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叶利钦一个跛足的巨人 材料一 截至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50到100年走完的路。
——周尚文主编:《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材料二 他(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纪念斯大林80周年诞辰的演说》材料三 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苏联的人均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还不足沙皇时代的水平。
——陆南泉《斯大林模式为何被抛弃》,《人民论坛》2011年7月(上)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超强的军事实力!斯大林模式忽略本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步走向僵化教条。改 革 势 在 必 行!困境中的尝试 三次尝试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模式农业:①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②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③开荒扩产,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央企管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扩大管经权
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一定成效未从根本上突破,最终失败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1)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否认市场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1953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1960年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但是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而且由于的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195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8560万吨,其中来自开垦地的产量为 3720万吨,约为总产量的 43%。新垦区的谷物生产增加得尤为显著。这一年,西伯利亚西部各区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一倍。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35%。而阿尔泰地区则几乎增加了三倍。
——《苏联的农业(统计资料集)》第90—91页体味永恒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
这一体制更加僵化赫鲁晓夫残了体味永恒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实施根本性变革: 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后仓促转到政治改革苏联粮食短缺,人民排长队购买食品背离方向,苏联解体超级大国的殒灭建党93年、执政74载、拥有近200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于1991年宣告自动解散;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辞职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1991年月12月25日多个视角论成败(视角一)材料一 到70年代,一个庞大的“特权阶层”形成。……他们掌握着各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和企业、农庄的绝对领导权。……他们不以享有比一般规定的高级干部待遇还要大得多的特权为满足,还以各种方式侵吞国家财产。 ——《俄国史》材料二 苏联解体时,苏联社会科学院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仅占7%,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苏联的败亡败在了忽视党的自身建设上,败在了丧失民心上!多个视角论成败(视角二)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00、116页1988年,苏联资金的90﹪给了重工业,食品工业只占6.3﹪,消费品工业仅占3.7﹪。据统计,1990年头10个月,苏联在1200种基本消费品中,有1150种经常断档缺货;在211种食品中,有188种不能自由购买。苏联败在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上,败在了忽视民生上!多个视角论成败(视角三)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材料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苏联改革的失败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公平正义
民主法治明天会更好1、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首次冲击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 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2、对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B.使国家权力分散
C.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D.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
点击反馈AD3、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一九事件”。下列对此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
A.它试图使苏联摆脱危机
B.“八·一九事件”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C.通过政变戈尔巴乔夫强化了国家领导权
D.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就不会解体
A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测评
一、选择题。(共60分)
1、下列对十月革命理解错误的是( )
A.是世界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它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成功的现实
C.它打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D.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莫斯科广场西侧一个方型三级阶梯状建筑,外部全部用紫檀色天然大理石镶嵌,这就是著名的列宁墓。下列史实属于列宁的贡献的是( )
①领导十月革命 ②建立人民委员会 ③实施新经济政策 ④进行两个五年计划 ⑤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⑤
3、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叙述错误的是( )
A.1935年颁布了新宪法 B.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农民走上了农业集体化道路 D.苏联成为一个强盛的工业国
4、下列哪个国家虽为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没有得到好处反而主权遭到严重践踏的是( )
A.中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5、下列哪些条约出现在华盛顿会议( )
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③《五国条约》 ④《 四国条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的是( )
A.德国和日本 B.德国和意大利 C.美国和日本 D.日本和意大利
7、改革是强国之路。下列事件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罗斯福新政 ② 实施新经济政策 ③日本明治维新 ④戊戌变法 ⑤洋务运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②③④
8、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三者的相同之处有( )
①都是在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出现的 ②都是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
③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④都是大胆创新的结果 ⑤都巩固了新政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9、牢记历史,珍爱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都是( )
A.德国 B.日本 C.法国 D.意大利
10、一战爆发前形成了两个军事侵略集团,二战爆发前同样有同一性质的集团,它是( )
A.三国同盟 B.三国协约 C.轴心国集团 D.东京——罗马——柏林轴心
11、美国加入二战后,对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 )
①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②苏德战争爆发③《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④德国投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2009年是二战爆发70周年,下列关于二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D.二战期间成立了一个国际组织——联合国
13、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慕尼黑会议 ②德国进攻苏联 ③日本偷袭珍珠港 ④柏林战役 ⑤雅尔塔会议 ⑥诺曼底登陆 A.①②③⑤⑥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⑤④ D.①③②⑤⑥④
14、欧共体成立的作用有( )
①各成员国之间加强了政治、经济的联系 ②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③提高了他们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④形成了新的侵略集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B.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政策
C.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思想和路线 D.“八一九事件”的爆发
16、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说明( )
①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 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
③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已被改变 ④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还拥有较强的实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下列属于为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抗争的历史事件是( )
①章西女王抗英斗争 ②左宗棠收复新疆
③俄国十月革命 ④巴拿马政府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
A.谋求欧洲的独立安全和发展 B.遏制共产主义
C.同美苏对抗 D.独霸欧洲
19.北京奥运会的会歌中唱到:“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我们经常所说的“地球村”突出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什么特点?( )
A.经济全球化 B.知识经济 C.世界大同 D.世界多极化
20.2009年新年第一天加沙地区居民在炮火中度过,不断加剧的巴以冲突使中东地区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东地区武装冲突不断发生的原因包括( )
①宗教问题 ②大国干预 ③领土问题 ④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40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条约规定 :“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 。
材料二:2009年1月3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胡锦涛表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胡锦涛指出,我们愿同美方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沟通和协调,促进世界经济金融健康稳定发展。奥巴马表示,作为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经济体,中美两国加强合作至关重要。美方期待着同中方在双边和多边场合进行合作,努力稳定世界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1)材料一出自什么条约?是在哪次会议上签订的?此会议的实质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提到了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可以回想70年前的同样是起源于美国的什么事件?此事件有哪些特点?美国是怎样处理的?(5分)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3分)
