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习东汉的建立、统治的过程,了解东汉王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通过光武帝的措施和黄巾起义的经过,认识“光武中兴”的形成以及黄巾起义对东汉王朝的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重视民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学习目标
重点
重点
难点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仕宦当作执金吾( yù ),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年少时的理想,成了千古名言,引起了许多“乱世枭雄”的共鸣。刘秀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也千古传颂。刘秀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立起东汉王朝的?东汉中后期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一、东汉建立与“光 武 中 兴”
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
公元前202年
9年
23年
25年
西汉
新
东汉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
西汉统治已穷途末路!
王莽篡汉 建立新朝
西汉结束 王莽改制
刘秀称帝 定都洛阳
建立东汉 新朝灭亡
·东汉建立:
(1)时 间:
(2)建立者:(3)都 城:
25年
刘秀(光武帝)
洛阳
·王莽夺权 西汉灭亡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
1.根据汉代历史时空年代尺和人物图片,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西汉灭亡后朝代更替情况。
激化了社会矛盾,激起农民起义
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的是一副残破到极点的烂摊子。与刘秀同时代的冯衍有一段话描写当时的状况说:“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 《后汉书·桓冯列传》
从中可以看出东汉建立之初的社会现象
社会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尖锐
2.阅读材料,分析东汉建立之时的社会现状是怎样的?
一、东汉建立与“光 武 中 兴”
3.观看视频《光武中兴》,分析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1)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
一、东汉建立与“光 武 中 兴”
材料一: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 皆一切免为庶(民)[人];
材料四:裁并400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以贪污罪处死贪赃1000多万钱的大司徒,杀死河南尹及郡太守10余人。
材料二: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材料五:将南匈奴、乌桓等少数民族整体迁入内地
材料三:对罪犯除死罪外,一般释放回家;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
减轻田租
减轻刑罚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措施
4.分析图表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汉光武帝采取的上述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时间 全国户籍人口
西汉末 6000万
东汉初 1000多万
57年(光武帝去世) 2100多万
105年 5300多万
东汉宅院画像砖
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5.观看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
东汉时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
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原因: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②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③统治者善于用人、虚心纳谏。④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
启示:①统治者要以史为鉴、爱惜民力,顺应历史潮流。
②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
6.西汉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请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有何启示?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1.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会导致什么局面?
即位年龄 寿命
(岁)
和帝 10 27
殇帝 1 2
安帝 13 31
顺帝 11 30
冲帝 2 3
质帝 8 9
桓帝 15 36
灵帝 12 34
少帝 14 14
献帝 9 54
皇帝 太后 外戚 争权宦官
和帝 窦太后 窦宪 郑众等
殇帝 邓太后 邓骘 李闰、江京等
安帝 阎太后 阎显 孙程等19人
顺帝 梁皇后 梁商、梁冀 \
冲帝 梁太后 梁冀 \
质帝 梁太后 梁冀 \
桓帝 梁太后 梁冀 单超等5人
灵帝 窦太后 窦武 曹节、张让等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朝政就由皇帝的母亲皇太后主持。
第三位皇帝以后,即位时平均年龄是9.5岁平均寿命是24岁。
原因分析
继位的黄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局面
皇帝早逝
幼主继位
_____听政
皇帝长大
依靠____
诛杀_____
夺回君权
____得宠
把持朝政
太后
外戚
宦官
_____专权
大权旁落
外戚
外戚宦官
交替专权
根源:实质是外戚和宦官利用君权作乱,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皇位世袭制。
宦官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2.分析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给东汉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影响:
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反映出外戚骄横统治下的政治腐朽,社会不公。
母后临朝
外戚势力膨胀,君权旁落
要掌权,依靠宦官
夺回君权
把持朝政
皇权衰弱、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社会混乱、东汉衰亡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3.观看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豪强大族势力壮大的表现及影响。
影响:
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表现:
东汉绿釉陶水亭
东汉车马出行壁画(局部)
三、黄巾起义
1.阅读材料和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
豪族陶院落(模型)
角屋
门楼
用来守护院落
原因: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廷。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肥沃)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延熹九年)正月,比岁不登,民多饥穷,又有水旱疾疫之困。
(延熹九年)三月,司康,豫州饥死者什四五。
(熹平二年)正月,大疫。
(熹平四年)四月,郡国七大水。
(熹平六年)四月,大旱,七州蝗
——《后汉书·孝桓帝纪》《后汉书·孝灵帝纪》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太平御览》
2.观看视频《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黄巾起义的过程和结果。
张角创教,策划起义
起义爆发,头裹黄巾
东汉调军,镇压起义
群龙无首,起义失败
时间:
领导者:
口号:
结果:
184年
张角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起义失败
3.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你觉得这次起义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东汉末年墓葬壁砖上留有工匠随手书写的“仓天乃死”字迹,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张角早在十几年前,就创立了宗教组织——太平道,他以宗教为形式,以免费行医治病为手段,组织了义军三四十万,编成了36方,各设统帅,在衙门上标记“甲子”,作为将来的攻击目标和进攻时间,向群众广为宣传黄巾军的预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①利用宗教太平道 宣传发动
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4.观察《汉末军阀割据图》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黄巾起义对东汉政权造成的影响?
