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 配套教学设计(30)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课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 配套教学设计(30)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01-15 15:16:48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和一般特征、初步知道美术形象类型的区别以及形象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欣赏图片,使学生了解和明确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和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意生活,热爱艺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学情分析
《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是1996版中学美术欣赏课本中的第二课,这节课的本课是有关美术欣赏基础知识教学的第二课,是关于美术作品创作的最重要和 最基本的问题,即艺术形象问题的基本知识的教学。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讲美术形象的一般含义和特征及美术形象概念中的局部与整体关系问题;第二部分是讲美术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区别;第三部分是讲通过典型形象来表现事物的共性与普遍真理的形象;第四部分是讲美术形象创作方法的多样性及风格的多样性。
3重点难点
重点:美术形象是对现实生活能动的反应,创造艺术典型是艺术形象的本质属性。
难点: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对教材重点部分的理论阐述。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和一般特征、初步知道美术形象类型的区别以及形象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欣赏图片,使学生了解和明确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和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意生活,热爱艺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学时重点
重点:美术形象是对现实生活能动的反应,创造艺术典型是艺术形象的本质属性。学时难点
难点: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对教材重点部分的理论阐述。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这节课我们的课题是--------暂时保密!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
教师活动:播放班得瑞的The_Sounds_Of_Silence
问:这段音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一个喧闹城市,在夜晚沉寂下来)
教师:接下来大家再来看一段文字
教师活动:ppt展示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段落,请一位同学朗诵。
问: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优美的文字表现了什么景象?(荷塘里的月光)
教师:同学们再看一看这一幅画,这幅画表现了什么景象?
教师活动:ppt展示梵高的《星空》
教师总结:在前面的音乐和文学著作中,作者分别用美妙的旋律和优美的文字描写了沉寂的夜晚和荷塘中月光的形象,还有通过绘画展示星空。请问大家:这三种形象是不是作者借鉴生活中的形象?(是)那么他们与自然中的形象一样吗?(不一样),那它们该称为什么形象呢?----艺术形象。艺术形象就是自然形象通过艺术家的选择、提炼、加工、概括等艺术手法,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
刚才老师给大家欣赏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有音乐作品、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请同学们试着填空:
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一种(听觉)艺术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一种(语言)艺术形象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一种(视觉)艺术形象
教师小结:同学们觉得这三种艺术形象,哪一个是最直观的?------美术作品。没错,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家运用特殊的绘画语言和形式美法则创作出来的,形象是直观明晰的,能满足审美者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心理。
二、艺术形象的本质特点:典型性
艺术形象的创造要通过个别的具体感性形式表现生活的本质和普遍真理,即创造艺术典型是艺术形象的本质特征。大家还记得之前看过的《蒙娜丽莎》《和平鸽》等作品吗?艺术家是单独描写一个形象吗?(是)他是表现一个形象,但却是非常典型的,是大家看了就不会忘却的形象。任何一个艺术形象都能表现出生活本质这一特征。
那么什么叫做个性表现的典型性呢?我们来看这一作品
教师活动:出示米勒的《拾穗者》
问:这幅作品画家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三个农妇到麦田了拾取收割后剩落下来的麦穗的场景)
我们在从内容进行分析:画家刻画了农民劳动的崇高与艰辛。这幅画面非常简洁,天空和麦田色彩明朗,人物也简单质朴,却让人感到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当时作品一展出就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任命认为在这三个农妇的身后隐藏着民众暴动的长矛。这样的作品就是艺术家用鲜明生动的个性表现典型性,表现生活本质。这一作品表现了法国当时百分之七十五的农民生活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样的作品又具有时代特点。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
教师活动:出示大卫 《马拉之死》
教师:大家运用历史知识和对此画的了解来分析一下这幅作品,说明一下作者创作这幅作品和艺术形象的典型在哪里?作者创作这幅画的目的是什么?请大家从欣赏绘画的角度来说一下(注意颜色)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对这幅画的赏析通过大家的补充、添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幅画的目的是为了歌颂,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反映当时残酷的统治者的丑恶嘴脸。这幅作品的主人公马拉是当时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的领导人,此人乐善好施,主要负责慈善事业。这幅画在处理时背景的颜色占了近三分之二,突出了主人公生活的简谱。同时后面的深色更强调了前面人物形象雕塑的感觉,非常鲜明。在他的左手上放着只写了一半的报告。上面还有一张小字条是刺客进入他房间的通行证。她正是利用了马拉的善良。上面写道:“安娜·沙洛特·科兑致公民马拉:我虽不幸,能得到您的怜悯,我就心满意足了。”就这样,特务进入这个房间将马拉刺死了。
作品中的情节虽然简单,但却非常具有战斗性。我们看到马拉其实并不痛苦,虽然被刺死了,但还是感觉像睡觉了一样。这种无声的力量比刀锋还要厉害!因为马拉死后,马拉的战友大喊:“大卫在哪里?赶快拿起你的画笔,为马拉报仇!让敌人见了作品颤抖!”这样大卫在三个月之内完成了作品,作品出来后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通过两幅作品的赏析,我们就可以看出,作品要有典型性,一定要体现生活本质,要有时代性。而创造艺术典型是艺术形象最本质的特征。
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分为再现和表现两种方法
那么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从创作来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再现的方法,一种是表现性的方法。表现性的方法重视对主观世界的揭示。大家看这幅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心情?
教师活动:出示蒙克的《呐喊》。(惊讶的表情、痛苦)那么他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了痛苦?(线条、色彩)
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这幅作品里表现了恐惧。作品其实表现得就是一副自画像,画了他当时的心情。他为这画写过一篇日记,有一天他和两个友人一起外出散步,当时走到一个桥头时,港湾有一片红霞。突然,他感到红霞发生了变化,红与蓝交织在一起,这时,友人走了,他感到自己像被这种红色吞噬,他好像还听到一种喧嚣,一种像是来自地狱的喧嚣,他无比恐惧,想呐喊出来。这就是表现性绘画,主要在于表现达作者主观的精神,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更多的在于表现当时的情景给与他的想象。像这样的绘画可以不顾及传统绘画的因素。那么传统绘画讲究艺术语言的规则,包括色彩,线条,形体,比例等的规则。而表现主义则是从中抽取一部分,表现一些夸张、变形。
再比如夏加尔的《深吻》,问:它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为什么这样表现?(欢乐,明朗的色彩,气氛、人物的动态都表现了欢乐;表现了男主人的欢乐,他都飘起来了,看得出非常温馨、幸福。
教师:平常人会这样吗?(不会)那么画家在画这幅画中夸张的是个什么因素?是绘画因素中的色彩、线条还是形体、比例呢?(形体)
教师总结:对了,这幅画也是作者自我感觉的写照。表现了他快结婚前生日是未婚妻拿着鲜花到他画室,他整往外走,突然意识到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快乐得要飞起来深吻未婚妻的情景。虽然人物形象不真实,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动态,但是表现出来的心情是真是的。
通过上诉两幅作品我们可以总结出:表现性作品更多地是表达人物心情的艺术特点,而我们最初看到的两幅作品《拾穗者》和《马拉之死》更多地突出了社会时代背景,体现本质特征,历史知识的特点。
四、艺术形象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区分
1、具象性形象(对象视觉特征的具体再现)
2、意向性形象(作者依靠直觉、想象乃至幻觉等所构成的创作)
3、抽象性形象(视觉形态的抽象)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