2、学以致用,合作探究。(12分)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她诞生于一战期间,解体于20世纪末。70多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她的荣辱兴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她的诞生跟一战有什么关系?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分)
(2)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2分)
(3)当法西斯肆虐之时,苏联人民为打败法西斯做了哪些突出贡献?(3分)
(4)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都没能使苏联走出困境,最终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3分)
(5)从苏联的荣辱兴衰中你得到什么认识?(2分)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评测
学习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知道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的相关史实,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
㈡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三次改革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特点,学会用比较和联系的观点审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理路;通过阅读有关苏联经济的史料和评论,学会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掌握、了解苏联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照搬教条,要符合本国国情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经验教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
教学难点 苏联的解体及其带来的启示
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知识结构
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首次冲击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 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2、对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B.使国家权力分散
C.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D.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
3、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一九事件”。下列对此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
A.它试图使苏联摆脱危机
B.“八·一九事件”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C.通过政变戈尔巴乔夫强化了国家领导权
D.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就不会解体
4、苏联的解体说明了( )
A 资本主义阵营力量强大
B 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社会主义制度
C 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需要经过长期、曲折、艰苦的斗争
D 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存在了约七十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
请回答:
(1)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2)七十年的历史中,你所了解的著名领导人有哪些?他们各有哪些主要作为?
(3)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问答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知道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的相关史实,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
㈡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三次改革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特点,学会用比较和联系的观点审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理路;通过阅读有关苏联经济的史料和评论,学会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掌握、了解苏联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照搬教条,要符合本国国情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经验教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
教学难点 苏联的解体及其带来的启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一段有关“苏联兴亡”的历史视频
教师顺势导入:一战期间,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最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19世纪社会主义空想由理论变为事实。那么这个国家在经历了列宁和斯大林的辉煌领导之后,又经历了哪些曲折的改革,最终却把苏联引入了死胡同,最终解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辅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解释事件原因,分层解析,学生“动脑筋”)
一个跛足的巨人
教师呈现三则材料,学生分析解答总结。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材料一 截至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50到100年走完的路。
——周尚文主编:《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材料二 他(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生分别回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获得超强的军事实力!
辉煌的背后
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苏联的人均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还不足沙皇时代的水平。
——陆南泉《斯大林模式为何被抛弃》,《人民论坛》2011年7月(上)
生分别回答:
(1)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短缺
(2)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师生总结出:斯大林模式忽略本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步走向僵化教条,改革势在必行!
困境中的尝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斯大林模式与三次改革的异同点,使学生理解三次改革的突破点与最终的失败原因。
尝试一、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特点:1)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否认市场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赫鲁晓夫改革:农业:①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②扩大企业的自主权③开荒扩产,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央企管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扩大管经权
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教师引导学生从农业方面的第二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是对所有制的突破;工业方面的扩大管经权是对指令性计划突破等等,政治上,突破个人崇等等,学生认识到”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从总体看他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他的改革只是“头痛医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的问题。
尝试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特点:1)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否认市场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依旧是“脚痛医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之后经济陷入停滞,比例失调严重。
苏联残了
尝试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特点:1)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否认市场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实施根本性变革: 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后转向政治改革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①从根本上突破了旧体制;②重点发展重工业,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③经济不断滑坡,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结果:改革背离了方向,导致苏联亡党亡国
三、超级大国的殒灭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辞职。1991年底,苏联解体。
四、多个视角论成败
视角一
材料一: 到70年代,一个庞大的“特权阶层”形成。……他们掌握着各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和企业、农庄的绝对领导权。……他们不以享有比一般规定的高级干部待遇还要大得多的特权为满足,还以各种方式侵吞国家财产。 ——《俄国史》
材料二 苏联解体时,苏联社会科学院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仅占7%,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苏联的败亡败在了忽视党的自身建设上,败在了丧失民心上!
视角二
材料一
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00、116页
材料二
1988年,苏联资金的90﹪给了重工业,食品工业只占6.3﹪,消费品工业仅占3.7﹪。据统计,1990年头10个月,苏联在1200种基本消费品中,有1150种经常断档缺货;在211种食品中,有188种不能自由购买。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得出:苏联的败亡败在了体制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上,败在了改革者的决策失误上,败在了忽视民生上!
启示:要处理好农重轻的比例关系;要始终关注民生.
视角三材料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
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启发?
生: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必然充满着艰辛、复杂和曲折!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苏联改革的失败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五、为国家民族做出选择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从列宁和斯大林的改革中吸取有益做法和理念,改革要适应时代要求;又要吸取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中的教训,改革要彻底;同时我们要警惕戈尔巴乔夫式的改革,不能背离改革方向。同学们,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社会里,让我们努力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
点击反馈:
1、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首次冲击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 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2、对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B.使国家权力分散
C.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D.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
3、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一九事件”。下列对此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
A.它试图使苏联摆脱危机
B.“八·一九事件”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C.通过政变戈尔巴乔夫强化了国家领导权
D.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就不会解体