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 《小蝌蚪找妈妈》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一群小蝌蚪,在鲤鱼和乌龟的指引下,找到了妈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小青蛙。整个故事充满趣味,通过图文生动地向学生揭示了大自然中某一种动物的形态变化。发现变化,感受生命成长的乐趣,渗透生命意识,是本课教学的价值意义所在。
2. 本课教学应围绕识字、阅读的重点,把朗读、看图、随课文识字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要注意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指导。
3. 随文识字与字族群识字相结合。如“皮”,可以在展示青蛙的图片时,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着重强调“皮”字的笔顺。借助“皮”,关联“皮”字族的字让学生根据偏旁想意思,来读一读,记一记。如,“披、坡、波、破”等。学习“睛”可以和“青”字族的字联系起来学,复现“请、晴、情、清”,偏旁不同意思就不同,鼓励学生自己说一说“睛”字“目”字旁的意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演一演等方式认识“塘、迎”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就”等10个生字,会写“快活、哪里”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演一演等方式认识“塘、迎”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就”等10个生字,会写“快活、哪里”等8个词语。
3.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难点
1.通过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促进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大自然中其他事物的变化。
2.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反馈预习,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聊蝌蚪:你见过小蝌蚪吗?他长什么样?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随机教学“池塘”
2.看蝌蚪:一起来看看小蝌蚪吧!
3.你看到了怎样的小蝌蚪?
4.小结:那我们和小蝌蚪一起去找妈妈吧。
5.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学生学习活动】
1.说一说见到过的蝌蚪,展示下自己画的蝌蚪。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塘”。水塘、池塘、鱼塘、荷塘,这些地方都会有小蝌蚪。借助图片识记“塘”。
2.欣赏视频电影《小蝌蚪》找妈妈片段。
3.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4.看老师板书课题,观察字形特点,读题。
了解“蝌蚪”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都是虫字旁。右边的偏旁为声旁。
【设计意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供视频欣赏,说一说小蝌蚪的样子及生活场所,让学生对小蝌蚪有个初步的正确认识。为学习课文激发兴趣,做好铺垫。
借助图片,练习生活场景识记“塘”。
环节二:初读课文,给小蝌蚪做名片(6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小蝌蚪做名片。读一读第一段,帮小蝌蚪做张名片吧!
2.我们还可以这样来介绍小蝌蚪。
3.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么介绍小蝌的?
4.随机教学“脑袋”,关联口袋、袋子、袋鼠等词语的认读
5.随机教学“灰”。
意项关联:(1)灰色
黑色和白色之间的一种颜色。小蝌蚪的身体颜色就是灰色。(2)一些东西燃烧后剩下的粉状物。骨灰 煤灰 炮灰 石灰 烟灰。(3)表示失望。灰心 灰溜溜 灰心丧气。
【学生学习活动】
1.对照第一段,提取关键信息,练习说话。
2.用不同的方法介绍小蝌蚪。
3.先说脑袋,再说身子,最后说尾巴,从头说到尾,很有顺序。
4.“袋”和“灰”词串学习。
微课教学:“灰”
【设计意图】
1.借助文本提取关键信息,学习有顺序地介绍小蝌蚪。
2.关联生字意项,进行词串教学,落实生字教学重点。
环节三:整体感知,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8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小蝌蚪在慢慢长大,过几天就变个模样。我们来给小蝌蚪拍照吧。怎样才能拍好小蝌蚪的成长照呢?想一想,和同桌说一说。
2.读2到6段,找一找小蝌蚪发生了哪些变化?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3.交流找到的句子,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再读这些句子,圈出小蝌蚪变化的词。
4.给小蝌蚪的照片根据变化排好队,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
【学生学习活动】
1.同桌合作学习,找出描写小蝌蚪生长变化的句子,并能圈出关键信息。
2.借助图片或句式说一说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设计意图】
借助图片或句式练习说话,发现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感受成长的快乐,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环节四:表演朗读,探究寻找过程(10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青蛙妈妈到底长什么样呢?一起帮小蝌蚪找妈妈吧!小蝌蚪遇到了谁,他们怎么介绍青蛙妈妈的样子的?
