,主宰自己的命运。
思考“变”与“不变”(提示:人性中的某个方面)
学习任务四:一喜一悲结局的画外音
问题探究:两篇小说都采用了“幻想与现实”的写作手法,都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沉的批判,但在结局上却是一悲一喜,你如何看待《促织》在幻想中走向喜剧结局,《变形记》在现实中走向悲剧结局?
《促织》结局画外音
表面上,化虫的情节使故事发展为“一人飞升,仙及鸡狗”的大团圆结局;但从实质上看,这样的结局是以一个九岁的孩子灵魂蜷缩在虫子的体内为代价实现的,这不能不让人心情沉重。喜剧结局的外衣下,是悲剧的内核。
《变形记》结局画外音
家庭的负担、友情的淡薄,让格里高尔极端孤独、无聊,他异化成了甲壳虫。作为人,他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作为动物,他又没有起码的生存能力。在人与物之间他无法找到一席之地,而寄希望于家庭时却被家人无情抛弃。此时的他清醒的认识到,只有死才能让他彻底解脱。生而为“虫”,死而为“人”,卡夫卡帮他选择了后者。死亡,是悲的结局,觉醒,是喜的寄托。
课堂小结
着眼于“幻想与现实”的创作手法,两篇小说实际上是相同题材的不同创造。《促织》从写实入手,但恰恰是幻想促成喜剧结局;《变形记》从荒诞写起,却是在现实中走向悲剧结局。蒲松龄的仁慈在于不吝于用虚构成就一个皆大欢喜,卡夫卡的残忍在于不屑于用荒诞建构所谓的美好。但当我们读懂他们的手段与意图,我们可以从前者的喜剧结局中认清悲的现实,从后者悲的结局中感知喜的寄托。
在人不如虫的环境里,在无路可走的处境中,成名之子和格里高尔提供了人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下的两种不同的生存思考。成名之子看似在斗争中迎来了新生,但他斗争地越是激烈,越是对这个不合理世界的顺从,他的斗,是为了活着。格里高尔看似在绝里中由生走到死。却在内心保留了“人”的曾严和价值,这彰显了人的自由意志的觉醒。他的“斗”,恰恰在提示着人类,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活着。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三、作业布置
通过《促织》和《变形记》的学习,结合课文和生活,谈一谈你对“异化”的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