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农民起义军缺乏军事经验,东汉军队和各地豪强武装的围剿。
失败原因:
讨论: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
都是用革命手段反对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不同点:
大泽乡起义的爆发带有偶发性,而黄巾起义经过长期酝酿,是有组织、有准备、有统一领导的行动;大泽乡起义只作了简单的准备,而黄巾起义借助宗教进行了十几年的宣传。
课堂小结
东汉的兴衰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新朝:9年,王莽建立
东汉:25年,刘秀,洛阳
光武中兴:释放奴婢,减轻田租;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民族内迁
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表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轮流把持朝政
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
影响: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
时间、人物:184年,张角
黄巾起义
结果:失败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1.“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降,旋为赤眉所杀。光武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并定都于此。”后世称“光武”所建的政权为( )
A.西汉 B.东汉 C.新朝 D.后汉
2.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下图是东汉时期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这透露出当时的社会情形是( )
A.阶级对立 B.外戚专权
C.国泰民安 D.艺术兴盛
B
B
当堂达标
A
4.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5.“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黄巾起义时起义军传播的预言。有关黄巾起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于东汉后期 B.领导人是陈胜
C.结果被镇压 D.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6.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
A. 创立宗教组织 B. 反对暴政
C. 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 提出了口号
B
A
B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刘秀洛阳建东汉,释奴减租并郡县;精兵简政废苛法,任用廉吏惩贪官。
材料二 光武中兴太短暂,外戚宦官争专权;黄巾起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
请回答:
(1)你能简要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措施吗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社会有什么变化 原因有哪些
(2)东汉走向衰亡。原因: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大族势力膨胀,农民起义爆发,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等。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减轻刑罚,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导学案)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习东汉的建立、统治的过程,了解东汉王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通过光武帝的措施和黄巾起义的经过,认识“光武中兴”的形成以及黄巾起义对东汉王朝的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重视民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重点难点】
1.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2.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自主学习】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
(1)西汉灭亡:9年, 夺取政权,建立 ,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 年,刘秀称帝,定都 ,史称东汉。刘秀就是 。
2.光武中兴
(1)措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光武帝多次下令 ,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山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 ;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 ;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 ”。
3.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1)人们通常使用 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 受命治理黄河,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3)东汉时发明的 ,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
(4) 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形成时间: 。
(2)具体表现: 交替专权,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和民生困苦。
2.豪强大族势力
(1)表现: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 ,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拥有 ,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2)影响: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 局面的重要因素。
三、黄巾起义
1.原因
(1)东汉后期, 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廷。
(2)创立太平道的 传教10多年,信徒已有数十万人。
2.过程: 年,张角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头裹黄巾,被称之为“ ”。历史9个月,最后被镇压。
3.特点:一场 的农民大起义。
4.影响:沉重打击了 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合作探究】
1.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比较秦末农民起义与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异同。
【当堂达标】
1.“(公元25年)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降,旋为赤眉所杀。光武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并定都于此。”后世称“光武”所建的政权为( )
A.西汉 B.东汉 C.新朝 D.后汉
2.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如图是东汉时期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这透露出当时的社会情形是( )
A.阶级对立 B.外戚专权 C.国泰民安 D.艺术兴盛
4.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5.“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黄巾起义时起义军传播的预言。有关黄巾起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于东汉后期 B.领导人是陈胜
C.结果被镇压 D.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6.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
A. 创立宗教组织 B. 反对暴政
C. 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 提出了口号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刘秀洛阳建东汉,释奴减租并郡县;精兵简政废苛法,任用廉吏惩贪官。
材料二 光武中兴太短暂,外戚宦官争专权;黄巾起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
请回答:
(1)你能简要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措施吗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社会有什么变化 原因有哪些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1)王莽 新朝 (2)25 洛阳 光武帝
2.(1)释放奴婢 田租 郡县 贪官污吏(2)光武中兴
3.(1)二牛一人一犁(2)王景(3)水排(4)青瓷
二、1.(1)东汉中期 (2)外戚宦官
2.(1)田庄 私人武装 (2)割据
三、1.(1)阶级矛盾(2)张角 2.184 黄巾军 3.有组织 4.东汉
【合作探究】
1.(1)共同原因: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也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休养生息”和“柔道”对策。
(2)作用: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统一,推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延续王朝的统治和强盛,出现“武帝强盛”和“光武中兴”的局面。
2.