2.四人小组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
3.说一说青蛙妈妈到底长什么样。学生交流,随机板贴,圈出关键词。
4.重点教学“迎上去、追上去”等表示动作的词。
【学生学习活动】
1.读2、3段,找一找,把句子画下来。
2.任务分配:旁白一人,小蝌蚪一人,鲤鱼阿姨或乌龟妈妈一人,小导演一人。
3.选择一组对话进行练习,小导演要教小蝌蚪把动作演好。
4.小组展示:重点关注“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之处。表演的过程中随机引入词语积累:欢迎 迎接 迎风 迎面……
【设计意图】
通过表演式朗读,探究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在寻找信息的过程中,进行思辨式思考,给青蛙做好信息拼图。
环节五:写字指导(10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两、就、哪、宽、顶。
2.引导观察字形,注意书写要点,找准横竖中线上的笔画。
3.师范写,学生练写。
4.展示,反馈。
【学生学习活动】
“就”与“哪”为左右结构,“就”左右同宽 “哪”左窄右宽,口字边最后一横与那字第三横要压在横中线。
“宽”是上下结构,由三个偏旁构成,要注意书写时宝盖头和草字头写得紧凑一点,见字底可以稍微舒展一些。
“顶”字则注意左窄右宽,左小右长,顶部“丁”低,下部“页”低。“页”上面的撇要短,最后一笔为点。
【设计意图】
学会观察结构特点及笔画的穿插避让。
在汉字书写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对照、调整。
环节六:课后延伸(1分钟)
1.把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说给爸爸妈妈听。
2.发现生活中,哪些事物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选择正确的字音。
2.根据课文内容给句子排序。
3.这节课我们要跟着小蝌蚪一起和青蛙妈妈相聚。
【设计意图】
第一题练习重在复习巩固生字的读音。
第二题帮助学生回顾小蝌蚪成长的过程,回顾上节课所学。
环节二:比较探究,发现样子的异同(5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当成妈妈呢?
2.乌龟和青蛙有相同之处,那哪些地方不一样呢?读一读第四段,把描写青蛙妈妈样子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学生学习活动】
1.比较思考:乌龟的样子就像鲤鱼阿姨说的那样:四条腿,宽嘴巴。
2.朗读第四段,画出相关句子。
3.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读一读。
4.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
借助文本提取关键信息,学习运用动词来行形容某个小动物的突出特征。
环节三: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成长的快乐(5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开心极了。同桌合作读,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的对话。
2.哪一对同桌来展示一下?
3.师生合作朗读。
【学生学习活动】
1.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2.同桌展示朗读。
3.关注提示语“笑着说”,关注标点“!”,关注动词“蹬、跳、蹦”读好对话。
环节四:比较探究发现写法特点(5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小蝌蚪顺利找到了妈妈,自己也变成了青蛙。这个故事可真有趣。请你再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学习活动】
课文的二、三两段的写法是相同的,先写了青蛙形态上变化——遇到了谁——说出青蛙妈妈的一些特征。
【设计意图】
二、三两段在写法相同,引导学生关注写法特点,探究内容以外的形式秘妙。
环节五:写字指导(10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顶、睛、肚、皮、孩、跳。
2.引导观察字形,注意书写要点,找准横竖中线上的笔画。
3.师范写,学生练写。
4.展示,反馈。
【学生学习活动】
“皮”:着重强调“皮”字的笔顺。借助“皮”,关联“皮”字族的字让学生根据偏旁想意思,来读一读,记一记:披、坡、波、破。学
“睛”:复现“请、晴、情、清”,偏旁不同意思就不同,鼓励学生自己说一说“睛”字“目”字旁的意思。
“孩”:左边的子字“横”要写成“提”,右边的“亥”字注意撇的长短变化。
【设计意图】
学会观察结构特点及笔画的穿插避让。
在汉字书写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对照、调整。
环节六:课后延伸(10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欣赏《小蝌蚪找妈妈》电影片段
2.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3. 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他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吧!
【学生学习活动】
1.欣赏《小蝌蚪找妈妈》电影片段
2.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3. 找一找关于小蝌蚪、青蛙的科学知识或者诗歌、故事。选择你最喜欢的内容说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
通过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促进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大自然中其他事物的变化。
了解青蛙是益虫,懂得保护青蛙。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的变化----遇见谁----青蛙妈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