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沦走向复活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重点研习托翁的“心灵辩证法”,理解“复活”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习托翁的“心灵辩证法”,理解“复活”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任务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家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诸多文学巨作。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2、整体把握(课堂展示,师生评价并修改)
①概述《复活》整体故事情节
示例:《复活》是一部长篇小说,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贵族子弟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的年轻女仆玛丝洛娃,玛丝洛娃怀孕后,却被姑妈被赶出家门。
后来,玛丝洛娃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到监狱去向她认罪,并决心赎罪。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聂赫留朵夫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
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从而走向“新生”。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
②梳理《复活》(节选)故事情节: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描写的是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忏悔自己当年的罪恶、请求她宽恕的场景。
开端
隔栏相见(1-26)聂赫留朵夫祈求宽恕,玛丝洛娃认出了他。
发展
长凳交谈(27-52)聂赫留朵夫探问旧事,玛丝洛娃冷漠回避。
高潮
卢布插曲(53-70)玛丝洛娃讨要卢布,聂赫留朵夫内心发生动摇。
结局
结束会面(71-78)探监结束,玛丝洛娃等待回牢,聂赫留朵夫表示再来。
3、自读课文,初步完成学案上的任务:“死去活来的历程”
任务二:探究“复活”
1、复活的回溯——以玛丝洛娃之“死”为例
①玛丝洛娃的“笑”
A.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
B.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
C.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
D.“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44)
E.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
F.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从玛丝洛娃的多次的“笑”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②“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一个唯利是图、工于心计、世俗贪婪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小结:在经历生活的变故和伤害后,玛丝洛娃已经从纯洁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变成了一个遭受凌辱、自暴自弃、唯利是图、世俗老练的风尘女子。他与聂赫留朵夫之死的本质同是放纵、沉沦与堕落。
2、复活的抵达——以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为例
思考:“您”和“你”的称谓变化,表现出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隔栏初见——从“您”到“你”
(1)“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明确:他看到面前的玛丝洛娃已不是当年的“卡秋莎”,而“卡秋莎”也并未认出他,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见玛丝洛娃的,是来请求她饶恕的。
(2)聂赫留朵夫用“并不比平时高”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着“我想见见您……我……”。
明确:当面承认自己的罪恶需要很大的勇气,他在犹豫,在退缩
(3)“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
明确: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又换回了“你”,足见聂赫留朵夫当时内心的诚恳、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内心设定好的称谓,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
长凳交谈——从“你”到“您”。
(1)“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
明确: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既熟悉又陌生,聂赫留朵夫感到一阵惶惑,不知该怎么办。他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为曾经的卑劣行径深感羞耻,他不知道该如何行动,如何赎罪。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讨要卢布——从“您”到“你”,并直呼“卡秋莎”。
(1)“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60-61)
明确:心理描写。内心对话,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想要实现自我救赎;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
(2)“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
明确: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他要在精神上唤醒她,“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结束告别——从“你”到“您”
(1)“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
明确:之前,他来找玛丝洛娃请求饶恕,产生同她结婚的念头,其实是为了补救自己的过错,是想牺牲自我以求得灵魂的安宁。他的一切怜悯、帮助,出发点还是自私的。但此时,他觉得“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一种更严肃、更崇高的情感在他心中升起。
小结: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从初见玛丝洛娃,他真诚忏悔、赎罪;到当看到她索要钱而变得堕落时,他复活的心在犹豫、动摇;最后,他决定拯救她,希望她精神苏醒。这里是“心灵辩证法”突出表现——复杂、矛盾、摇摆、发展变化、螺旋上升。小说借助心灵辩证法实现了人物的复活,也实现了主题的抵达。
人物“复活”的抵达:从忏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与玛丝洛娃的接触中他由自我救赎到同时救赎他人,由利己到利他,境界变得超拔。他渐渐找回了那个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 而献身的精神的人。
“复活”主题的抵达:精神的人在与兽性的人的博弈中,再次占了上风,实现了精神的复活——良心的复苏、道德的回归、人格的净化、境界的提升,走出堕落与沉沦的泥淖,走向希望、光明和新生。
作品寄托了作者的赎罪、宽恕、灵魂拯救、“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也被称为“托尔斯泰主义”。
3、“复活”的延伸——否定之否定,自我辩证法
聂赫留朵夫诱奸玛丝洛娃是在复活节的晚上,那个复活节却是两个人走向堕落深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西方文化里,复活节是为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死去,三天后复活。复活的英文单词写作Easter,有东方、黎明、希望和新生的意味,或许也隐喻着宗教教义中的由地狱到天堂。而《复活》第一个中译本的名字就是“心狱”,而解开心狱,打开通往光明与新生之门的钥匙便是自我救赎。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段话:
任何一种你不喜欢,
又离不开的地方,
任何一种你不喜欢,
又摆脱不了的生活,
就是监狱。
如果你感到痛苦和不自由,
希望你心里永远有一团不会熄灭的火焰,
不要麻木,
不要被同化,
拼命成为一个有力量破釜沉舟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
思辨与仿写:
示例:“如果你不相信自律是通向新生之门的钥匙,那么放纵更不是。”
仿写:如果你不相信 是通向新生之门的钥匙,那么 更不是。
总结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人人都会有深陷泥淖的时刻,可能是学习、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等方面,这是我们不妨用一用生活的辩证法,也许它会帮你打开一扇窗,迎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