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本节要点
1. 能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将声现象与音乐、医疗、建筑等联系起来;
2. 能为我国古代声技术应用成就而自豪。
素养提升
1. 能通过音叉实验,了解实验中将微小变化放大的方法;
2. 能感受物理实验的精彩。
课程导入
气势磅礴的交响音乐,悦耳动听。
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课程讲授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为什么盆中的水悄然无声,而流动的小溪却能发出潺潺声响?说话时,用手触摸咽喉处,你能感觉到什么?对此,你能提出什么猜想呢?
共同特征:
它们都在振动。
由此猜想:
声音可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敲击音叉,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课程讲授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做中学
2.将停止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又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呢?
音叉周围水花四溅。
实验一
音叉周围没有水花。
在鼓面撒上碎纸屑,敲击鼓面发出声音,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课程讲授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做中学
在以上两个实验中,水和碎纸屑的作用是什么呢?
碎纸屑被弹起。
实验二
作用是将音叉和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
转换法
课程讲授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做中学
实验视频
课程讲授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大量实验证明: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课程讲授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敲鼓时,鼓面可作为声源
水可作为声源
吹笛子时,空气可作为声源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课程讲授
下列乐器在演奏时分别是通过什么振动发声的呢?
弦
小提琴、二胡等弦乐器演奏的声音
笛子、萧等管乐器演奏的声音
管内的空气柱
鼓、木琴等打击乐器演奏的声音
鼓面、木琴片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课程讲授
1.蝈蝈的发声:后背长有透明膜状发声薄片。发声时靠翅膀高速震动摩擦发声片产生声音。
生活实例: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课程讲授
2.留声机发声:将歌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就这样保存了声音。
生活实例: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课程讲授
人们听到声音往往离声源有一定距离,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课程讲授
1.在玻璃罩中放一个正在响的闹钟,没有抽出其中空气时,能听到闹钟响吗?
2.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少,你听到的铃声有什么变化?闹钟还在振动吗?
3.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罩内近似变成真空环境,你还能听到铃声吗?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做中学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声音的传播
做中学
课程讲授
理想实验法
实验表明: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
做中学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课程讲授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平时我们说话,对方能听见,是因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由于太空中没有空气,因此航天员出舱后即使近在咫尺,也不能直接对话,需要通过无线电波来交流。
课程讲授
音乐声可以从水中传出。
用手轻敲墙面,贴在墙面能听到声音,耳朵离开墙体后,就听不到声音了。
说明:固体、液体都可传声。
声音除了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吗?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课程讲授
3.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2.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将这样的物质称为介质。
1.真空不能传声。
生活实例:
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里也能到音乐。
总结: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课程讲授
“自制电话”传声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迷你实验室
准备两个纸杯、一根棉绳,以及牙签等。在纸杯底部中央穿一个小孔,将棉绳两头分别插入两个纸杯的小孔中,并固定在牙签上,这样“自制电话”就做好了。
试一试,你和小伙伴分别拿着一个纸杯,拉直棉绳,依次轻声说话。若你们能听见对方说的话,这说明什么?
玩玩“自制电话”
声音是以波动的形式传播的。例如,音叉振动使附近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状态,并不断扩展。物理学中将这样的波称为声波。
课程讲授
声音传播的速度
课程讲授
声音传播的速度
声波传播的距离与传播时间之比叫声音的传播速度,即声速。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06799F8-075E-4A3A-A7F6-7FBC6576F1A4}介质
声速/(m·s-1)
介质
声速/(m·s-1)
空气(15℃)
340
海水(25 ℃)
1531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25℃)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课程讲授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是声音的反射,通常称为回声(或回音)。
当障碍物距听者较远时,听者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但当障碍物离听者较近时,声音很快被反射回来,听者无法辨别回声与原声,只能感觉声音更加洪亮。
声音传播的速度
课程讲授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了回声。
例如,利用回声探测水中鱼群、水下礁石或潜水艇等;利用回声与原声混合,让音乐厅的演奏效果更好。
声音传播的速度
课程讲授
北京天坛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奇迹之一。最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天坛回音壁、三音石和圆丘堪称声学在建筑中应用的三大奇迹。
天坛——我国古代声学应用的奇迹
科学书屋
课程讲授
在回音壁,一人对着墙体说话,声音经过多次反射,使另一人在回音壁的很多位置都能听到声音。在三音石,人站在上面拍手,可以听见三次回音。在圆丘,人站在中央台上说话会感觉声音特别洪亮,这便是因为回声与原声混在了一起。这三大奇迹皆巧妙应用了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科学书屋
回音壁模型
回音壁的声现象
天坛——我国古代声学应用的奇迹
课程讲授
学科综合
我们是怎样听见声音的
小结
课程讲授
一般固体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15℃的声速为340m/s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声音传播的速度
回声
习题练习
1. 用手一按敲响的鼓面,鼓声会马上停止,这是因为( )
A. 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小了 B. 声音传到人体中去了
C. 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D. 鼓面停止了振动
D
习题练习
2. 同学们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下面几种看法,请根据你的认识,对每种看法作出评论。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运动而产生的;
(2)声音可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答:(1)不正确,因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振动;
(2)正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不正确,因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 凝结着中国古人智慧的双耳鱼洗盆如图所示。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同时盆内水花四溅。“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 ;“鱼洗”发出嗡嗡声是靠 传播的。用双手按住把手,嗡嗡声会很快消失,这是因为
。
振动
空气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习题练习
习题练习
4. 一位男孩面对一座峭壁发出喊声,一会儿他听到了回声。他从手腕上的电子表看到,从他发出喊声到听到回声共经历了约0.5s的时间,估算峭壁距离男孩站立之处有多远。
解: 空气中的声速v=340m/s,声音传播的时间t=0.5s,
声音传播的路程为
s声 = vt = 340m/s×0.5s = 170m
则峭壁到男孩的距离为
????=????声2=170m2=8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