项目 秦末农民起义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
不同点 直接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只是瓦解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没有直接推翻
相同点 都是用农民起义的形式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当堂达标】
1.B 2.B 3.A 4.B 5.B 6.A
7.(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田租,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减轻刑法,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2)东汉走向衰亡。原因: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大族势力膨胀,农民起义爆发,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习东汉的建立、统治的过程,了解东汉王朝兴衰的基本脉络。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通过光武帝的措施和黄巾起义的经过,认识“光武中兴”的形成以及黄巾起义对东汉王朝的影响。家国情怀:认识重视民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重点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难点: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
教法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刘秀年少时的理想“仕宦当作执金吾(yù),娶妻当得阴丽华”,成了千古名言,引起了许多“乱世枭雄”的共鸣。刘秀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也千古传颂。刘秀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立东汉王朝的 东汉中后期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 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汉的兴衰》的学习吧。 教师随笔
二、新课讲授板块一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根据汉代历史时空年代尺和人物图片(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西汉灭亡后朝代的更替情况。答案: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25年,刘秀称帝,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阅读材料(见课件),分析东汉建立之时的社会现状是怎样的 答案:社会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尖锐。3.观看视频《光武中兴》(见课件),分析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答案: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②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减轻田租;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4.分析图表(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汉光武帝采取的上述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答案: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5.观看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答案:①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②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③东汉时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④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6.西汉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请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何启示 答案:共同原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等。启示:统治者要以史为鉴、爱惜民力,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等。过渡语: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到了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社会政治日益黑暗。板块二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1.阅读表格(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思考表格中反映了东汉中后期存在什么问题 这会导致什么局面 答案:问题: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朝政就由皇帝的母亲皇太后主持。局面: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2.分析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给东汉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政治状况:反映出外戚骄横统治下的政治腐朽,社会不公。影响: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3.观看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豪强大族势力壮大的表现及影响。答案:表现: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影响: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过渡语: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豪强大族势力膨胀,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面对这样的状况,民间有什么样的情绪呢 板块三 黄巾起义1.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答案: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2.观看视频《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者、口号和结果。答案:时间:184年。领导者:张角。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结果:起义失败。3.根据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你觉得这次起义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案:利用宗教太平道宣传发动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4.观察《汉末军阀割据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对东汉政权造成的影响。答案:失败原因:农民起义军缺乏军事经验,东汉军队和各地豪强武装的围剿。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结束语: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心理认同。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繁荣景象。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使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板书设计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新朝:9年,王莽建立2.东汉:25年,刘秀,洛阳3.“光武中兴”:释放奴婢,减轻田租;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各族内迁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1.表现(1)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轮流把持朝政(2)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2.影响: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三、黄巾起义1.时间、人物:184年,张角2.结果:失败3.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史料的选择内容广泛,既有文献史料,又有图片史料,通过试题形式呈现既节省了时间,又落实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不足之处是教学环节还需要再精心设计,教学过渡语言还有待打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习题)
1.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公元9年,标志着西汉灭亡的历史事件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外戚王莽夺取政权C.匈奴南下袭扰 D.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下面所示为东汉初期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东汉初期注重发展农业生产B.东汉初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东汉初期经济发展达到鼎盛D.东汉初期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3.汉代的画像石被称为“艺苑三绝”之一,如图所示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局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东汉时期( )
A.冶铁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发展B.饲养水平的提高,影响了牲畜的产量
C.生活方式的转变,影响了人类饮食习惯D.耕作方法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
4.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学习历史能让我们知兴衰。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
5.“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政治状况是(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皇帝昏庸无能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6.如图是东汉绿釉陶水亭。亭上层四角有张弩控弦的武士守卫,中间有人扬袖起舞,旁有一人抚琴及三人拍手伴歌。这一陶水亭是豪强的生活写照。图中透露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A.“光武中兴”,人民生活安乐B.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社会动荡
C.科技文化成就巨大D.匈奴经常南下袭扰
7.这是一次经过精心策划、长期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对于东汉末年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起义被残酷镇压,但在这次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这次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起义C.黄巾起义 D.“国人暴动”
8.“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9.以下关于东汉的史实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州牧割据
B.州牧割据——“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C.“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州牧割据——黄巾起义
D.黄巾起义——“光武中兴”——州牧割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合并郡县,裁减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其间国势昌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材料二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9
寿命(岁) 27 2 32 30 3 9 36 34 18 54
材料三 张角在社会底层传教10多年,有三四十万人加入,张角见信徒渐多,便创建了“黄天泰平”,又称“太平道”,管理信徒,自称“大贤良师”。他把势力范围分为36区,称为“方”,大方10 000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个领袖,都由张角控制。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光武帝施政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如何。
(2)你能从材料二中发现什么问题 这一问题使东汉政局出现了什么现象 这种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张角领导发起了什么起义。根据材料三指出,这次起义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对东汉政局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答案:
1.B
2.D
3.D
4.光武中兴
5.D
6.B
7.C
8.D
9.A
10.(1)答案: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合并郡县,裁减官员。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2)答案: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外戚和宦官集团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3)答案:黄巾起义。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4)答案:从统治措施与社会发展、政治状况与国家发展方面思考。(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