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复习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复习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6 06:3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时空坐标】
【课时主题】
  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考点知识回扣
【课标要求】
考点一 钢铁长城(八下P76—80)
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大阅兵仪式上展示的武器装备,了解我国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主题 具体内容 陆军 (新增) 诞生 1927年,南昌起义
发展 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 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海军 组建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建立
(2)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武器 装备 (1)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 了导弹驱逐舰 (2)1974年,我国海军装备了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
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辽宁舰 ”交接入列
考点知识回扣
考点知识回扣
主题 具体内容 空军 组建 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
武器 装备 (1)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续表)
主题 具体内容 导 弹 部 队 组建 1966 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任务 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组成 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
武器装备 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
新发展 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
考点知识回扣
(续表)
主题 具体内容 新 时 代 强 军 之 路 政治建军 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 古田 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 新形势 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五大战区 2016年,成立五大战区,即为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 ,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五大军种 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新格局 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 .
考点知识回扣
(续表)
考点知识回扣
【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考点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八下P81—84)
主题 具体内容 和平 共处 五项 原则 的提出 背景 (1)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
(2)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形成 过程 (1)最早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正式提出: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作用 (1)国内:为新中国打开了外交新局面,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国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 准则 .
考点知识回扣
主题 具体内容 万 隆 会 议 三要素(时间、 地点、人物) 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周恩来
特点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的亚非会议
结果 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意义 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考点知识回扣
(续表)
考点知识回扣
【设问】 (1)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2)新旧中国外交形势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解答】
(1)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外来侵略。
(2)弱国无外交;国家主权独立、国力强大是提高国际地位的根本保障。
【论从史出】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材料二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
考点知识回扣
【课标要求】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考点三 外交事业的发展(八下P85—88)
主题 具体内容 中华 人民 共和 国恢 复在 联合 国的 合法 席位 背景 (1)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 .
(2)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期被排斥在联合国之外,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原因 (1)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美国霸权地位的削弱
(4)中国实行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概况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意义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 胜利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考点知识回扣
主题 具体内容 中美、 中日 建交 中 美 建 交 (1)1971年4月,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被称为 “乒乓外交” 。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2)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为尼克松访华奠定了基础
(3)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 ,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4)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
中日建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考点知识回扣
(续表)
主题 具体内容 全 方 位 外 交 时间 改革开放后
外交 政策 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外 交 策 略 (1)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2)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 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3)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考点知识回扣
(续表)
主题 具体内容 全 方 位 外 交 外交成果 (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的外交布局
(2)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3)中国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意义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考点知识回扣
(续表)
考点知识回扣
【易混易错】
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
【异同对比】
新旧中国国防
重难拓展
主题 对比项 具体内容
国 防 旧中国 有国无防,历次侵略战争使中国饱受耻辱
新中国 (1)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后,国防力量大大增强
(2)原因:重视科技强军;经济发展推动国防建设
(如“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重工业,促进了国防事业的发展)
【设问分析】
1.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启示。
【解答】
(1)综合国力是一国开展外交活动的后盾和保障,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创设良好的和平环境,才能发展自己。
(3)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我国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设问分析】
中美关系从对抗到正常化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对此,你有何认识 今后中美应如何发展两国关系
【解答】
(1)启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和长期对抗的国家,可以“求同存异”,发展友好关系。
(2)认识:①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②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两国建交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③中美友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④促进了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⑤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形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中美关系发展:在美国政府遵守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承诺和原则下,全方位发展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促进两国共同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